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28篇
  免费   3458篇
  国内免费   6008篇
测绘学   3006篇
大气科学   2613篇
地球物理   3166篇
地质学   10542篇
海洋学   3015篇
天文学   286篇
综合类   1391篇
自然地理   2375篇
  2024年   180篇
  2023年   480篇
  2022年   898篇
  2021年   1168篇
  2020年   821篇
  2019年   1077篇
  2018年   943篇
  2017年   862篇
  2016年   991篇
  2015年   1095篇
  2014年   1089篇
  2013年   1307篇
  2012年   1400篇
  2011年   1378篇
  2010年   1314篇
  2009年   1322篇
  2008年   1313篇
  2007年   1335篇
  2006年   1246篇
  2005年   1010篇
  2004年   911篇
  2003年   681篇
  2002年   798篇
  2001年   674篇
  2000年   590篇
  1999年   336篇
  1998年   164篇
  1997年   145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115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76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9篇
  1980年   9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6篇
  1957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Sandy desert landscape is a geological product of arid climate and abundant sand materials supply in natural conditions, 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sandy desert is an ideal studying object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various stratigraphic/epigenetic spheres of the earth system. However, until now,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provenance and formation of these deserts in Xinjiang, Central Asia is diverse and inconsistent, a systematic review is necessary. Ancient aeolian sand sediments in the internal areas of these deserts and their twin dust deposits in the Cenozoic strata surrounding the Xinjiang deserts are direct and indirect clues reflecting the provenance of sand materials an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deserts.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mineralogical and isotopic evidences of desert sands and relevant deposits in the peripheral region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ndy deserts in Xinjiang, Northwest China. Many proofs proposed that desert sands in Xinjiang were mainly sourced from the ancient pluvial, alluvial and fluvial sediments and were eventually achieved because of the local sand supply. It pointed out that the settings of tectonic structure in Xinjiang had made sediments both in the Tarim Basin and the Junggar Basin being influenced greatly by regional hydrological system and aeolian processes originated from the planetary wind system of westerly,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nd the topographical mountain-valley winds. However, the directions of transportation paths are different between the hydrological dynamics and the aeolian dynamics, which are decided by the slantwise structures of the basins tectonics and the regional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routes, respectively, and have determined anisotropies of the transport pathway of these sediments delivered by different agents. This results in a geological cycle of detrital sediment transportation in the two large basins and thus largely increases the degree of sediment mixing, alternation and recycle between younger and older sediment sources, as well as th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 of sand provenances.  相似文献   
222.
提出了一种可扩展的遥感图像多维度并行查询模式,即利用MapReduce实现海量图像数据金字塔的并行构建,利用HBase实现图像的分布式检索,设计和实现了单张遥感图像金字塔的并行构建方法和图像索引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随着Hadoop和HBase集群的增长,图像数据的导入和检索速度得到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23.
湖泊生态恢复的关键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及湖泊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中国湖泊的污染问题和生态系统退化相当普遍。特别是由于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富集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频繁发生,甚至出现了饮用水危机事件。由于缺乏基础理论的指导,中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曾经走过弯路。在没有实现控源截污的条件下,片面强调生态恢复来净化湖泊水环境,一度成为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的主流思想。实际上,湖泊生态恢复是有条件的,而对这些条件的诊断和分析是开展湖泊生态恢复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太湖水生植物分布及其影响因子分析,确定沉水植物恢复的核心条件是水下光照条件。水下光照条件受富营养水平、悬浮物浓度与水深等因子的影响。只有当一个水域的真光层深度接近水深的情况(比值>0.8),恢复水生植物才有可能。改善水下光照条件,包括降低水深,提高透明度,消除风浪等措施,实际上,都是增加真光层深度与水深的比值。在上述生态恢复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湖泊治理与恢复的工作更多地应该聚焦在控源截污方面。这对中国湖泊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具有普遍的意义。  相似文献   
224.
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网络体系分析——基于民营企业布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营企业视角对中国西北地区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行实证分析,透视民营企业对其城市网络形成的作用。利用民营企业的分布数据,借鉴城市网络分析方法,从服务值、连通性、网络性3个方面对西北地区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行了分析。基于民营企业视角,西北地区的城市构成了以西安和乌鲁木齐为主副双核、省会城市为核心节点、其他城市可作为其辐射区域的网络系统,且基于民营企业的城市网络体系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25.
商业空间消费者行为模型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综述商业空间中消费者行为者研究中应用的主要模型方法.从模型发展历史将其分为集合模型和个体模型阶段;从空间尺度视角分别在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总结模型的应用.集合模型首先介绍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为基础的重力模型,其中包括基本的模型形式、制约的模型形式,以及竞争目的地模型.集合模型的第二部分介绍描述消费行为动态的马尔科夫链模型,着重于从恒定转移概率到变化转移概率的发展和应用.个体模型首先介绍以随机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离散选择模型,将被广泛应用的多项分对数模型和嵌套分对数模型作为重点.最后介绍作为模拟手段的多代理人技术.综述包括模型的基本原理、相关文献,以及各自特点.总体上认为,模型的选用需要与研究的特性相符合.集合模型的优点是能够把握整体的趋势,缺点是不能满足对异质性高的行为作深入探索;个体模型的优势在于对行为多样性的灵活把握能力,但要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逼真地模拟集合现象仍需要深入研究个体间的互动规律.  相似文献   
226.
基于1998~2008年的SPOT-VGT数据,利用CVA、一元线性回归、Hurst指数等方法分析中国东部沿海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及趋势,并编制植被覆盖退化特征图谱。研究表明:植被覆盖总体呈上升趋势,高变化和中变化区比例合计达26.23%;与此同时,退化区也大量分布;植被覆盖变化的自相似性和长程依赖性突出,区域尺度Hurst指数高达0.84,增长趋势可持续,像元尺度Hurst指数普遍较高,但空间格局比较复杂;未来植被覆盖趋于恶化的面积约占10.58%,三大都市圈及部分海岸带区域严重退化并将持续退化,众多中小城市周边中度退化并将持续退化。  相似文献   
227.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中耕地质量等级设计需要充分结合项目区自然条件和相关经济技术条件,才能保证项目建设的科学性、合理性.为此结合农用地分等技术和农用地分等定级折算相关成果,在省级土地开发整理示范项目中进行了尝试性评定研究.在综合分析相关经济技术水平、项目补充耕地质量现状及限制因素的基础上,采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耕地质量等级的规划设计进行评定,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本研究将农用地分等定级技术和成果应用到土地开发整理补充的耕地质量等级设计中,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完善了土地整理补充的耕地质量等级的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228.
滨海湿地,在日本,一般被称为"干潟",对日本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鉴于日本滨海湿地消失速度极快,日本十分重视保护滨海湿地。以《拉姆萨尔公约》为依据,日本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干潟、浅海域的决议及劝告书。近几年日本国内正热烈讨论制定"湿地保全法"。  相似文献   
229.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樊宏  张建平 《中国沙漠》2002,22(3):273-278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结构受山地系统特征影响,以林地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垂直带性。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经济政策的激发,导致耕地面积扩大,流域森林面积下降,可采资源消耗贻尽。森林面积减少、耕地面积增长是引起干旱河谷干旱面积范围扩大的重要因素。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土地利用优化应以长江流域的持续发展为着眼点,突出大流域生态屏障功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保证生态重建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工作的长期稳定性;提高土地利用方式的科技含量;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先易后难,逐步实现生态建设与半干旱河谷的治理。  相似文献   
230.
伴随着中国都市区化的快速发展,经济要素在都市区域的空间分布发生着剧烈的变动和重组.为了更为深入地研究都市区域经济要素的空间演化,采用均匀度指数这一数学工具,重点分析江苏沿江都市区域"城市间"(inter-city)经济要素的变动演化趋势.基于总体趋势、分地区比较、主要指标集3个角度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江苏沿江都市区域经济要素的空间演化正呈现出日益均匀化的趋势,其中,外资空间分布的日趋均匀化将对都市区域经济与空间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