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25篇 |
免费 | 4712篇 |
国内免费 | 36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38篇 |
大气科学 | 1610篇 |
地球物理 | 1997篇 |
地质学 | 8060篇 |
海洋学 | 2214篇 |
天文学 | 135篇 |
综合类 | 975篇 |
自然地理 | 167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439篇 |
2023年 | 518篇 |
2022年 | 788篇 |
2021年 | 957篇 |
2020年 | 709篇 |
2019年 | 849篇 |
2018年 | 715篇 |
2017年 | 667篇 |
2016年 | 696篇 |
2015年 | 842篇 |
2014年 | 776篇 |
2013年 | 998篇 |
2012年 | 1016篇 |
2011年 | 992篇 |
2010年 | 954篇 |
2009年 | 954篇 |
2008年 | 989篇 |
2007年 | 955篇 |
2006年 | 947篇 |
2005年 | 697篇 |
2004年 | 624篇 |
2003年 | 453篇 |
2002年 | 436篇 |
2001年 | 376篇 |
2000年 | 343篇 |
1999年 | 123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2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6篇 |
1957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松花江上游地区汞污染的化学生态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样分析了吉林省东部松花江上游金矿开采区及其附近水、土壤、动植物及河流沉积物样品中汞的含量,发现河流沉积物中汞的污染相当严重;受其影响当地的植物和两栖类动物——中国林蛙体内总汞和甲基汞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表明,林蛙内脏对汞的富集能力大于肌肉;秋季对汞的富集大于春季;河流沉积物中甲基汞的含量与林蛙体内甲基汞的含量有较好的正相关。汞污染的来源与区域内个体金矿的滥采滥排有直接关系,表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有毒重金属在地表过程中出现了化学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42.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地貌结构是高原隆升深部动力过程与高原扩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存在受下地壳流驱动的渐变模型和受宽约50~200km的雅砻-玉龙断裂系控制的陡变模型2种不同认识。文中基于30m分辨率的SRTM数据进行数字高程分析,利用高程和水系参数对研究区地貌加以提取和分析,结合野外地貌和构造调研的结果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对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块中部构造地貌细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南边界具有明显的台阶式构造地貌结构,不同台阶梯度带受不同时期发育的NE-SW向断裂控制。其中一级边界位于木里-玉龙断裂,控制了平均海拔4 200m的高原面的东南边界,是渐新世—中新世早期构造抬升的结果;二级边界受中新世中期逆冲活动的金河-箐河断裂控制,其构成丽江—盐源一带海拔中等(约3 000m)、相对低起伏区域的东南边界。高原东南边界的台阶式构造地貌结构反映了高原向SE的前展式逆冲扩展。这种扩展模式并不支持下地壳管道流连续变形模型。 相似文献
43.
实验设置了一直投喂、周期性饥饿1,2,3,4d和一直饥饿6个处理组,采用轮虫单个体培养,检验周期性饥饿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实验种群特征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直投喂组的生殖价最高,对轮虫种群的潜在增长最有利,随饥饿强度的增大,生殖价减小.不同处理下,轮虫个体寿命与其生殖期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747).轮虫在受到饥饿后,寿命略有增长,但不同处理对轮虫的平均寿命(10.8~13.1d)和生殖期(6.3~8.3d)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饥饿强度增大时,轮虫个体的总产幼数、总产卵量显著下降(P<0.05),产第1幼、最后1幼、第1卵、最后1卵时间显著延长(P<0.05);同时,种群参数的世代时间(T)随饥饿强度增加而增大,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和净生殖率(R0)却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4.
45.
46.
47.
48.
49.
50.
当前人口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多基于单因子影响力探讨,多因子及其交互作用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引入地理探测器,分析不同因素和其交互作用对人口集聚的影响作用,为城市规划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相比工作时段,休息时段人口相对分散,但中心空心化趋势不明显;2)从各因素的影响作用来看,第三产业企业密度、路网密度、房价、地铁站可达性等对人口集聚影响最大;3)人口集聚受到因子间交互作用影响明显,其中第三产业企业密度与房价以及第三产业企业密度与POI多样性的交互作用力最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