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15篇 |
免费 | 6569篇 |
国内免费 | 412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26篇 |
大气科学 | 2580篇 |
地球物理 | 2703篇 |
地质学 | 10248篇 |
海洋学 | 2566篇 |
天文学 | 146篇 |
综合类 | 1211篇 |
自然地理 | 213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6篇 |
2024年 | 561篇 |
2023年 | 620篇 |
2022年 | 1091篇 |
2021年 | 1168篇 |
2020年 | 1090篇 |
2019年 | 1184篇 |
2018年 | 1001篇 |
2017年 | 934篇 |
2016年 | 947篇 |
2015年 | 1118篇 |
2014年 | 991篇 |
2013年 | 1225篇 |
2012年 | 1299篇 |
2011年 | 1273篇 |
2010年 | 1229篇 |
2009年 | 1199篇 |
2008年 | 1164篇 |
2007年 | 1108篇 |
2006年 | 1149篇 |
2005年 | 890篇 |
2004年 | 613篇 |
2003年 | 493篇 |
2002年 | 551篇 |
2001年 | 532篇 |
2000年 | 393篇 |
1999年 | 185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20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10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5篇 |
1957年 | 6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长江口北槽口外悬沙浓度垂线分布的数学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垂向一维悬沙运动模型,对长江口北槽口外大、小潮悬沙浓度垂线分布进行模拟,模拟结果同“六点法”实测值拟合较好,表明影响悬沙浓度垂线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悬沙垂向扩散及絮凝沉降作用。 相似文献
32.
"催化-供给"云降水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利用含有详细微物理过程的一维层状云模式模拟,研究了2002年4月5日冷锋降水性层状云云系中"催化-供给"云的微物理结构、降水粒子形成的环节和微物理过程,并从降水形成的环节和云的结构分析人工增雨的条件.结果说明,"催化-供给"云具有显著的分层结构:云内高层是冰晶,下层是雪,接下来是霰和过冷云水组成的冰水混合层,最下方是云中暖区的液水层.作为催化云层的冰水层对降水的贡献约25.5%,冰水混合层为31.3%,液水层为43.1%,亦即供给云对降水的贡献约74.4%.具有"催化-供给"云结构的层状云降水形成的主要环节是:冰晶通过凝华增长转化成雪,雪撞冻过冷云水、收集冰晶和凝华增长转化形成霰,霰靠撞冻过程、收集雪过程长大,从而形成可以降落到云的暖区融化形成雨水的粒子,它对降水的贡献较大.凝华和撞冻增长过程是冰粒子增长的主要物理过程,也是雨水产生的重要过程."催化-供给"云体系是重要的人工增雨条件,云中水汽对雨水形成的贡献与过冷云水几乎相当,与过冷云水一样,水汽也是人工增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33.
基于原有隧道改扩建拱顶塌腔段扩建开挖,系统研究了多临空面条件下岩体爆破振动规律。采用完全重启动数值方法和拉格朗日算法分析岩体爆破振动规律,模拟爆破振动对隧道塌腔加固区和既有隧道围岩的影响,并获得了特征点的振动速度和衰减规律。数值模拟的最大振速符合爆破振动安全允许标准的要求,从而验证了爆破设计的可行性,并指导了爆破施工。同时,对隧道塌腔段开挖进行爆破振动监测。通过对比分析现场振动监测数据,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结果吻合。结果表明,采用拉格朗日算法和完全重启动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描述隧道多孔毫秒延期爆破破岩和质点振动传播规律。该研究结论对隧道多孔毫秒延时控制爆破工程具有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4.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中地幔柱型岩浆作用——来自氦、氩同位素的证据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氦、氩同位素组成分别是:蛇绿岩中变质橄榄岩的^3He/^4He比值为1.104-3.384Ra,平均为2.383Ra;玄武岩的He同位素组成比较均一,^3He/^4He平均值为5.359 Ra;辉绿岩的^3He/^4He比值变化较大,为1—5Ra。由于各岩石样品有不同程度的蚀变,造成放射性成因He的加入,因此大多数样品He同位素组成比低于亏损地幔大洋中脊玄武岩的值(MORB≈8Ra),不能真实反映源区特征。而采自吉定的辉绿岩样品^3He/^4He比值平均高达31.57Ra,与夏威夷发现的热点地幔源区的样品比值接近;分步加热法进一步测试,其高比值的He是在低温区段释放的。这种高^3He/^4He比值He的捕获,表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形成时存在地幔柱型富集地幔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35.
北京平原区地面沉降问题日益突出,成因复杂,既包括人为地下水开采和城市建筑荷载作用,又包括自然土体固结和活动构造影响。地下水开采和建筑荷载是重要的驱动因素。如何提取区域尺度建筑载荷,评价其对地面沉降影响,是地面沉降灾害防治工作需要开展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简化后的容积率表征建筑载荷,首先利用PS-InSAR技术获取研究区地面沉降信息,然后使用GIS空间分析的方法提取出同等地下水开采影响下的不均匀沉降分布,其次采用阴影长度法提取了研究区建筑体高度,最终结合空间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建筑容积率与地面沉降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论:① 北京地区地面沉降比较严重,沉降速率大于30 mm/a的区域占比21.08%;② 地下水开采同等影响下的不均匀沉降区呈H形分布于平原区中部和北部;③ 阴影长度法能够较准确的评估出建筑容积率,可用于区域尺度静载荷的提取与分析;④ 在地质条件相似、水位变化相同的局部区域内,地面沉降速率与建筑容积率具有一定相关性,但相关系数较低。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姬塬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的长8~长6油层组岩石组分特征、沉积相特征、震积岩及凝灰岩发育规律的分析,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早期构造演化与沉积响应过程。研究表明,秦岭隆升时间大致在长8沉积早期,而六盘山的隆升则是稍晚的长7沉积期,长8~长6沉积期可视为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的早期成形阶段。姬塬地区长8沉积期构造相对稳定,砂岩中不含碳酸盐岩岩屑,无震积岩发育,主要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长7沉积期盆地西南缘的挤压导致了湖盆强烈坳陷,砂岩中开始出现碳酸盐岩岩屑,大量发育的震积岩与频繁出现的凝灰岩共生,研究区以发育水下扇的半深湖为特征;长6沉积期火山活动减弱,但盆地西部断裂带的构造活动仍较强烈,地层中常有震积岩出现,沉积环境以湖泊三角洲为主。由姬塬地区长8~长6沉积期古地理演化,证明以长7沉积期为界,之前鄂尔多斯盆地的演化主要受南缘构造活动控制,自长7沉积期开始同时受盆地南缘和西缘构造活动影响,但以西缘的构造活动控制更强烈。 相似文献
37.
38.
39.
40.
以产出于大别新店高压变质杂岩带的含角闪石多硅白云母榴辉岩(XD963)为实验源岩,使用YJ-3000t紧装式六面顶压机装置,在2.0GPa,850~1070℃条件下,进行了脱水部分熔融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850~950℃下,多硅白云母通过不一致脱水熔融反应产生了≤12%的过铝质(铝饱和指数ASI>1.2)的高K钙碱性(K2O/Na2O=1.2~1.4)花岗质熔体,与其共存的残留相为石榴子石+绿辉石+石英+多硅白云母+角闪石+Fe-Ti氧化物+蓝晶石±金红石。1000~1070℃时,熔体比例陡然增大(>35%),成分变为准铝质的钙碱性花岗闪长质,残留相组合以石榴子石+绿辉石+普通辉石为主。实验熔体与早白垩世富K埃达克岩的主微量元素对比结果表明:除ASI以及Eu/Eu*值特征外,低温熔体(900~950℃)与富K埃达克岩具有很好的相似性。此外,本次实验源岩在相对低温(900和950℃)条件下形成的熔体具备富K埃达克岩的两个主要特征—高K钙碱性和花岗质。因此可认为形成高K钙碱性的花岗质岩浆不需要过高的压力以及高度富K的源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