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2篇
  免费   1124篇
  国内免费   1794篇
测绘学   1101篇
大气科学   1019篇
地球物理   1028篇
地质学   3307篇
海洋学   847篇
天文学   100篇
综合类   536篇
自然地理   1032篇
  2024年   88篇
  2023年   190篇
  2022年   362篇
  2021年   401篇
  2020年   323篇
  2019年   363篇
  2018年   369篇
  2017年   320篇
  2016年   331篇
  2015年   384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454篇
  2012年   446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451篇
  2009年   464篇
  2008年   435篇
  2007年   473篇
  2006年   407篇
  2005年   336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270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作为环境类内分泌干扰物之一,双酚A由于被广泛作为化工原料使用而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外环境及生物样品中残留双酚A的最新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除常规前处理技术外,还介绍了包括搅拌棒吸附萃取及分子印迹等新型分离、富集技术在双酚A提取中的应用;另外,在着重介绍双酚A的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对免疫分析、传感器检测和光学检测在双酚A检测中的应用也进行了详细报道。展望双酚A分析的发展趋势,二级串联质谱由于具有比其他分析方法更低的检出限,因此将会成为检测环境及生物样品中痕量双酚A的最具潜力的手段之一;研制价格低廉、重现性好、高通量的微型化、便携式、自动化仪器将是在线快速分析双酚A的另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2.
采用Yoshimitsu Okada及Steketee的断裂位错模型和汶川地震现有成果,通过坐标转换和合成矢量的方法将断裂位错模型用于映秀—北川断裂、灌县—安县断裂和北川—青川断裂组成的断裂系统的错动研究中,理论上计算龙门山近断裂地区的水平位移场(包括沿走向和垂直走向方向)和垂直位移场从震源到地表的分布.模型参数源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野外实地考察,计算得到的地表位移场与先前研究成果,包括GPS实测数据,具有的近似性表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但GPS只能测定地表水平和垂直变形,对于地下变形情况及其分布却无法描述;目前对于地下变形的研究主要基于对大量仪器记录的地震资料进行反演或通过野外观测进行推测;但是反演多集中于空间较大范围,这样虽可阐述断裂运动引起的大范围位移趋势,而对于震源附近空间介质位移的描述却略显粗糙;同时,野外观测误差较大.本文通过理论模型计算汶川地震中近断裂区域(距断裂50km)内的位移及分布.由计算发现在近断裂区域内垂直位移场和垂直走向方向位移场变化趋势一样,幅值都是从震源到地表逐渐减小;沿断裂走向方向的水平位移场从震源到地表逐渐变大,同时计算还表明位移场的变化在断裂上盘比下盘剧烈,余震分布主要集中于断裂上盘,这说明余震分布和位移剧烈程度存在某种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3.
介绍了地—空界面天然中子流的来源和轻便型天然中子流测量仪器。论述了地—空界面天然中子辐射场的扰动。理论与长期观测表明,在地—空界面上天然中子流注量率随高程的增加而呈指数规律增加,而在近地表(20m内)却随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呈指数规律减少;天然中子流注量率与大气压力呈负相关关系,气压系数为(-0.060~-0.064)中子计数/30min/kPa;地—空界面天然中子流的纬度效应与高空中更显著;天然中子流注量率异常与气象的变化密切相关;地表介质的含水率增高,则地—空界面上升快中子流明显降低。通过对地一空界面天然中子流测量,可以揭示气象的瞬态变化、确定地表介质的含水率的关系,以及在地震预报与环境电离辐射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与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青藏高原非均匀地表区域能量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卫星遥感在研究青藏高原非均匀地表区域能量通量和蒸发(蒸散)量时有其独到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基于NOAA-14 AVHRR和Landsat TM资料推算藏北高原地区区域地表特征参数、植被参数及区域地表热通量的方案,并把其用于GAME/Tibet(全球能量水循环之亚洲季风青藏高原试验研究)和CAMP/Tibet(“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试验区。并指出了此方法估算青藏高原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能量通量和蒸发(蒸散)量时存在的难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95.
996.
基于人口特征的城市生态游憩空间配置——以常熟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生态游憩空间配置是休闲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优质生活环境营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国家休闲城市综合标准试点市——常熟市为研究对象,以人口特征为切入点,对该市不同功能区内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可进行生态游憩的时间、生态游憩意愿、对不同生态游憩空间的偏好,以及全市不同功能区人口对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人口特征影响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全市不同功能区的人口特征有显著差异,因此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不同。在人口量、人口平均生态游憩可能性、人口生态游憩空间类型偏好等因素的影响下,商业活动区内人口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指数均最高,其次为生活居住区、商务办公区、工业生产区;全市不同功能区内人口对草地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指数均最高,其次为水域和林地。可根据城市不同功能区人口数量、类型、分布特征,以及对各类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需求来指导城市规划建设中生态游憩空间的配置实践。  相似文献   
997.
松辽分水岭东段白土山组成因与时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庆  杨景春 《地层学杂志》1995,19(4):287-290
综合考虑松辽分水岭东段地区白土山组的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地貌部位及第四纪以来松辽分水岭的演化过程、松辽水系的变迁,认为其为河流冲积物,形成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998.
淡化速度和幅度对凡纳对虾幼体存活和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淡化速度、幅度对凡纳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每36h和24h降低盐度2~3的两种淡化速度,对虾苗存活率较高,分别为86.7%和83.3%;淡化时间分别为396h和264h。每12h降低盐度2~3的淡化速度,从盐度29.7降至16.3,存活率为90.0%;从盐度16.3降至0,成活率为60.3%。每次降幅为1.3~1.4和2.6~2.7时,最终存活率较高,最终淡化到纯淡水中的存活率分别为83.3%和80.0%。每次降幅度为5.3~5.4时,在降到19.0以前,存活率都还较高,但此后的效果不佳,淡化至淡水时,成活率仅为53.3%。  相似文献   
999.
水库冰气泡含量和密度对探地雷达测厚的影响分析(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库现场试验了RIS K2型探地雷达探测水库冰厚度的能力,试验时所用天线频率为600MHz;同步钻孔测量雷达探测处的冰厚度;以及在一个点上取样测试分析冰晶体、冰内气泡和冰密度。试验时冰面积雪厚度0.03-0.05m,冰层上部有0.24m粒状冰,其下均为柱状冰;冰内气泡含量呈表层高底层低分布;冰密度随气泡含量变化;冰厚度在平面内不均一。通过探测厚度和实测厚度的对比分析以及气泡含量对介电系数影响的理论分析,建立了积雪、粒状冰和柱状冰三层介质模型,获取雷达波在冰内的理论传递时间。结果发现:能够利用等效介电常数或等效传播速度评价雷达波传递时间,结冰期冰层1/3深度处的对应介电常数或传递速度可以作为等效值;另外因冰内大气泡造成的理论传递时间大于雷达探测时间,其差值随理论传递时间或冰厚的增加呈非线性增加。  相似文献   
1000.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黑潮源区的Ph05-5和WF3岩芯进行了CaCO3和钙质超微化石研究.在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4C数据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结合钙质超微化石的碳酸盐溶解指数和初级生产力指标,分析了晚第四纪黑潮源区碳酸盐旋回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约190ka BP以来CaCO3含量整体上都表现为冰期高、间冰期低的"太平洋型"旋回特征,但菲律宾以东海区在末次冰期(MIS 4到MIS 2期)内部又显示出间冰段含量高、冰段含量低的"大西洋型"旋回特征.碳酸盐旋回的控制因素在黑潮源区内部也有明显的差异,菲律宾以东海区以碳酸盐溶解作用为主,初级生产力起次要作用;而台湾东南部海区的主要因素则是初级生产力变化引起的钙质生物输入量的波动.菲律宾以东海区末次冰期内部表现出的"大西洋型"旋回特征则是溶解作用和初级生产力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