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2篇
  免费   1665篇
  国内免费   2102篇
测绘学   885篇
大气科学   1238篇
地球物理   1836篇
地质学   4417篇
海洋学   1056篇
天文学   341篇
综合类   616篇
自然地理   1040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411篇
  2021年   468篇
  2020年   362篇
  2019年   440篇
  2018年   467篇
  2017年   424篇
  2016年   416篇
  2015年   430篇
  2014年   437篇
  2013年   509篇
  2012年   555篇
  2011年   588篇
  2010年   556篇
  2009年   526篇
  2008年   450篇
  2007年   477篇
  2006年   443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316篇
  2003年   287篇
  2002年   325篇
  2001年   303篇
  2000年   236篇
  1999年   218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57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88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4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滨海湿地位于海洋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过渡带,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和光合固碳效率,是海岸带蓝色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湿地生产力不仅由芦苇、翅碱蓬、红树林等陆上植被提供,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固碳也是提供初级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以往较多的调查和研究集中在陆上植被,而对于滨海湿地水域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的报道较少。近年来随着各国政府和学者对二氧化碳排放和气候变化的关注,滨海湿地多圈层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汇过程成为研究热点,而湿地水域生产力和光合固碳过程作为多圈层碳循环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亦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以中国北方典型的盐沼湿地区域——辽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为案例,对湿地水域生产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以期为国家碳循环与碳中和目标调查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2.
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评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建立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的历史过程,简述了IERS机构各部门的设置及其作用。着重介绍了IERS重建的理由和过程以及新IERS机构的组成。最后给出IERS成果对现有科学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3.
We study the astrophysical bounds on the change of the gravitational constant with time. We found that |/G|<10–12yr–1 is the condition that has to be satisfied in order not to cause a conflict with the observations. We find the condition to be in accord with the lower limits, the superstring theory predicts.  相似文献   
104.
利用“多云模型”方法,从云南天文台二维多波段太阳光谱仪观测到的Hβ光谱资料中导出1989年8月17日太阳西边缘的一个大的耀斑环系不同时间的视向速度场.为了解释观测速度场的主要特征,本文采用如下假设和近似:环内物质在太阳重力、磁场应力和环内气压梯度力联合作用下由环足沿螺旋磁力线上升运动.应用MHD理论计算了它的理论速度场.通过两者的比较发现,计算出的速度场与第一时段的观测速度场基本相似,这似乎对耀斑物质蒸发模型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05.
Flare-induced signals in polarization measurements which were manifested as apparent polarity reversal in magnetograms have been reported since 1981. We are motivated to further quantify the phenomenon by asking two questions: can we distinguish the flare-induced signals from real magnetic changes during flares, and what we can learn about flare energy release from the flare-induced signals? We select the X2.6 flare that occurred on 2005 January 15, for further study. The flare took place in NOAA active re-gion (AR) 10720 at approximately the central meridian, which make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vector magnetograms less ambiguous. We have identified that flare-induced signals during this flare appeared in six zones. The zones are located within an average distance of 5 Mm from their weight center to the main magnetic neutral line, have an average size of (0.6±0.4)×1017 cm2, duration of 13±4 min, and flux density change of 181±125 G in the area of reversed polarity. The following new facts have been revealed by this study: (1) the flare-induced signal is also seen in the transverse magnetograms but with smaller magnitude, e.g., about 50 G; (2) the flare-induced signal mainly manifests itself as apparent polarity reversal, but the signal starts and ends as a weakening of flux density; (3) The flare-induced signals appear in phase with the peaks of hard X-ray emission as observed by the Ramaty High Energy Solar Spectroscopic lmager (RHESSI), and mostly trace the position of RHESSI hard X-ray footpoint sources. (4) in four zones, it takes place cotemporally with real magnetic changes which persist after the flare. Only for the other two zones does the flux density recover to the pre-flare level immediately after the flare.The phys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flare-induced signal are discussed in view of its relevance to the non-thermal electron precipitation and primary energy release in the flare.  相似文献   
106.
由单颗脉冲星定义的脉冲星时受多种噪声源的影响,其短期和长期稳定度都不够好.为了削弱这些噪声源对单脉冲星时的影响,可以采取合适的算法对多个单脉冲星时进行综合得到综合脉冲星时,从而提高综合脉冲星时的长期稳定度.文中介绍4种综合脉冲星时算法:经典加权算法、小波分析算法、维纳滤波算法和小波域中的维纳滤波算法,将这4种算法分别应用于Arecibo天文台对两颗毫秒脉冲星PSR B1855+09和PSRB1937+21观测得到的计时残差并作出比较.  相似文献   
107.
水超脉泽辐射( 各向同性光度超过 10 个太阳光度) 通常在星系中心最内部的核区( 小于几个秒差距) 被发现,因而活动星系核被认为是其唯一的能量源。同其它没有检测到水脉泽辐射的活动星系核相比,水脉泽寄主活动星系核可能隐含着某种或某些特殊性质。基于此我们调研了已经公开发表的所有水脉泽源的 X 射线观测情况,得到了一个有 X 射线观测研究结果的子样本( 39 个源) 。由它们的 X 射线光度以及估算的黑洞质量,导出了它们的无量纲吸积率( logL2-10keV /LEdd,其中 L2-10keV和 LEdd分别是 2 - 10keV 的固有光度和爱丁顿光度) ; 与距离范围相当的、没有检测到水脉泽的活动星系核样本相比,发现脉泽寄主活动星系核有较高的吸积率。进一步分析比较这两个活动星系核样本的质量吸积率,也发现类似的趋势。此外,为了探索吸积率和水脉泽辐射间可能的内在联系,我们对它们的脉泽光度和吸积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然而结果显示二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8.
引起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大气压、风、大洋环流以及海水密度的变化,都会引起海平面在时间、空间上的变化,而海水温度的变化是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该文利用法国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 data(AVISO)的海表面高度异常数据,计算了1992年10月至2007年1月间,全球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度,同时详细解算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全球空间分布,分析全球海平面的变化趋势并将海平面变化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署(NOAA)的Optimum Interpolatio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ISST)海表面温度数据进行了比对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109.
浅埋地下结构和土层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阪神大地震中,地下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正确分析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提出合理的抗震设计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十分必要。用FLAC v4.0对某地的一个地铁车站进行了动力分析,发现随着埋深变浅,土体的加速度时程曲线表现出以某一确定的频率振动,该振动频率与模型的基频相近;位移在正方向和负方向的振幅都随埋深的增加而变小:在地表处达到最大值。一些认识和结论对于正确的进行抗震设计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0.
西藏“一江两河”中游地区风成地层沉积时代、沉积相和磁化率等研究结果表明,早在800KaB.P.前西南季风就已存在,受全球气候波动和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其盛行衰变与东南季风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表现为本区地层所记录的气候变化信息不如东南季风区详细;而且西南季风因高原屏障作用给本区带来的降水愈来愈少,气候明显地向干冷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