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59篇 |
免费 | 1672篇 |
国内免费 | 287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03篇 |
大气科学 | 1069篇 |
地球物理 | 1357篇 |
地质学 | 4383篇 |
海洋学 | 1620篇 |
天文学 | 101篇 |
综合类 | 494篇 |
自然地理 | 9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6篇 |
2023年 | 232篇 |
2022年 | 421篇 |
2021年 | 503篇 |
2020年 | 416篇 |
2019年 | 522篇 |
2018年 | 427篇 |
2017年 | 421篇 |
2016年 | 365篇 |
2015年 | 521篇 |
2014年 | 478篇 |
2013年 | 579篇 |
2012年 | 610篇 |
2011年 | 599篇 |
2010年 | 604篇 |
2009年 | 606篇 |
2008年 | 588篇 |
2007年 | 556篇 |
2006年 | 545篇 |
2005年 | 459篇 |
2004年 | 378篇 |
2003年 | 265篇 |
2002年 | 270篇 |
2001年 | 229篇 |
2000年 | 158篇 |
1999年 | 84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2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29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79年 | 10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10篇 |
1974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基于2013~2016年空气质量监测台站资料,利用经验正交分解、功率谱分析、BP典型相关分析等多元数据分析方法解析了中国地区细颗粒物(PM2.5)主要模态的时空特征,并与排放源和气象场建立了相关关系,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地区PM2.5场存在两个主要模态,其中第一主模态为一致增加模态,强度中心位于西北地区东部—华北南部地区;其时间序列呈显著下降趋势。第二主模态主要表现为南北反向变化的偶极子型分布,其大值区分别位于华北中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中,PM2.5第一模态可以看作平均态,主要受平均排放场和环流场及大地形的影响,在北方的表现更为显著。PM2.5第二模态可看作偏离平均场的一种变化态,在冬季更可能和冷空气活动有关。冷空气的强弱决定了污染累积的位置以及输送的方式,其作用是使得南方的污染明显偏离平均态,故第二主模态在南方的表现更为显著。本研究有效地利用了多元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大气污染的演变机理,可为进一步认清大气污染的形成规律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42.
徐州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在已有的对徐州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详细岩石学研究基础上,系统测试了碳酸盐岩方解石和白云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地球化学和岩石学研究相结合,综合提取了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成的沉积、成岩地质信息;初步探讨了同位素组成的地层变化及其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可以指示沉积环境及其演化,开阔陆表海、灰质障壁砂坝、局限陆表海、潮下带、潮渠、藻坪诸沉积相间碳酸盐岩的δ^13C值表现出规律性变化,碳同位素组成变化曲线上的显著正偏移与海侵有关;碳酸盐岩氧同位素组成对成岩环境及其演化有明显响应,淡水成岩环境、潮上成岩环境、潮间成岩环境、潮下成岩环境和埋藏成岩环境具有不同的碳酸盐岩氧同位素组成特征;徐州地区大北望寒武系剖面地层界线附近都有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的特征显示,研究工作证实了徐州地区下古生界同位素地层划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43.
近30年来深圳河网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在地形图、河道普查数据、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支持下, 分析了深圳近30 年河网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植被盖度、生产有机物质的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资产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深圳观澜河流域河网变化的生态效应。 结果表明: (1) 近30 年深圳市河网结构趋于简单化、主干化, 河流支流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河网总长度减少355.4 km, 总条数减少378 条, 河网密度从0.84 km/km2 降低到0.65 km/km2; 以区/ 街道办驻地为圆心, 半径为1-2 km 的圆环区成为河网萎缩、河网消失的主要 区域; 依据流域城市化水平和河流主干是否直接入海等2 个指标可将深圳市9 大流域/ 水系 分为4 种不同的河网变化类型; (2) 当城市化水平低于30%时, 城镇用地扩展与河网萎缩, 尤其是河网支流的萎缩存在显著相关; 当城市化水平大于30%时, 城镇用地扩展对河网的影响较小; (3) 2000-2005 年观澜河流域生态系统功能显著降低, 以生产有机物质价值降低幅度最 大(41%), 植被盖度次之(24%), 单位面积生态资产从2.79 元/m2 降低到2.34 元/m2, 总生态 资产减少3136 万元; (4) 河网变化和城市化成为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 其中河网变化因素和城市化因素对植被盖度降低的贡献率分别为23.1%和35.8%, 对生产有机物质价值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25.1%和32.7%, 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7.7%和 56.2%, 对生态资产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10.6%和52.2%。 相似文献
944.
945.
流体控制着地球系统中质量和能量的传输。流体岩石反应过程在岩石圈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在流体流动体系中 ,流体在岩石裂隙中通过平流、扩散、水动力弥散和动力学弥散等方式进行输运并与岩石发生同位素交换反应。文章首先对封闭体系、“封闭”体系、开放体系以及缓冲体系中的同位素交换模型进行了简单讨论 ,然后在讨论氧同位素动力学交换机制的基础上 ,建立了平衡交换模型和动力学交换模型。结合流体流动的归一化速率、弥散系数和流体岩石的反应速率等变量 ,对流体岩石交换反应的流体运动方程中的Peclet数和Damk¨ohler数进行了讨论 ,并详细解释了它们在流体岩石交换反应过程中的物理意义和地质用途。 相似文献
946.
南迦巴瓦地震台网完整地记录了米林M6.9地震发生的全过程.本文利用南迦巴瓦地震台网的连续波形数据对米林地震序列进行了研究.南迦巴瓦台网的定位结果显示,米林主震位于29.89°N,95.04°E,震源深度为16.7km,余震序列呈NW向展布,分布在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垒峰连线的东北部靠近帕隆—旁辛断裂.经计算,本次地震的h值为1.26,b值为0.84,综合序列衰减情况分析,本次地震属于主震—余震型地震.米林地震前,南迦巴瓦峰地区地震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时间不均匀性,自研究区1992年ML6.2地震以来,研究区每12年左右发生一次ML6.0级以上地震,2017年至米林地震前,研究区6月前与6月后的地震活动差异很大,6月后的地震活动在频度上要明显强于6月前.空间分布上,米林地震震中附近为研究区地震活动性最强的区域,属于雅鲁藏布江断裂和帕隆—旁辛断裂交汇区域. 相似文献
947.
郑文姣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29(2)
随着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权利保护的问题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各国普遍赋予了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对保险人的直接请求权,但各国立法基本上未考虑到强制海上责任保险的特殊性,从而没有明确区分自愿海上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与强制海上责任保险中第三人直接请求权不同的权利属性,因而只笼统地对海上责任保险第三人行使直接请求权的条件做出概括性规定,这无法真正实现强制海上责任保险充分维护第三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立法价值。针对这一立法缺陷,提出应在明确自愿海上责任保险中的第三人直接请求权与强制海上责任保险中的第三人直接请求权具有不同权利属性的前提下,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海上责任保险规定第三人不同的权利行使条件。 相似文献
948.
LU Fengxiang WANG Chunyang & ZHENG JianpingFaculty of Earth 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China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 to Lu Fengxiang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2004,47(1)
Swarms of mafic-intermediate volcaniclastic bodies occur in the Minggang region of Henan Province, a tectonic boundary between the North Qinling and the North China Block, and emplaced at (178.31±3.77) Ma. These volcanic rocks are subalkaline basaltic andesites and contain abundance of lower crust and mantle xenoliths. Thus this area is an ideal place to reveal the lithospheric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beneath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Geochem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se mafic granulites, eclogites and metagabbros have trace elemental and Pb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very similar to those rocks from the South Qinling Block, representing the lower part of lower crust of the South Qinling which subducted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Block. Talcic peridotites represent the overlying mantle wedge materials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which underwent the metasomatism of the acidic melt/fluid released from the underlying lower crust of the South Qinling Block. Deep tectonic model proposed i 相似文献
949.
海岸带变化监测以遥感影像为矢量更新依据。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数据源复杂,全色影像与底图套合、多光谱影像与全色配准容易出现局部超限,为项目生产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主要介绍利用样条函数进行影像的局部配准以满足项目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50.
Recently, various toppling slopes have emerg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power projects in the western mountainous regions of China. The slope on the right bank of the Laxiwa Hydropower Station, located on the mainstream of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Qinghai Province of Northwest China, is a typical hard rock slope. Further, its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ommon natural hard rock toppling. Because this slope is located close to the dam of the hydropower station, its deformation mechanism has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detaile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surveys, four stages of deformation have been identified using discrete element numerical software and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nalysis methods, including toppling creep, initial toppling deformation, intensified toppling deformation, and current slope formation. The spatial and time-related deformation of this site also exhibited four stages, including initial toppling, toppling development, intensification of toppling, and disintegration and collapse. Subsequently, the mechanism of toppling and deformation of the bank slop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exhibit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developing the prevention–control design of toppling and for ensuring operational safety in the hydropower reservoir are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