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49篇 |
免费 | 8302篇 |
国内免费 | 42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57篇 |
大气科学 | 2335篇 |
地球物理 | 3346篇 |
地质学 | 12370篇 |
海洋学 | 3052篇 |
天文学 | 262篇 |
综合类 | 1480篇 |
自然地理 | 240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5篇 |
2024年 | 705篇 |
2023年 | 768篇 |
2022年 | 1278篇 |
2021年 | 1532篇 |
2020年 | 1220篇 |
2019年 | 1293篇 |
2018年 | 1158篇 |
2017年 | 1085篇 |
2016年 | 1092篇 |
2015年 | 1354篇 |
2014年 | 1252篇 |
2013年 | 1477篇 |
2012年 | 1606篇 |
2011年 | 1555篇 |
2010年 | 1534篇 |
2009年 | 1384篇 |
2008年 | 1412篇 |
2007年 | 1327篇 |
2006年 | 1301篇 |
2005年 | 1031篇 |
2004年 | 757篇 |
2003年 | 541篇 |
2002年 | 572篇 |
2001年 | 475篇 |
2000年 | 384篇 |
1999年 | 175篇 |
1998年 | 63篇 |
1997年 | 47篇 |
1996年 | 33篇 |
1995年 | 15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17篇 |
1983年 | 17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6篇 |
1979年 | 14篇 |
1978年 | 6篇 |
1976年 | 5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钛酸四丁酯(TEOS)、去离子水为原料,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四氟硼酸咪唑盐([Bmim]BF4)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锐钛矿相TiO2纳米颗粒。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Vis)对产物的晶相、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为了评估光催化活性,并以甲基橙水溶液为研究对象,在紫外光照射下分析不同照射时间下光降解效率。结果表明,离子液体、去离子水和钛酸四丁酯的体积比为1.3∶1∶1.3时,反应所得到的TiO2具有较高光催化活性,明显优于未添加离子液体的产品,这一结果可归因于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22.
23.
深海沉积物分类与命名的参数指标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南海中部(118个表层沉积物样,水深82~4 420 m)、东部(106个表层沉积物样,水深700~4 508 m)海域的表层沉积物的粒度资料按小于200 m,200~2 000 m,大于2 000 m水深段对水深、平均粒径、黏土含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陆架到陆坡再到深海,平均粒径和黏土含量随水深增加呈非常有规律的变化;把大于2 000 m水深区域再细分为大于2 500 m,大于3 000 m,大于3 500 m,结果表明平均粒径和黏土含量随水深增加几乎无变化,在南海中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平均粒径为3.39~3.54μm,黏土平均含量为54.91%~55.47%;在南海东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平均粒径为3.25~3.37μm,黏土平均含量为53.91%~54.56%。研究表明2 000 m水深具有划分深海沉积物的指示意义。南海中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黏土平均含量为55.19%,平均粒径为3.39μm;在南海东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黏土平均含量为53.91%,平均粒径为3.37μm;在南海中部、东部水深大于2 000 m海域平均粒径均小于4μm,黏土平均含量均大于50%,表明深海沉积物粒度特征是平均粒径小于4μm和黏土平均含量大于50%。黏土含量是非生物组分的代表和划分深海沉积物类型的一个独立参数,钙质生物和硅质生物组分是另外两个独立参数。南海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55种元素总含量为47.50%,硅、铝、钛、钠、钾、磷、钙、镁、铁、锰十种主元素含量为47.03%,其他45种元素含量为0.47%,虽然沉积物来源复杂、成因不同,但沉积物化学主成分并不复杂,主要由前10种主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沉积物主元素铝、钙、硅分别富集于黏土、钙质沉积、硅质沉积中。通过建立沉积物生源组分与碳酸钙、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的量化关系,可把碳酸钙、生物二氧化硅作为钙质生物和硅质生物的两个替代参数。 相似文献
24.
西天山东塔尔别克金矿区安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东塔尔别克金矿区位于西天山吐拉苏盆地内阿希金矿区南侧,构造上属于伊犁-中天山微板块与准噶尔板块之间的博罗科努早古生代岛弧带西段。东塔尔别克矿区出露有一些安山岩,这些岩石具有典型高镁安山岩特征,如高硅(SiO2=58.94%~63.85%),具有较高的MgO含量(3.75%~6.59%)和Mg#(58~69)、高的Cr(94.2×10-6~241×10-6)、和Ni(54.5×10-6~126 ×10-6)含量,以及低的FeOT/MgO比值。除了Sr含量略微偏低(235×10-6~696×10-6)之外,这些岩石基本显示了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高的Al2O3(15.39%~16.65%),低Y(9.86×10-6~14.9×10-6)含量,以及高的Sr/Y比值(23.8~48.1),无Eu异常,Nb、Ta、Ti亏损等。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安山岩的年龄为347.2±1.6Ma,为早石炭世。安山岩富集Rb、Th、U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具有俯冲带岛弧岩浆的特征。东塔尔别克安山岩可能形成于岛弧环境中,并可能由俯冲的晚古生代北天山洋洋壳以及少量上覆沉积物熔融形成,产生的熔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地幔橄榄岩发生了相互作用. 熔体-地幔相互作用对区内金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山东广大的石灰岩山地、丘陵区蕴藏着丰富的喀斯特景观旅游资源,其主要形态类型包括: 形态奇特的喀斯特山体、残存的喀斯特剥蚀面、幽深的喀斯特谷地、众多的溶洞、奇异的石灰岩景石(石牙形态)及喀斯特泉群。本文对这些景观形态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就其旅游开发利用价值作了评析。文中还对山东喀斯特景观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6.
TheQvaluevariationsinthepreparingpro┐cesofrockruptureBINWANG1)(王彬),ZHAO-YONGXU1)(许昭永),JIN-MINGZHAO1)(赵晋明)YI-LIHU2)(胡毅力)1)Sei... 相似文献
27.
28.
应用聚丙烯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厦门海域四个野生文昌鱼种群的杂合度缺乏和过量情况.在测定的7个酶系统中,共有14个等位酶基因位点,分别为Aat-1、Amy-1、Amy-2、Amy-3、Amy-4、Me-1、Me-2、Mdh-1、Mdh-2、Sod-1、Sod-2、Est-1、Est-2、Per-1.多态位点有8个,分别为Sod-1、Aat-1、Me-1、Me-2、Mdh-1、Mdh-2、Est-2、Amy-2.结果表明,在大嶝岛种群、南线至十八线东端种群、南线至十八线西端种群及黄厝种群中,多态位点Sod-1、Mdh-2、Me-2、Aat-1显著偏离H-W平衡标准(P<0.05),而位点Me-1、Mdh-1、Est-2符合H-W平衡标准(P>0.05).多态位点Amy-2除南线至十八线东端种群显著偏离H.W平衡标准(P<0.05)外,其它三个种群的多态位点Amy-2均符合H-W平衡标准(P>0.05).在所有的8个多态位点中,只有大嶝岛和黄厝两个种群的Amy-2位点表现为杂合子缺失(F>0),其它种群的多态位点均表现为杂合子过量(F<0).造成杂合体缺失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自然选择、近交、哑等位基因等.杂合体的缺失会导致某些基因从该物种的基因库中消失,从而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同时也使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29.
兰州地区既有构筑物的天然地基通常是粉土层,由于地下水位上升,这种地基土饱和,导致承载力下降,出现地基不安全现象。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既经济、实用且简便的低压注浆加固地基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0.
Jurassic Tectonics of North China: A Synthetic View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This paper gives a synthetic view on the Jurassic tectonics of North China, with an attempt to propose a framework for the stepwise tectonic evolution history. Jurassic sedimentation, deformation and magmatism in North China have been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earliest Jurassic is marked by a period of magmatism quiescence (in 205-190 Ma) and regional uplift, which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Indosinian movement” characterized by 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China blocks. The Early to Middle Jurassic (in 190-170 Ma) was predominated by weak lithospheric extension expressed by mantle-derived plutonism and volcanism along the Yanshan belt and alongside the Tan-Lu fault zone, normal faulting and graben formation along the Yinshan- Yanshan tectonic belt, depression and resuming of coal-bearing sedimentation in vast regions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 (NCB). The Middle to Late Jurassic stage started at 165y.5 Ma and ended up before 136 Ma; it was dominated by intensive intraplate deformation resulting from multi-directional compressions. Two major deformation events have been identified. One is marked by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beneath the thick Upper Jurassic molasic series in the foreland zones of the western Ordos thrust-fold belt and along the Yinshan-Yanshan belt; it was predated 160 Ma. The other one is indicated by stratigraphic unconformity at the base of the Lower Cretaceous and predated 135 Ma. During this last stage, two latitudinal tectonic belts, the Yinshan-Yanshan belt in the north and the Qinling-Dabie belt in the south, and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asin were all activated by thrusting; the NCB itself was deformed by the NE to NNE-trending structural system involving thrusting, associated folding and sinistral strike-slip faulting, which were spatially partitioned. Foliated S-type granitic plutons aged 160-150 Ma were massively emplaced in the Jiao-Liao massif east of the Tan-Lu fault zone and indicate important crustal thicke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