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8533篇 |
免费 | 33437篇 |
国内免费 | 243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634篇 |
大气科学 | 11083篇 |
地球物理 | 15656篇 |
地质学 | 57116篇 |
海洋学 | 15803篇 |
天文学 | 1143篇 |
综合类 | 6910篇 |
自然地理 | 1202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2篇 |
2024年 | 2965篇 |
2023年 | 3378篇 |
2022年 | 5593篇 |
2021年 | 6665篇 |
2020年 | 5540篇 |
2019年 | 6038篇 |
2018年 | 5286篇 |
2017年 | 5131篇 |
2016年 | 5139篇 |
2015年 | 6214篇 |
2014年 | 5744篇 |
2013年 | 7008篇 |
2012年 | 7617篇 |
2011年 | 7446篇 |
2010年 | 7364篇 |
2009年 | 6780篇 |
2008年 | 6888篇 |
2007年 | 6465篇 |
2006年 | 6229篇 |
2005年 | 5190篇 |
2004年 | 3941篇 |
2003年 | 2772篇 |
2002年 | 2931篇 |
2001年 | 2575篇 |
2000年 | 2109篇 |
1999年 | 976篇 |
1998年 | 380篇 |
1997年 | 279篇 |
1996年 | 198篇 |
1995年 | 121篇 |
1994年 | 134篇 |
1993年 | 110篇 |
1992年 | 120篇 |
1991年 | 64篇 |
1990年 | 105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61篇 |
1987年 | 84篇 |
1986年 | 83篇 |
1985年 | 80篇 |
1984年 | 65篇 |
1983年 | 56篇 |
1982年 | 51篇 |
1981年 | 35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47篇 |
1978年 | 12篇 |
1957年 | 27篇 |
1954年 | 5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国内外关于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确定方法很多,但至今还未找到较为完善、科学和经济的方法求解桩的极限承载力的方法,因此尝试将尖点突变理论引入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计算中,并与静载荷试验和抛物线法相结合,推导出端承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实例验证表明,当桩的位移值较小时,计算值接近实测值;当桩的位移值较大时,计算值与实测值偏离较大。结论可运用于实践。 相似文献
64.
介绍的成矿有利度计算法是一种基于矢量数据的成矿预测方法.与传统的成矿有利度计算法相比,该方法的预测单元采用自然单元(多边形),而不是网格化单元.成矿有利度计算过程是先对2个预测变量(空间图形)进行相交分析,有利因子相乘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再与下一个变量进行相交分析,最终得到能反映该预测单元综合成矿地质条件的有利成矿因子值,在详细介绍了成矿有利度计算法的基本原理与工作流程基础上,对伊犁盆地南缘西段水西沟群Ⅶ1亚旋回进行了预测评价,圈定了Ⅰ级、Ⅱ级铀成矿远景区各1片,Ⅲ级成矿远景区2片。 相似文献
65.
66.
堆载条件下单桩负摩阻力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粉土中混凝土单桩竖向静载荷的模型试验,分析了在桩周土堆载条件下,端承桩、摩擦端承桩在桩周土含水率变化时,桩侧摩阻力、桩端阻力的变化规律及不同土层的沉降、“中性点”位置和下拽力的变化。研究发现,摩擦端承桩“中性点”位置随桩周土含水率、堆载等级的变化而变化,在最优含水率附近,土层的下陷量较大,致桩体沉降量也大,故“中性点”的位置会有所上升;随着桩周土堆载的增大,桩周土对桩侧的下拽力也增大,桩体进一步下陷,使桩土相对位移反而减少,“中性点”有所上升。 相似文献
67.
新疆西昆仑塔什库尔干以东解体出一套“斜长角闪片麻岩-矽线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组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斜长角闪片麻岩原岩为基性火山岩,具有岛弧玄武岩的特征,在构造环境判别图中(TiO2/10-MnO-P2O5、Zr-TiO2、Hf/3-Th-Nb/16),样品均落入岛弧环境;矽线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原岩为过铝质碎屑岩,构造环境判别图(K2O/Na2O-SiO2、La-Th-Sc、Th-Sc-Zr/10)显示,其形成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环境;LA-ICP-MS锆石同位素年代学表明,斜长角闪片麻岩形成于早寒武世,并经历了志留纪、二叠纪、白垩纪、中新世4期岩浆热事件。该区高压变质岩的重新厘定对于探讨西昆仑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8.
69.
70.
以地表水体和雨洪水作为回灌水源,人工补给地下含水层过程中会发生含水层堵塞问题(特别是物理堵塞),将严重影响人工回灌的效果.采用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悬浮固体颗粒对含水介质堵塞的机理,并用数学模型预测了含水介质物理堵塞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研究表明,含水介质的渗透性在回灌初期不断下降,随着回灌时间的延长逐渐趋于稳定;另外,悬浮物堵塞会导致介质的非均质性,渗透距离越小的砂层,堵塞越严重.建议将回灌液悬浮物浓度控制在25mg/L之内,在雨季悬浮物浓度较高时要进行周期性反冲洗,其频率为1次/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