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59篇
  免费   4373篇
  国内免费   6879篇
测绘学   3459篇
大气科学   2634篇
地球物理   3792篇
地质学   12828篇
海洋学   3236篇
天文学   422篇
综合类   1477篇
自然地理   2663篇
  2024年   258篇
  2023年   630篇
  2022年   1257篇
  2021年   1598篇
  2020年   1238篇
  2019年   1356篇
  2018年   1241篇
  2017年   1189篇
  2016年   1219篇
  2015年   1481篇
  2014年   1382篇
  2013年   1624篇
  2012年   1792篇
  2011年   1756篇
  2010年   1698篇
  2009年   1548篇
  2008年   1574篇
  2007年   1441篇
  2006年   1422篇
  2005年   1139篇
  2004年   814篇
  2003年   602篇
  2002年   618篇
  2001年   513篇
  2000年   412篇
  1999年   193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7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利用MapObjects进行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建立的地名更新维护应用系统,哥以实现地理空间数据库(Geodatabase)要素类的访问和操作,在实现复杂要素通用GIS编辑功能的同时,利用ArcSDE还可以实现多用户网络化操作和管理,降低了开发成本.  相似文献   
12.
利用GIS技术开发完成了建筑用地钉桩录入系统,利用数据下载机制和时间戳,实现了数据库的离线编辑,解决了网络用户同时编辑时数据库冲突问题。通过专门的录入界面,使存储在ArcSDE空间数据库和ORACLE上的其它描述信息同时更新,保持数据一致行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现有管线调查常用的记录方式有直接用笔记录于调查表格中和使用PDA作为管线外业调查的手簿两种方式,这两种方式都需要大量的内业数据处理。为提高管线调查的效率,进行了基于AutoCAD的管线调查系统的建设。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开发方式,系统功能,作业流程等。着重介绍了管线调查信息的存储、管线信息调查、自动生成调查井位、自动生成高程表和调查表等功能以及操作命令的制作等关键技术。该系统已进行了试点应用,实践证明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利用竣工测量数据、VRS技术及高分辨率影像更新城市框架数据三种模式的可行性,给出了适合青岛地区框架数据的更新方案.  相似文献   
15.
测量标志是国家空间地理信息的重要基础设施,针对当前永久性测量标志损坏严重的实际问题,提出依托永久性建筑物建立测量标志的概念,研究用GPS施测控制网的两种归心计算方法,导出用全站仪测图时偏心安置仪器的坐标计算公式,分析归心改正的计算精度,探讨依托永久性建筑物建立测量标志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IRS-P5卫星立体影像的地形图测绘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印度 IRS-P5卫星立体影像的特点及其应用前景,重点介绍了使用某地区的立体像对数据进行的1:10000地形图测绘有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高精度的地面控制点的支持下,地形类别为山地的地形图平面和高程精度均可满足国家1:10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图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7.
18.
吉林省中部农业土壤中滴滴涕的残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研究吉林省中部农业土壤中DDT的含量和组成,探讨了该区土壤中DDT的残留特征及其可能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中部农业土壤中普遍残留DDT,质量分数为0.384~54.159μg/kg,残留水平较低,土壤DDT同系物中以p,p’-DDT和p,p-’DDE为主。DDT的组成表明,土壤中DDT主要是过去输入环境的DDT及其降解产物,但近期仍有少量的DDT输入。生态风险评估则显示该区土壤中的DDT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9.
对九岭区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特征及其地质环境条件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形成条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通过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基本规律、控制因素、触发因素与地质灾害关系的分析,采用环境地质学原理,建立区域地质灾害空间预测模型,圈定九岭区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区,为实时地质灾害时间预警预报圈定有效的空间靶区。预测单元采用规则的栅格(500m×500m),共14415个单元;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类、地质构造、破坏地质环境人类工程活动等四大类26个因子;利用GIS技术,提取出相关的数据信息;信息量预测方程:Ii=-1.164X1-0.999X2-0.681X3 …… 0.203X25-0.135X26(其中X1、X2、X3、…X26取1或0,即某单元中存在某种因素时取1、否则取0),据此计算出各单元格的信息量;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临界指标,确定单元格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合并同类项,并考虑类似的地质、自然环境具有类似的地质灾害问题的原则,进行归并与单元边界线的修改,得出九岭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  相似文献   
20.
A sequential waveform method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basin-edge structure excited by a plane incident P-wave. The full procedure involves: (a) a previous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investigated model using the seismic wave velocities and depths of the sedimentary stratifications; (b) an input motion determined from the records at stations installed on hard rock; (c) forward computation of the P-SV elastic wave field by means of a two-dimensional finite difference (FD) method; (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model vector using simulated annealing technique and comparing the simulated seismic response of the tested structure with the observed wave field; (e) the correction of the initial model by trial-and-error by tes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ynthetics and observed data, and (f) the final solution obtained by iteration using the conjugate gradient algorithm. The search of an optimal basin-edge model has been parallel processed by varying the shapes and velocities of strata on the basis of the fitting of relative timing, amplitude and phase between the output and the observed data. The input motion and sensitivity have been checked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 has been demonstrated by numeric analysis. Using the teleseismic records generated by 7 earthquakes recorded at 26 broadband seismic stations, we have studied the se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southern edge of the Jiyang depression located in the Bohai Bay basin, northern China. Two cross sections show an agreement between the velocity results and the geological sections available in the region. In addition, we obtain evidence of three hidden faults under the sections and features that suggest major extensions at the Paleoge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