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99篇
  免费   4040篇
  国内免费   6430篇
测绘学   3280篇
大气科学   2207篇
地球物理   3253篇
地质学   11836篇
海洋学   2866篇
天文学   258篇
综合类   1364篇
自然地理   2405篇
  2024年   240篇
  2023年   581篇
  2022年   1174篇
  2021年   1466篇
  2020年   1133篇
  2019年   1237篇
  2018年   1110篇
  2017年   1038篇
  2016年   1074篇
  2015年   1325篇
  2014年   1228篇
  2013年   1451篇
  2012年   1595篇
  2011年   1547篇
  2010年   1525篇
  2009年   1375篇
  2008年   1412篇
  2007年   1335篇
  2006年   1301篇
  2005年   1031篇
  2004年   755篇
  2003年   540篇
  2002年   572篇
  2001年   475篇
  2000年   381篇
  1999年   170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5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胶州湾海水中悬浮颗粒对溶解态微量元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离子色谱离线螯合结合ICP-MS的方法,对胶州湾海水中的微量元素(V,Co,Ni,Cu,Mo,Cd,Pb,U,REEs)进行了精确的定量分析。在测试前对在同一站位不同层位采集的平行海水样品进行了两种不同的酸化处理:一份采取先过滤后酸化的方式,以获得海水中溶解态微量元素的含量;另一份采取直接酸化后分析的方式,以评估悬浮颗粒中的可交换态微量元素对溶解态微量元素测定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通过对比研究发现,不同处理方法得到的V、Ni、Cu、Co、Pb以及稀土元素(REEs)的质量浓度存在很大差异,说明悬浮颗粒物质可能对海水中相应元素的测定产生较大的影响。各种微量元素之间的差异和相应离子或离子团的电荷性质、在海水中的配位作用以及悬浮颗粒物质的表面电荷性质有关。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类似于胶州湾这样的近海海域,悬浮颗粒物质是控制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2.
中国海高分辨率业务化风暴潮模式的业务化预报检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建立了中国海高分辨率风暴潮数值预报模式,模式在水平分辨率和网格的嵌套方面都较以往的业务化模式有改进和提高.自2003年起将模式投入业务化运行以来,连续三年共对11个台风风暴潮过程进行了跟踪预报,并将数值预报结果与实测资料相对比.本文将对预报模式三年来的预报结果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963.
明代洛河流域洪涝灾害序列分形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对明代1368-1644年的277年间洛河流域的洪涝灾害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洛河流域在这一时段内共发生了56次洪涝灾害,平均约4.95年出现1次;其中特大涝灾3次,大涝灾12次,中度涝灾16次,轻度涝灾25次。洛河流域明代洪涝灾害可分为4个大的阶段,其中1368-1429年和1490-1539年两个阶段是洪涝灾害少发阶段,1430-1489年和1540-1644年两个阶段是洪涝灾害多发阶段。洪涝灾害的自相似特征揭示了灾害的分形性质。研究发现,明代洛河流域的各级洪涝灾害的分维值都低于0.2,且无标度区相同,这表明了此时段洪涝灾害的长周期分量较强,且存在灾害的集中性。  相似文献   
964.
自然水体中太阳光激发的叶绿素a荧光的最早观测记录可以追溯到1967年.Tyler et al.发现,在自然水体的反射光谱中685 nm附近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反射峰[1],当时解释为由于670nm处的叶绿素吸收而导致的“异常色散”[2].随着Morel et al.[3]和Neville et al.[4]进一步的研究,人们认识到这应该是太阳光激发的叶绿素荧光峰,但这一荧光的量子产量非常低,Gordon估算了它的值在0.002到0.020之间[5].  相似文献   
965.
建立宽浅河道与管道水流的二、三维嵌套的数学模型,对基本的控制方程、方程的数值离散格式和求解方法、嵌套连接和初始边界条件等问题进行研究.利用上述方法对某工程实例进行计算,在宽广水域上给出了水力要素的平面分布,在复杂边界强三维流动的计算区域得到其三维运动特性.计算结果与实验资料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较好,说明嵌套连接的二、三维数学模型是解决某些实际工程问题的一种可靠的和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966.
对取自西菲律宾海暖池北缘的Ph05—5岩芯进行了钙质超微化石和有孔虫研究。在利用氧同位素曲线对比和AMS^14C数据进行地层划分的基础上,依据超微化石和有孔虫及其同位素组成等指标,分析了近190 ka B.P以来区域生产力和上层海水结构的演变特征,探讨了其控制因素和所指示的古海洋学意义。钙质超微化石下透光带属种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和基于浮游有孔虫转换函数的温跃层深度变化表明,Ph05—5岩芯所在的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北缘约190kaB.P.以来,营养跃层和温跃层冰期(MIS 6期和5d-2期)浅,间冰期(MIS5e)和全新世深,而MIS5e期是最近两个冰期旋回中营养跃层和温跃层深度最深时期。通过Fprofunda百分含量初级生产力转换方程计算结果和与钙质超微化石绝对丰度的变化显示,冰期初级生产力高,间冰期和全新世初级生产力低,MIS5e期初级生产力为末两次冰期旋回之最低。此外,Ph05—5岩芯△δ^13Cc.wullerstorfi-coccolith和△6δ^12Cc.wullerstorfi-N.dutertrei.差值变化显示,190ka B.P以来表层输出生产力冰期高,间冰期低,其中最为突出的特征也是MIS5e期为生产力输出的最低值期。上层海水结构和生产力的上述变化特征与现代La Nina事件暴发时的海洋环境相当类似,该海区MIS5e期可能是LaNina事件频繁爆发的一段时期,可以与现代LaNina现象类比。同时,根据Wyrtki提出的信风张弛理论推测MIS5e期,由于LaNina事件的频繁暴发黑潮主流应该是增强的。  相似文献   
967.
通过能量色散X荧光衍射仪(EDXRF)对3种南海潮间带海绵:细薄星芒海绵Stelletta tenui(Lindgren)、澳大利亚厚皮海绵Craniella australiensis (Carter)和多皱软海绵Halichondria hugosa (Ridley&Dendy)的元素组成和含量进行了研究,并与两种黄海潮间带海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海绵体内的元素组成受种属差异的影响较大,溴元素的含量可能同一定的活性物质产生相关。另外,不同海绵具有骨针形态的多样性,为深入研究内部合成机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968.
Aim to linking the variability of drought in northwest China to the oceanic influence of North Atlantic SSTs at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 and at the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shifting stages, year aridity index varia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summer North Atlantic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variations are examined for the 44 a period of 1961-2004 using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SST anomalies (SSTA)in the North Atlantic in summer reflected three basic models. The first SVD mode of SST pattern shows a dipole - like variation with the positive center located at southwest and negative center at northeast of extratropical North Atlantic. And it strongly relates to the positive trend in AI vari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The second coupled modes display the coherent positive anomalies in extratropical North Atlantic SST and the marked opposite trend of AI variability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of Xinjiang. In addition, the lag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first mode of SSTA and geopotential heights at 500 hPa variations also shows that the indication of the former influencing the latter configuration, which result in higher air temperature and less precipitation when the SSTA in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in summer motivated Eurasian circulation of EA pattern, further to influence the wet - dry varia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by the ocean-to - atmosphere forcing.  相似文献   
969.
Based on new multibeam bathymetric data and about 300 km long single seismic profiles, three topographic units were identified: the canyons, fractural valley and submarine terrace on the north of Chiwei Island where is a structural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the southern trough and the middle trough. The Chiwei Canyon and the North Chiwei Canyon are two of the largest canyons i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slope. Topographic features and architectures of them are described. The study shows that both of them are originated along faults. The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opographic units in the study area are controlled mainly by three groups of faults which were formed and reactive in the recent extensional phase of Okinawa Trough. The Chiwei Canyon was initia- ted during the middle Pleistocene and guided by F4 that is a N--S trending fault on the slope and F1, a large NW--SE trending fault on the trough. The pathway migration from the remnant channel to the present one of Chiwei Canyon is the result of uplift of tilted fault block that is coupled to the recent extension movements of the southern trough. The submarine terrace is detached from the ECS slope by the NEE -trending fault. The North Chiwei Canyon, developing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is guided by FS, a N-S trending fault, diverted and blocked by the submarine terrace.  相似文献   
970.
研究在电机驱动系统中,电力线通信的建模问题,着重讨论在高频时电机输入阻抗的特性下,电机模型的建立.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电机和电力线在频率100 kHz~40 MHz的输入阻抗特性曲线,并分析高频输入阻抗的谐振特点.在Matlab中,提出基于阻抗公式的分析法、最小均方值误差估计法以及最优化方法进行模型的参数识别,将得到的参数代入模型中可以得到电机的阻抗模型.电机模型的精确度可以通过仿真曲线和测量曲线的逼近程度看出,从结果看仿真得到的阻抗曲线跟实际测量的阻抗曲线走向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