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84篇
  免费   8053篇
  国内免费   4008篇
测绘学   3266篇
大气科学   2428篇
地球物理   3552篇
地质学   11985篇
海洋学   2937篇
天文学   327篇
综合类   1526篇
自然地理   2324篇
  2025年   49篇
  2024年   743篇
  2023年   815篇
  2022年   1317篇
  2021年   1561篇
  2020年   1243篇
  2019年   1307篇
  2018年   1205篇
  2017年   1120篇
  2016年   1129篇
  2015年   1353篇
  2014年   1266篇
  2013年   1408篇
  2012年   1557篇
  2011年   1467篇
  2010年   1456篇
  2009年   1316篇
  2008年   1311篇
  2007年   1223篇
  2006年   1181篇
  2005年   952篇
  2004年   691篇
  2003年   497篇
  2002年   524篇
  2001年   458篇
  2000年   378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11篇
  1976年   5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砂砾岩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连崇  李根  孟庆民  王昊  王振 《岩土力学》2013,34(5):1501-1507
砂砾岩储层一般具有岩性和渗透性变化大、孔隙度低、连通性差、孔隙结构复杂和非均匀性严重等特点,因此,在水力压裂过程中,裂缝扩展形态难以控制,大规模改造难度大。针对国内某典型砂砾岩油藏特征,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对砂砾岩压裂裂缝的扩展规律进行了研究,包括地应力场、砾石含量和粒径等对裂缝扩展形态及压裂压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砾石的存在增加了压裂裂纹扩展的复杂性,裂纹主要有止裂、偏转、穿透和吸附4种表现模式,但主应力差严格控制着裂纹的走向,随着主应力差的增大,裂纹由总体绕砾扩展转变为总体穿砾扩展,失稳压力随着主应力差的增大而明显减小;砾石含量的多少体现了砂砾岩试样宏观的非均匀性,含量越高均匀性越差,随着砾石含量的提高,裂纹与砾石的相互作用占据主导地位,失稳压力随砾石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砾石体积含量一定时,砾石粒径对压裂压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砾石排列的随机性,失稳压力随砾石粒径的增大而略有增大。  相似文献   
42.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latitudinal density and density flattening of the level ellipsoid is given, and integral formulas of latitudinal density for pole gravity and equator gravity are derived. According to the pole gravity condition and equator gravity condition for the level ellipsoid, latitudinal density distribution function of the level ellipsoid is obtained. It is proved mathematically that latitudinal density of the earth’s equator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pole, the earth’s density flattening calculated preliminarily is 1/322, and hypothesis of the earth’s latitudinal normal density is further proposed, so that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for studying the forming cause of the earth gravity in problems such as continent drift, mantle convection, and submarine extension is made well.  相似文献   
43.
基于GIS的二维非结构化剖分网格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非结构化网格剖分是数值模拟的关键技术之一,网格质量直接影响到计算的收敛性和精确度。在GIS辅助建立非结构化网格空间拓扑关系的基础上,针对GIS和实际研究问题给出Spring-Laplace方法——一种新的单元尺度函数定义,在GIS空间算法下利用该方法优化节点位置,并基于推进阵面算法的思想,结合空间邻近拓扑关系实现了三角剖分节点和网格的重新编号算法,方便了开边界条件的赋值,提高了计算效率。实例表明,该方法大大提高了网格生成质量,能适应FVCOM数值模型对非结构化网格剖分的要求,其收敛速度快,具有较高的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44.
三维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是野外地震采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后期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的各个工作环节.因此,高质量的观测系统设计是地震勘探工作的关键,然而在无限制的追求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地震资料,高难度的野外施工的同时,这往往会带来较大的成本投入.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文章着重分析质量最优和成本最优的观测系统设计,通过寻找观测系统参数与采集质量和采集成本的关系,结合二者的优点,提出了最优性价比的观测系统优化设计方法,并通过一个实际工区的试验,体现出该方法的应用效果,为高质量的观测系统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5.
陕北新庄地区延长组长2油层组储层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一般河道砂体的正粒序性决定了其下部物性条件优于上部,但新庄地区长2油层组河道砂体的物性特征截然相反,而是中上部物性条件好,下部物性条件普遍差.在储层岩石学特征、孔隙类型等研究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探讨,认为造成其特殊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压实、胶结、次生加大等作用.指出河道边滩砂体中上部储层为该区的主力储层.  相似文献   
46.
由多个震源机制解分析甘肃及边邻地区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震源断层面解的空间取向和断层滑动方向,由相应力轴张量在地理坐标系中的表达式,通过坐标旋转、代数平均可求得多个震源机制解的P、B、T轴参数的平均应力场。据甘肃及边邻地区的分区活动特征,将研究地区分为8个小区域,由各个区域内多个地震震源机制解,采用力轴张量计算法,得到了各个区应力张量的定量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47.
图斑在空间上两两相邻、无缝隙、不重叠是土地利用数据的特点。本文从图斑群合并区域的整体考虑,顾及待合并图斑的邻域图斑变化,提出了一种有效避免新的空间冲突产生的图斑群合并方法,并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合并效果和效率上表现良好。  相似文献   
48.
堰塞湖是地震诱发的次生灾害类型之一.唐家山堰塞湖是"5·12"汶川地震造成的规模最大、潜在威胁最严重的堰塞湖,水利部组织了唐家山堰塞湖应急处置,成功降低了该堰塞湖风险,未造成新的人员伤亡.从该堰塞湖溢流的流量过程曲线和对北川县城的影响来看,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经初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1.变梯形过流断面为复式断面;2.增大设计纵比降;3.保护泄流槽的进、出口,控制沟道下切速度;4.抛掷人工结构体控制沟床下切速度.为了避免自然排泄的不利影响,提出"人工可控排泄"处理堰塞湖.希望这些措施在以后类似堰塞湖应急处置中能够被参考,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减少防灾减灾的社会、经济成本.  相似文献   
49.
分辨率是等高线数据插值生成格网DEM数据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参数,适宜的分辨率既能将等高线高程信息尽可能保留,又不会因插值造成数据冗余及误差。基于对格网DEM生成方式的理解,提出了等高线隔断线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基于地形图矢量化的等高线数据插值生成格网DEM数据,由不同长度等高线隔断线频率统计来确定格网适宜分辨率参考值的方法。同时,不同长度等高线隔断线的长度与其频率相乘得到标准长度,以及等高线隔断线中心点生成的密度分析图,均可在频率特征决定适宜分辨率参考值时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通过样区实验验证,实现简便,可度量性强,与其他相关研究具有一致性,对确定适宜格网分辨率参考值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0.
铝的水解反应及其水解聚合铝形态的研究,特别是具有Keggin结构的Al13聚合形态一直是地球化学、环境科学、形态分析以及生物毒理学等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综述了近20年来Al13的分析方法、形成和转化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动力学方面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