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333篇 |
免费 | 19777篇 |
国内免费 | 103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393篇 |
大气科学 | 5634篇 |
地球物理 | 8083篇 |
地质学 | 29556篇 |
海洋学 | 8539篇 |
天文学 | 706篇 |
综合类 | 3511篇 |
自然地理 | 605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7篇 |
2024年 | 1620篇 |
2023年 | 1812篇 |
2022年 | 3043篇 |
2021年 | 3541篇 |
2020年 | 2978篇 |
2019年 | 3170篇 |
2018年 | 2813篇 |
2017年 | 2647篇 |
2016年 | 2658篇 |
2015年 | 3225篇 |
2014年 | 2994篇 |
2013年 | 3617篇 |
2012年 | 3924篇 |
2011年 | 3760篇 |
2010年 | 3760篇 |
2009年 | 3430篇 |
2008年 | 3454篇 |
2007年 | 3330篇 |
2006年 | 3132篇 |
2005年 | 2551篇 |
2004年 | 1990篇 |
2003年 | 1428篇 |
2002年 | 1479篇 |
2001年 | 1325篇 |
2000年 | 1077篇 |
1999年 | 458篇 |
1998年 | 175篇 |
1997年 | 127篇 |
1996年 | 86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43篇 |
1991年 | 27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27篇 |
1988年 | 31篇 |
1987年 | 52篇 |
1986年 | 58篇 |
1985年 | 42篇 |
1984年 | 38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26篇 |
1980年 | 15篇 |
1979年 | 30篇 |
1970年 | 9篇 |
1957年 | 16篇 |
1954年 | 3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122.
为了精确识别高光谱遥感图像上的地物,使用交叉相关光谱匹配方法获取光谱整体形态的最大偏移量,通过对比分析吸收谷位置变化获取吸收谷位置的最大偏移量,在此基础上确定吸收谷位置的偏移范围;然后使用穷举法,进行基于整体形态和偏移范围内局部吸收谷位置的识别。在云南中甸普朗斑岩铜矿区的高光谱遥感图像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的识别结果比仅考虑整体形态的识别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能进一步证实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3.
124.
125.
基于MODIS-NDVI、DEM和气象数据,分析柴达木盆地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FVC)时空变化特征,并与降水、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蒸散量和海拔进行相关、偏相关或叠加分析,探讨FVC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FVC整体自东南向西北内陆呈半环状递减,FVC集中在20%以下,人类活动及径流等打破植被地带性规律;2000—2015年FVC明显改善,广泛分布于盆地中西部地区,2001—2002年年际变化最显著;FVC与降水、相对湿度以正相关为主,与温度关系不显著,与日照时数和蒸散量主要为负相关,降水对FVC贡献最大,温度通过影响蒸散量等间接影响FVC,而土壤蒸发对蒸散量的影响大于植物蒸腾;FVC与等高线空间分布较吻合,FVC在2 800~2 900 m和4 600~4 700 m出现两个峰值,4 700 m以上FVC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126.
127.
128.
129.
河西地区黑河流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根据大量野外调查资料和前人研究基础,运用现代自然地理系统研究方法,研究了黑河绿洲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提出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五条原则;并根据水、土、光、热等资源组合特点,将黑河流域划分为四大土地开发利用区:①上游祁连山区以保护、抚育水源涵养林为重点,以水养林,合理开发利用天然草场资源,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②高位绿洲区,充分利用光、热优势,发挥现有土地潜力,以大宗粮食及油料生产为主,粗放畜牧业与精细畜牧业结合。③中位绿洲区以发展节水、节地、节粮农牧业为主,扩大经济作物和饲料/草种植,发展舍饲畜牧业。④下游低位绿洲以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为重点。总之,抚育、保护上游,调整、发展中游,恢复、保护下游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土地开发利用模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