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553篇 |
免费 | 12156篇 |
国内免费 | 191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869篇 |
大气科学 | 6652篇 |
地球物理 | 9458篇 |
地质学 | 34655篇 |
海洋学 | 9980篇 |
天文学 | 587篇 |
综合类 | 4184篇 |
自然地理 | 75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78篇 |
2023年 | 1722篇 |
2022年 | 3484篇 |
2021年 | 4168篇 |
2020年 | 3398篇 |
2019年 | 3774篇 |
2018年 | 3280篇 |
2017年 | 3157篇 |
2016年 | 3195篇 |
2015年 | 3856篇 |
2014年 | 3587篇 |
2013年 | 4373篇 |
2012年 | 4763篇 |
2011年 | 4653篇 |
2010年 | 4591篇 |
2009年 | 4226篇 |
2008年 | 4258篇 |
2007年 | 4058篇 |
2006年 | 3868篇 |
2005年 | 3212篇 |
2004年 | 2436篇 |
2003年 | 1736篇 |
2002年 | 1786篇 |
2001年 | 1575篇 |
2000年 | 1294篇 |
1999年 | 534篇 |
1998年 | 207篇 |
1997年 | 151篇 |
1996年 | 95篇 |
1995年 | 70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52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35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60篇 |
1985年 | 45篇 |
1984年 | 40篇 |
1983年 | 31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23篇 |
1979年 | 28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6篇 |
1963年 | 6篇 |
1957年 | 18篇 |
1954年 | 3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上海地区基于静力触探的液化判别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地区(及其他软土地区)以静探触探作为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原位测试手段,积累了大量的工程数据,其结果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具客观性。采用上海地区静探液化判别方法,对收集的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期通过静探Ps值快速、简单地作出地基土是否液化的初步判断,有效指导勘察设计工作。 相似文献
992.
南黄海盆地海相储层成岩作用与储层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海盆地与下扬子陆域具有较为一致的沉积构造演化史,全区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资源潜力大,特别是中—古生界海相地层有可能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突破新区。以南黄海盆地为主体的下扬子地区海相储层类型包括砂岩储层、碳酸盐岩储层和泥页岩储层三大类。基于岩性特征、成岩作用、储集空间和物性条件等分析,认为砂岩储层有利的储集体主要为裂缝—次生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中未被胶结物充填或者部分充填的孔、缝、洞可作为有利储集体,泥页岩储层中的有利储集空间为高有机质丰度层段中的无机孔隙、有机孔隙和裂缝较发育带。 相似文献
993.
高石梯—龙王庙大气田发现与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油气地质特征及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回顾了高石梯—龙王庙大气田发现历程。高石梯—龙王庙大气田是四川盆地中西部震旦系—寒武系重要的含气领域,近年来龙王庙组的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新突破,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梳理川中震旦系—寒武系勘探与研究进展认为:①高石梯—龙王庙大气田自形成以来,震旦纪晚期为其所处的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整体掀斜与雏形发育,寒武纪—奥陶纪为同沉积隆升期;②大面积发育震旦系灯影组碳酸盐岩缝洞型、寒武系龙王庙组白云岩孔隙型 2 套主要含气储集层,准同生白云石化和表生岩溶叠加改造形成相对高孔渗储集体,灯影组孔隙度为3%~4%、渗透率为(0.0054~9.03)×10-3 μm2,龙王庙组孔隙度为4%~5%、渗透率为(0.0005~78.5)×10-3μm2;③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发育2类多套烃源岩,均为腐泥型,以生油为主,发育3套优质储层,储层厚度大、分布面积广;④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为典型的干气,均为有机成因,其中灯影组天然气为混源气,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气以原油裂解气为主;⑤生储接触广泛,震旦系—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油气大面积富集的关键因素是古隆起演化与烃源岩演化匹配,大型鼻状隆起背景下发育的构造、岩性及复合型多种类型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相似文献
994.
微焦X射线扫描成像技术在岩石物性特征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焦X射线扫描成像技术是在微米—纳米级尺度上对储层岩石物性特征的重构及透视表征,是目前国际范围内较为先进的储层定性定量研究技术。在系统文献资料研究基础上,对微焦X射线扫描成像技术的原理及研究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指出该技术是为研究岩石基质及赋存于不同岩石孔隙空间之中的流体而开发建立的不断成熟起来的油气储层定性定量研究技术。可以实现岩石整体、岩石骨架和孔隙三维重构,能够以透视岩心成像的方式直观清晰地观察分析岩石内部三维孔隙空间的分布、大小及其连通性。通过阈值分割,可对孔隙三维组构、孔隙网络中流体流动、天然气水合物生成与分解等特征进行建模分析,达到四维研究的水平。分析探讨了原理及前人研究实例,对其在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实际勘探开发运用中的现状及前景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995.
西湖凹陷花港组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西湖凹陷花港组低渗透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与产能之间的关系,利用500余块铸体薄片资料和311块常规压汞分析测试资料对该地区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评价。通过对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与储层宏观物性参数相关性分析,优选出最大连通孔喉半径和平均连通孔喉半径作为孔隙结构分级参数,并运用数据构型方法确定出孔隙结构分级界限,建立了适合工区低渗气藏的新的分级标准。利用该标准及孔隙与喉道大小的组合特征,将花港组H3段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划分为6种类型:大-中孔粗喉型、中-小孔中喉型、中-小孔中细喉型、小孔细喉型、细-小孔微细喉型和细孔微喉型。根据孔隙结构分类结果划分了4种储层类型,产能级别分别对应高产、中产、低产和特低产,其中一类储层主要对应大-中孔粗喉型和中-小孔中喉型孔隙结构类型,孔隙度和渗透率均较高,对应产能为高产,是该地区最有利的储层。 相似文献
996.
海阳砂质海岸岸滩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海阳近岸海域的水深地形、表层沉积物粒度以及遥感影像等资料,利用泥沙起动流速和沿岸输沙数理公式以及岸滩演化数学模型,探讨了海阳近岸海域岸滩演化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潮流很难使泥沙发生直接起动,波浪造成的沿岸输沙总体向ENE方向运移。影响研究区冲淤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河流来沙、波浪以及人工构筑物。河流径流量减小,导致研究区泥沙来源减少,加剧了局部海岸侵蚀;近岸人工构筑物的建设,改变了泥沙输运趋势,并导致局部冲淤环境发生变化;波浪是控制研究区泥沙运移、沉降的关键因素,控制着研究区冲淤演化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997.
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及研究进展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取得了丰硕的勘探成果和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与进展。迄今为止,通过勘查评价已在南海北部圈定了两大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带及三大富集区,先后勘探发现了3个超千亿立方米储量规模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同时,通过2017年和2020年2次探索性试采均获得了产气总量及日均产气量超世界新记录,而且攻克了深水海底浅表层未成岩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由“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和突破。然而,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试采这一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尚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天然气水合物成因成藏类型与气源供给及产出赋存特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勘查试采技术方法优化创新与商业化产能目标的实现,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可持续滚动勘探开发的战略选区及其资源/储量接替等,因此,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试采工程项目工作仍然非常艰巨且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998.
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二、四段地震相与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勘探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其中须二段、须四段是主要探目的层段,也是盆地周边地区寻找新气源最有利层位之一。依据地震地层学方法和理论,结合钻井与测井资料,将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划分成7个地震层序边界,分别为SB1—SB7,与之对应6个最大湖泛面,分别为MFS1—MFS6,并对层序界面的地震反射特征进行了总结。利用地震反射内部结构、外部形态和反射波终止类型,在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须二段与四段内共识别出平行—亚平行、前积、丘状、透镜状及发散状地震反射特征等5种地震相,并对18条二维地震测线进行了剖面地震相的综合解释,编制了须二段与四段的地震相平面分布图。通过地震相与沉积相的转换,分别划分出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以及湖泊等沉积体系,编制了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二段与四段沉积相平面图,对大川中地区须家河组构造格局的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9.
西非宽扎盆地烃源岩分布及油气成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宽扎盆地为南大西洋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演化可划分为裂谷期、过渡期和后裂谷期3个阶段,过渡期发育阿普特阶盐岩。宽扎盆地主要发育3套烃源岩:盐下下白垩统阿普特阶湖相烃源岩、盐间早白垩世阿普特期海相烃源岩和盐上古近纪始新世海相烃源岩。宽扎盆地油气田均围绕烃源灶分布,烃源岩是该盆地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宽扎盆地发育4套含油气系统(盐下下白垩统、盐间下白垩统、盐上上白垩统和盐上古近系)以及2种成藏模式(古生新储和自生自储)。宽扎盆地深水21区块Cameia-1井、Cameia-2井以及21区块Azul-1井盐下地层获得重大油气勘探突破,表明该盆地深水区存在盐下下白垩统含油气系统并发育优质湖相烃源岩,提高了宽扎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00.
渤东凹陷东南斜坡构造变换带识别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渤东凹陷斜坡带新钻井以及新采集的三维地震等勘探资料,采用构造样式解剖、断裂分析以及油气成藏规律分析等方法研究构造变换带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结果表明,渤东凹陷东南斜坡带上存在构造变换带,此变换带具有调节局部构造变形和分割构造带的作用,把斜坡带分割为西、中、东3个整体呈NE向的似花状构造带。变换带对于明下段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展布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是砂体形成岩性尖灭的有利场所,同时,近SN向变换断层对NEE向断裂的封堵易形成构造圈闭、构造—岩性圈闭,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3个似花状构造带的南部3条断层的断面与地层呈顺向配置,形成断面汇聚脊到顺向地层的优势运移路径,同时受到南部呈雁行排列的密集断裂带的阻挡,形成了研究区一条似花状构造内部的优势运聚范围,最终在渤东凹陷东南斜坡带上形成密集断裂带横向遮挡的主控断层—地层产状耦合油气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