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646篇 |
免费 | 38832篇 |
国内免费 | 3119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816篇 |
大气科学 | 20204篇 |
地球物理 | 15780篇 |
地质学 | 48998篇 |
海洋学 | 18559篇 |
天文学 | 987篇 |
综合类 | 6081篇 |
自然地理 | 725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8篇 |
2024年 | 1742篇 |
2023年 | 1954篇 |
2022年 | 3206篇 |
2021年 | 3807篇 |
2020年 | 3958篇 |
2019年 | 6227篇 |
2018年 | 5999篇 |
2017年 | 5600篇 |
2016年 | 5697篇 |
2015年 | 6015篇 |
2014年 | 5387篇 |
2013年 | 6295篇 |
2012年 | 6566篇 |
2011年 | 6326篇 |
2010年 | 6323篇 |
2009年 | 5601篇 |
2008年 | 5191篇 |
2007年 | 5116篇 |
2006年 | 4650篇 |
2005年 | 4003篇 |
2004年 | 3680篇 |
2003年 | 3006篇 |
2002年 | 2873篇 |
2001年 | 2555篇 |
2000年 | 2139篇 |
1999年 | 1574篇 |
1998年 | 1422篇 |
1997年 | 1477篇 |
1996年 | 1153篇 |
1995年 | 1085篇 |
1994年 | 952篇 |
1993年 | 931篇 |
1992年 | 796篇 |
1991年 | 586篇 |
1990年 | 588篇 |
1989年 | 486篇 |
1988年 | 408篇 |
1987年 | 327篇 |
1986年 | 277篇 |
1985年 | 223篇 |
1984年 | 236篇 |
1983年 | 149篇 |
1982年 | 173篇 |
1981年 | 132篇 |
1980年 | 86篇 |
1979年 | 103篇 |
1978年 | 42篇 |
1971年 | 39篇 |
1970年 | 3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秦岭山区一次冷空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较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1977年1月20-22日一次侵袭秦岭山区的冷空气活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秦岭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和屏障作用,并检验该模式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模拟的降温过程与实况比较一致,秦岭山脉对冷空气的阻挡和屏障作用可造成其南北两侧温差达4℃以上,并且滞留冷空气达12h以上.还分析了此次冷空气影响过程中的温度场和气压场的演变,结果发现:RegCM3区域气候模式能够比较真实地模拟复杂地形条件下温度场和气压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92.
根据2001年7月对南黄海的大面积调查,研究了南黄海夏季pCO2的分布机制,着重讨论下层海水涌升和长江冲淡水对海-气界面CO2通量的贡献,并给出了南黄海海-气界面CO2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总体上是CO2的1个弱源,大约向大气中释放45.05×104t C。夏季南黄海表层海水pCO2分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均性,其汇区主要由长江冲淡水造成,影响区域占汇区吸收CO2的99.9%;而在源区,下层海水涌升虽然面积较小却占源区释放CO2的35.2%。可见陆架边缘海区源/汇格局的地域差异非常之特别。 相似文献
193.
194.
为了精确识别高光谱遥感图像上的地物,使用交叉相关光谱匹配方法获取光谱整体形态的最大偏移量,通过对比分析吸收谷位置变化获取吸收谷位置的最大偏移量,在此基础上确定吸收谷位置的偏移范围;然后使用穷举法,进行基于整体形态和偏移范围内局部吸收谷位置的识别。在云南中甸普朗斑岩铜矿区的高光谱遥感图像的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的识别结果比仅考虑整体形态的识别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能进一步证实识别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5.
196.
197.
基于MODIS-NDVI、DEM和气象数据,分析柴达木盆地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FVC)时空变化特征,并与降水、温度、日照时数、相对湿度、蒸散量和海拔进行相关、偏相关或叠加分析,探讨FVC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FVC整体自东南向西北内陆呈半环状递减,FVC集中在20%以下,人类活动及径流等打破植被地带性规律;2000—2015年FVC明显改善,广泛分布于盆地中西部地区,2001—2002年年际变化最显著;FVC与降水、相对湿度以正相关为主,与温度关系不显著,与日照时数和蒸散量主要为负相关,降水对FVC贡献最大,温度通过影响蒸散量等间接影响FVC,而土壤蒸发对蒸散量的影响大于植物蒸腾;FVC与等高线空间分布较吻合,FVC在2 800~2 900 m和4 600~4 700 m出现两个峰值,4 700 m以上FVC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198.
199.
200.
结合1∶5万水文地质调查,对香溪河岩溶流域溶洞特征进行了探究,统计其溶洞的规模、形态、发育地层、发育方向及分布高程,结果表明:该区洞穴规模中等,受岩性的控制,溶洞的发育表现出对碳酸盐岩岩组类型的选择性,其中寒武-奥陶系地层溶洞发育程度最高;溶洞的发育方向多为北北东和北北西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同时受本区构造运动间歇性抬升的影响,溶洞集中发育于4个高程区;从溶洞发育的构造部位来看,溶洞主要分布在宽缓向斜的东南翼及向斜核部,平面分布表现出分带性;该区溶洞多发育至早期就停止进一步发育,其规模、类型、分布特征等与鄂西南地区溶洞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