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5篇 |
免费 | 117篇 |
国内免费 | 1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7篇 |
大气科学 | 73篇 |
地球物理 | 102篇 |
地质学 | 399篇 |
海洋学 | 48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55篇 |
自然地理 | 1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42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39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36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9篇 |
2014年 | 39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37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43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6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长江河口径流与盐度的谱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大通水文站的流量和引水船站的盐度系列资料,应用谱分析方法研究长江口径流、盐度的变化规律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分析表明,长江口径流存在4~8a,2~3a,1.5a,1a,30~60d及20d的及化周期;盐度存在5~10a,2~3a,1.5a,1a,0.5a,40~50d,26~30d,14~15d7~8d及3.5d的变化周期.径流和盐度的谱结构在各水文年基本一致,均以1a周期变化占优势,但盐度谱结构在高频部分较径流的谱结构具有更大的振荡.盐度与流量的5~10a,2~3a,1.5a,1a的周期振动上存在高相关.径流对盐度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频部分.在低频变化中表现为盐度变化滞后于径流变化,在高频带呈同步变化. 相似文献
23.
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永和县佛堂村(FTC)支沟口的回水湾内发现了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物。结合沉积学分析,判定它们是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悬移质泥砂颗粒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的沉积物。利用“古洪水SWD厚度含沙量法”恢复古洪水洪峰水位,借助HEC-RAS模型估算出4次古洪水事件洪峰流量在25 200~51 500 m3·s-1之间。OSL测年结果显示,FTC地点的古洪水发生在1 900~1 700 a BP、3 400~3 000 a BP。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表明,这两个时期气候恶化,旱涝灾害多有发生。FTC地点的两期四次洪水反映了这两个时期的气候异常变化成果,表明了黄河中游水文系统对气候变化作出的响应,也印证了季风区河流对气候突变的响应规律,为黄河中下游地区防洪减灾和水资源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4.
矩震级标度是从地震矩换算过来的,换算关系中地震应力降与剪切模量估算的不准确会对矩震级标度产生影响.本文利用1976年1月~2006年12月发生在东经75°~135°,北纬15°~55°的M≥5地震的矩震级与面波震级,探讨了应力降与剪切模量的比值Δσ/μ在中国及邻区以及在不同震级下的分布特征.中国大陆及邻区的Δσ/μ值分布较分散,不同地区的Δσ/μ值明显不同,且绝大部分值大于矩震级和地震矩换算关系中使用的全球平均值.对于同一地区不同震级的地震,其Δσ/μ值也不一样,震级大,Δσ/μ值通常也大.研究认为剪切模量和地震应力降的估计对矩震级标度的影响不能忽略. 相似文献
25.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位于兰伯特裂谷东缘普里兹湾东岸,该地区主要出露一套麻粒岩相变质岩,前期对原岩时代、变质过程等进行了详细研究,但是对于变质杂岩的层序和变形过程研究相对薄弱。文章通过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发现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杂岩总体成层有序,在此基础上建立拉斯曼岩群,并将其划分成6个岩组,原岩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变质作用的叠加,变质程度均达到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拉斯曼丘陵地区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东—南西西方向,总体上构成往北东东方向翘起的复式向斜构造,几个岩组的分布也显示由东向西逐渐变新。东部米洛半岛一带明显叠加了北北西—南南东向的构造变形。研究表明,拉斯曼岩群经历了6次重要的构造变形,包括新元古代格林维尔期(D1)、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泛非期变质变形作用(D2,D3,D4,D5)以及中新生代伸展作用(D6)。目前岩石中保存的主变形面理是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构造热事件的复合型面理,主要是泛非事件形成,格林维尔期变形面理呈残留状。综合拉斯曼岩群变质年龄及早古生代进步花岗岩体形成时代,认为D2~D5变形时代为550~500 Ma左右。因此,拉斯曼丘陵地区变质变形特征显示,中元古代拉斯曼岩群经历了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两次重要的造山作用,以及冈瓦纳大陆的裂解。 相似文献
26.
利用RMT-150B岩石力学试验系统和GD-65/150高低温环境箱,对经历不同温度后煤系泥岩的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分析不同温度下煤系泥岩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弹性模量、变形模量以及泊松比受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泥岩的力学特性有差异。随温度的升高,其峰值应力、峰值应变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峰值应力从25℃时的9.153 MPa下降到55℃时的8.271 MPa,降幅为9.6%;峰值应变从25℃时的11.002×10-3下降到55℃时的8.249×10-3,降幅达25.0%。弹性模量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变形模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泊松比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小,由此得到各参数变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研究成果可为深井高温软岩巷道的围岩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7.
以地域分异特征、主导生态功能、典型生态问题为基础依据,探讨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为江西省编制和实施生态修复规划、实现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科技支撑。在研究方法上,以“生命共同体理论”“三生协调理论”“适宜性管理”等理论为指导,基于主体功能区划和生态功能区划,综合“三生”空间实际生态问题及综合整治需求,采用多因素综合空间分析法,“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实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可将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区域划为赣北平原湖泊生态修复区、赣中丘陵盆地生态修复区、赣西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南山地丘陵生态修复区、赣东丘陵山地生态修复区5个大区及24个亚区和42个修复小区。通过江西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三级分区,摸清国土空间地域特征,明确生态主导功能,确定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承上启下,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和国土空间管治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国土空间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科技途径。 相似文献
28.
为提高航测法数字线划图(DLG)的生产效率,尽可能减少外业作业时间,基于山东省卫星定位连续运行综合服务系统(SDCORS)的车载RTK技术进行高程注记点采集。采用不同时间(白天、晚上)、不同车速条件进行高程注记点连续采集,并与常规方法(全站仪、单基站RTK)采集高程点进行比较,求取高程中误差,认为在夜间以不大于20 km/h的车速进行采集精度较高。在数字海阳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集项目中,利用车载RTK采集346 km2范围内的沿路高程注记点,结果表明能够满足1∶500航测法成图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9.
因GNSS系统间观测噪声、轨道精度的差异,采用经验权比进行组合定位难以得到最优结果。基于此,在GPS/GLONASS/BDS组合定位中引入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对GPS/GLONASS/BDS组合单点定位和基线解算中各系统观测值进行合理定权。实验表明,采用该方法确定的伪距观测值最佳权比为5∶1∶1,相位观测值最佳权比为1∶1∶1,有效提高了GPS/GLONASS/BDS组合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