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00篇 |
免费 | 912篇 |
国内免费 | 15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40篇 |
大气科学 | 538篇 |
地球物理 | 558篇 |
地质学 | 2732篇 |
海洋学 | 682篇 |
天文学 | 20篇 |
综合类 | 261篇 |
自然地理 | 59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147篇 |
2022年 | 244篇 |
2021年 | 272篇 |
2020年 | 226篇 |
2019年 | 282篇 |
2018年 | 262篇 |
2017年 | 217篇 |
2016年 | 254篇 |
2015年 | 237篇 |
2014年 | 251篇 |
2013年 | 309篇 |
2012年 | 345篇 |
2011年 | 315篇 |
2010年 | 323篇 |
2009年 | 287篇 |
2008年 | 320篇 |
2007年 | 306篇 |
2006年 | 273篇 |
2005年 | 234篇 |
2004年 | 158篇 |
2003年 | 105篇 |
2002年 | 121篇 |
2001年 | 129篇 |
2000年 | 84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地形部位是地表形态的基本单元,其分类和提取在地貌发育、数字土壤制图、景观生态制图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康鑫等提出的多尺度Geomorphons地形部位分类法(简称多尺度Geomorphons法)利用高程相对差异信息和地形部位多尺度特征,可避免受地形属性计算及单一分析尺度约束而误分类,然而其存在分类破碎及分析尺度域难以确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多尺度Geomorphons法为基础,提出了其适宜分析尺度域确定方法,建立了以初始地形部位数据层组合的对象多尺度分割和分类方法,进而构建了顾及多分析尺度的地形部位面向对象分类方法。以陕北黄土高原区域5 m分辨率DEM为实验数据,对面向对象分类方法进行了验证与评价。实验结果表明:①均值变点法可有效解决分析尺度域难以确定的问题,实验样区适宜分析尺度域为[5×5, 33×33]栅格单元;②以0,255为二值化的地形部位数据层组合适用于多尺度分割,尺度、形状及紧致度参数组合影响分割结果,且对于实验样区存在最优分割参数;③与多尺度Geomorphons法相比,本文方法得到的地形部位分类结果完整性较好,在地表形态对应和地理认知等方面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992.
993.
基于对珠江口盆地东部新近系下中新统珠江组碳酸盐岩1483块常规及铸体薄片显微特征的观察、描述以及古生物特征和岩石学特征的研究,依据碳酸盐岩颗粒组分和结构构造等特点,将珠江组碳酸盐岩划分为8个主要微相类型,并根据灰岩颗粒类型及相对含量的多少,将其进一步细分为22个次一级的微相类型。根据这些微相类型在纵向上的组合特征与环境意义,可在珠江组碳酸盐岩中识别出碳酸盐岩缓坡、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滩、台地边缘礁、台地前斜坡等6个沉积相带。这些沉积相的纵向演化规律揭示了东沙隆起在早中新世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经历了由碳酸盐岩缓坡到台地的沉积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994.
995.
基于GIS的黄河上游龙羊峡库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项研究以黄河上游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龙羊峡库区为研究区,应用遥感与GIS一体化的方法,建立了库区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在系统的支持下,利用多时相、多波段TM遥感数据,对库区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监测分析,揭示了库区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现状,以及建库近十年来生态环境时空演化的过程与发展趋势,为库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研究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采用生态环境综合分类系统,在一次分类处理中通过多层次不同级别的组合获得了基于同一信息源的土地沙漠化、草场盖度、土地利用处地覆盖等多种环境类型信息,并利用环境信息模型对库区的土壤侵蚀进行了评价。基于GIS的分类后再处理使遥感分类精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研究表明,在GIS的支持下充分利用遥感信息监测与评价生态环境,是区域生态环境定量化研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通过对闽江河口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特征和生物量的调查,结果表明:2种植物株高和密度呈显著负相关.芦苇地上部各构件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其值为1 524.8±78.85 g.m-2;互花米草最大值出现在秋季,其值为3 037.2±248.78 g.m-2.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显著大于芦苇(P<0.05),但立枯量无显著差异(P>0.05).2种植物地下生物量均为0~15 cm>15~30 cm>30~60 cm;芦苇夏季各层生物量极显著大于其他季节(P<0.05),互花米草地下各层生物量在冬季达到最大,生长季节逐渐下降,夏季最小.芦苇和互花米草总生物量积累动态呈典型的单峰值曲线,总生物量互花米草高于芦苇,但二者差异不显著.随着入侵时间推移,互花米草总生物量还要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999.
The Bianbianshan deposit, the unique gold-polymetal (Au-Ag-Cu-Pb-Zn) veined deposit of the polymetal metallogenic belt of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Da Hinggan Mountains mineral province, is located at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Hercynian fold belt of the south segment of Da Hinggan Mountains mineral province, NE China. Ores at the Bianbianshan deposit occur within Cretaceous andesite and rhyolite in the form of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and veinlet groups containing native gold, electrum, pyrite, chalcopyrite, galena and sphalerite. The deposit is hosted by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faults associated with intense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The typical alteration assemblage is sericite + chlorite + calcite + quartz, with an inner pyrite - sericite - quartz zone and an outer seicite - chlorite - calcite - epidote zone between orebodies and wall rocks. δ34 S values of 17 sulfides from ores changing from –1.67 to +0.49‰ with average of –0.49‰, are similar to δ34 S values of magmatic or igneous sulfide sulfur. 206Pb/204Pb, 207Pb/204Pb and 208Pb/ 204Pb data of sulfide from ores range within 17.66–17.75, 15.50–15.60, and 37.64–38.00, respectively. These sulfur and lead isotope compositions imply that ore-forming materials might mainly originate from deep sources. H and O isotope study of quartz from ore-bearing veins indicate a mixed source of deep-seated magmatic water and shallower meteoric water. The ore formations result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hydrothermal fluid mixing and a structural setting favoring gold-polymetal deposition. Fluid mixing was possibly the key factor resulting in Au-Ag-Cu-Pb-Zn deposition in the deposit. The metallogenesis of the Bianbianshan deposit may have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Cretaceous volcanic-subvolcanic magmatic activity, and formed during the late stage of the crust thinning of North China. 相似文献
1000.
应用金管-高压釜装置对采自准噶尔盆地南缘西部煤样JC25和东部煤样JC41进行生烃动力学模拟实验,获取生油、生气量和生烃动力学参数。升温速率分别为2℃/h和20℃/h,实验压力为50 MPa。实验得到两个煤样JC25和JC41最大生油量(以下单位mg/g均表示每克有机碳的生成量)分别为126 mg/g和68.5 mg/g,计算的排油量分别为88.8 mg/g和29.5 mg/g,表明侏罗系煤岩在南缘西部四棵树凹陷较其他区域具有较大的生油潜力。两个煤样最大生气量(∑C1–5)分别为121.6mg/g和112mg/g,差异相对较小。煤样JC25和JC41的H/C原子比值分别为0.85和0.77,类脂组含量分别约为8%和6%,岩石热解(Rock-Eval)参数氢指数(IH)分别为155 mg/g和156 mg/g。实验结果表明, H/C原子比值、类脂组含量比IH能更好地反映煤岩的初始生油、生气潜力。依据生烃动力学参数模拟了地质条件下(升温速率5℃/Ma)的生油和生气过程。煤样主要生、排油阶段的Ro, Easy介于0.80%~1.20%之间。在半开放条件下(发生排油),两个煤样的生气速率比较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