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4篇
  免费   156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323篇
海洋学   17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31.
基于量纲分析,设计模型试验研究稳态海流作用下子母管结构的横向涡激振动。通过对结构横向振动位移、水动力载荷和流场速度的同步测量分析,研究子母管结构横向涡激振动幅值和频率随约减速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母管的水动力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子母管间距比和质量比对管道横向振动和水动力有较大影响。在管间距比为0.1~0.5范围内,子母管结构涡激振动存在明显的不对称性。随着子母管间距比的减小,结构横向最大振幅增大,涡激振动的约减速度范围变宽;随着质量比的增大,涡激振动的约减速度范围变窄。母管的平均阻力系数随子母管间距比的增大单调递减,而平均升力系数则呈现非单调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932.
华北平原区域地下水污染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华北平原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区,人口近1.3亿,地下水是其主要供水水源。在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及农业施用化肥农药的影响下,地下水已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综合分析了地下水污染评价的各种方法后,将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单指标污染标准指数法。在华北平原开展了野外调查,采集了6 063组地下水样品,每个样品检测34 项指标。采用单因子污染标准指数法对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华北平原35.47%采样点的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以轻污染为主,深层地下水也有一定的污染,但比浅层地下水轻,未受污染的深层地下水占87.14%。单因子污染标准指数法基本解决了区域污染评价指标之间对比问题,能够直接反映区域地下水污染情况,并为有针对性地治理地下水污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33.
湘江大道浏阳河隧道是一座用矿山法施工的水下浅埋软岩公路隧道,应用"全断面注浆+管棚+小导管"的联合超前支护技术。首先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不采取任何超前支护措施、仅采取全断面超前预注浆、采取联合超前支护措施三种情况下的初衬拱顶沉降和最大轴力;然后根据应用实践,总结联合超前支护的主要技术参数;最后通过现场观察和现场测试浏阳河水位、初衬背后的水压力、初衬的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连接小导管的型钢拱架的应力、二衬砼的应力等,分析联合超前支护的作用机理及效果。结果表明:三种超前支护措施通过互相补充加强,可为水下爆破开挖创造良好的条件、可与围岩共同作用形成承载拱、可改善初衬的受力变形状况、可避免过早施作二衬。  相似文献   
934.
本研究基于1989年、2001年和2007年TM/ETM+遥感影像,以RS和GIS技术为手段,从城市扩展强度、重心转移情况、紧凑度和分形维数等方面对哈大齐工业走廊中心城市即哈尔滨市、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的城市扩展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1989-2001年间,哈尔滨市、大庆市和齐齐哈尔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扩展强度不断增强,2001-2007年间,哈尔滨市与齐齐哈尔市城市扩展强度有所增强,而大庆市则表现为下降的趋势;②1989-2007年间,哈尔滨市城市重心先向东南方向偏移,后向西北方向偏移,大庆市城市重心先向西北方向偏移,后向东北方向偏移,齐齐哈尔市城市重心则先向东南方向偏移,后向西南方向偏移;③哈尔滨市城市紧凑度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分形维数先增大后减少,表明城市发展发生了转型,城市由原先复杂、不规则转向简单规则,大庆市城市紧凑度表现为不断增长,分形维数逐渐减少,表明城市规则简单,齐齐哈尔市城市紧凑度表现为先升后降,而分维数则先降后升,表明城市形态由简单到复杂,由规则到不规则:④政府政策是哈尔滨市城市扩展的最主要因素,资源分布则是大庆市城市扩展的最主要因素,而重工业分布则是齐齐哈尔市城市扩展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35.
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化学风化特征及物源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哈尔滨2006年3月10日沙尘沉降物的化学组成及化学风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iO2、Al2O3和TFe2O3含量分别为54.87%、13.27%和5.63%,三者之和达73.77%;CaO、MgO、K20、Na2O、TiO2、P2O5和MnO含量分别为3.78%、2.57%、2.63%、1.76%、O.77%、0.24%和O.11%.沉降物中的常量元素多表现为迁移淋失,Mn和Ti明显富集而Mg和Fe轻微富集,元素的迁移淋失率依次为:Na>P>K>Si>Al>Ca>Fe>Mg>Ti>Mn;微量元素除Nb、Sr迁移淋失外,其余元素表现出富集特征.与哈尔滨2002年沙尘沉降物、黄土高原第四纪黄土与古土壤、晚第三纪红粘土、镇江下蜀土及宣城风成红土等典型风成堆积物进行对比分析,(A1+Fe+Ti+Mn)/(Mg+Ca+K+Na)比值、成分变异指数ICV、CIA等化学风化参数及A-CN-K化学风化趋势图均显示,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经历了低等化学风化程度,明显强于兰州黄土和古土壤,弱于洛川黄土,显著弱于洛川古土壤、西峰红粘土、镇江下蜀土和宣城风成红土.哈尔滨沙尘源区处于大陆化学风化的早期,气候生物状况好于西北地区,包括沙漠和黄土高原在内的西北地区不会是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的物源区,或者至少不是主要物源区.  相似文献   
936.
曲轴坐标系是对传统直线坐标系的扩展,由曲轴坐标系构成的量化图形造型丰富、活泼生动、组合方式多样,是量化图形发展的又一重要途径.全曲轴坐标系是曲轴坐标系统中的一类,是量化图形的数学基础之一.该文通过对全曲轴坐标系的构成、基础坐标网和组合图形的研究.展现了全曲轴坐标系量化图形用于表现各类统计数据的能力.以<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为数据源,绘制多种全曲轴坐标系图形图谱并进行分析,对实际的地学统计数据进行直观展现.同时,进行曲轴坐标系量化图形专题制图系统的研发,为全曲轴坐标系在地学信息可视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7.
哈尔滨沙尘沉降物物源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粒级-标准偏差算法对哈尔滨2006年3月10日沙尘沉降物进行了物源区敏感粒度组分的提取,获得各来源组分的粒级范围和含量,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粒级成因组分的来源.研究认为:1)19.2 μm是哈尔滨2006年沙尘天气颗粒短期悬浮和长期悬浮之界限,而152.4 μm是沙尘颗粒悬浮搬运的粒径上限.2)20 μm作为粉尘物质短期悬浮颗粒与长期悬浮颗粒之界限具有普遍性,而悬浮载荷的粒径上限则与一定的风力条件和地表状况密切相关.3)沙尘沉降物包含4个物源区组分,粒径范围分别为:<1 μm(组分1)、1~19.2 μm(组分2)、19.2~152.4 μm(组分3)和>152.4 μm(组分4).前2个组分属长期悬浮组分,其中组分1代表大气粉尘的本底值;组分2代表非本地源的远距离外源输入,可能与高空气流的搬运有关,包括甘肃和内蒙古在内的半干旱地区为哈尔滨沙尘提供了一定量的粉尘物质;组分3为短期悬浮组分,主要是区域内部沙尘天气产生,松散地表裸土是该组分的重要物源;组分4为跳跃或滚动组分,源于近源物质堆积,是就地起沙.4)哈尔滨2006年沙尘天气外源输入约占63.8%,近源和内源输入占36.2%.松散地表裸土的治理仍是哈尔滨防治沙尘天气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38.
吉林板庙子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庙子金矿床地处夹皮沟成矿带西部,为一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中型规模矿床,矿化类型为含金石英脉型。流体包裹体有CO2三相、气液两相包裹体两种类型。测温结果显示:含CO2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0~326℃、盐度(w(NaCl))为4.51%~7.14% ;气液两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9~229℃、w(NaCl)为5.25%~7.01%。据包裹体的测温结果估算成矿压力为34.7~109.6 MPa,矿床形成深度约6~7 km。结合该区成矿地质背景,认为该矿床属中深层次矿床,其深部仍应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39.
D-InSAR技术应用于汶川地震地表位移场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利用7个条带共112景日本ALOS/PALSAR raw格式雷达数据,采用两通差分干涉处理模式,获取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周围约450km×500km区域的同震形变干涉纹图。通过对干涉纹图的定性分析,确定了非相干带的分布范围,据此对相位连续条带和相位不连续条带采用不同的相位解缠方案,实现了7个条带的成功解缠,获得了数值化的干涉形变场图像,并通过形变等值线和跨断层形变剖面线等方法对干涉形变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场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分布,形变范围很大,但主要集中在发震断层南北两侧各约100km的近场区。其中断层附近由西向东宽约3015km,长约250km的区域为非相干带,是本次地震中变形最强烈并伴有地表破裂发生的区域,其形变梯度已超出InSAR测度能力。在非相干带两侧宽度各约70km,具有清晰可辨连续完整并向发震断层收敛的包络状干涉条纹区域是次一级形变区,距离发震断层越近,形变梯度和幅度越大,其视线向位移为北盘沉降,南盘抬升。相对于数据条带南北边缘,北盘最大累积沉  相似文献   
940.
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肺炎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与肺炎的CT特征以及哪些征象对于鉴别二者更有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和36例肺炎的CT表现,包括病变的分布、密度、假囊征、空气支气管征、枯树枝征、铺路石征、实变边缘磨玻璃密度影、独立存在的磨玻璃密度影、实变跨肺叶分布、实变肺叶体积增大和叶间裂膨隆、肺不张、CT血管造影征、共存结节、纵隔淋巴结、胸水以及胸膜肥厚。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的CT表现包括病变的密度、假囊征、枯树枝征、铺路石征、实变边缘磨玻璃密度影、实变跨肺叶分布、实变肺叶叶间裂膨隆以及共存结节。结论:患者肺部出现低密度实变,并具有假囊征、枯树枝征、铺路石征、实变边缘磨玻璃密度影、实变跨肺叶分布、实变肺叶叶间裂膨隆、CT血管造影征和共存结节,提示实变型细支气管肺泡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