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34篇
  免费   3773篇
  国内免费   4300篇
测绘学   1315篇
大气科学   4490篇
地球物理   7666篇
地质学   12026篇
海洋学   2987篇
天文学   1991篇
综合类   1925篇
自然地理   2507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297篇
  2022年   773篇
  2021年   905篇
  2020年   709篇
  2019年   815篇
  2018年   1419篇
  2017年   1327篇
  2016年   1377篇
  2015年   1020篇
  2014年   1232篇
  2013年   1392篇
  2012年   1728篇
  2011年   1575篇
  2010年   1346篇
  2009年   1326篇
  2008年   1113篇
  2007年   1155篇
  2006年   970篇
  2005年   1559篇
  2004年   1423篇
  2003年   1240篇
  2002年   734篇
  2001年   631篇
  2000年   729篇
  1999年   987篇
  1998年   832篇
  1997年   855篇
  1996年   805篇
  1995年   690篇
  1994年   598篇
  1993年   540篇
  1992年   442篇
  1991年   330篇
  1990年   258篇
  1989年   225篇
  1988年   217篇
  1987年   148篇
  1986年   158篇
  1985年   108篇
  1984年   101篇
  1983年   99篇
  1982年   101篇
  1981年   74篇
  1980年   74篇
  1979年   67篇
  1978年   32篇
  1977年   30篇
  1976年   30篇
  1975年   3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892.
The alluvial architecture of fine‐grained (silt‐bed) meandering rivers remains poorly understood in comparison to the extensive study given to sand‐bed and gravel‐bed channels. This paucity of knowledge stems, in part, from the difficulty of studying such modern rivers and deriving analogue information from which to inform facies models for ancient sediments. This paper employs a new technique, the parametric echosounder, to quantify the subsurface structure of the Río Bermejo, Argentina, which is a predominantly silt‐bed river with a large suspended sediment load.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ametric echosounder can provide high‐resolution (decimetre) subsurface imaging from fine‐grained rivers that is equivalent to the more commonly used ground‐penetrating radar that has been shown to work well in coarser‐grained rivers. Analysis of the data reveals that the alluvial architecture of the Río Bermejo is characterized by large‐scale inclined heterolithic stratification generated by point‐bar evolution, and associated large‐scale scour surfaces that result from channel migration. The small‐scale and medium‐scale structure of the sedimentary architecture is generated by vertical accretion deposits, bed sets associated with small bars, dunes and climbing ripples and the cut and fill from small cross‐bar channels. This style of alluvial architecture is very different from other modern fine‐grained river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that emphasize the presence of oblique accretion. The Río Bermejo differs from these other rivers because it is much more active, with very high rates of bank erosion and channel migration. Modern examples of this type of highly active fine‐grained river have been reported rarely in the literature, although ancient examples are more prevalent and show similarities with the alluvial architecture of the Río Bermejo, which thus represents a useful analogue for their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lthough the full spectrum of the sedimentology of fine‐grained rivers has yet to be revealed, meandering rivers dominated by lateral or oblique accretion probably represent end members of such channels, with the specific style of sedimentation being controlled by grain size and sediment load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893.
894.
南美厄瓜多尔Oriente盆地斜坡带发育的白垩系Napo组高伽马特征的UT海绿石砂岩段是成熟探区新发现的隐蔽含油层段。本文分析了海绿石砂岩储层的矿物组成、孔隙结构、成岩作用、物性特点,并结合烃源岩评价与石油空间分布探讨海绿石砂岩油藏的成藏特征。海绿石粘土矿物以颗粒形式存在,与石英共同构成海绿石砂岩的颗粒组分,海绿石砂岩的孔隙结构具有双峰特征,束缚水含量高,属于中-低孔、中-低渗储层类型,孔隙类型主要是剩余粒间孔。海绿石砂岩储层中石英次生加大属Ⅱ级,长石碎屑颗粒发生溶蚀作用,含铁碳酸盐类胶结物发育,结合泥岩低的I/S混层比和高的最高峰温值Tmax,指示海绿石砂岩层段属于中成岩阶段A期的产物。与海绿石砂岩油藏紧邻的大面积分布的Ⅱ1腐泥型成熟烃源岩就是缓翼斜坡带的生烃中心,大面积连续发育的海绿石砂岩与之构成优越的源储组合,有利于上生下储式成藏。海绿石砂岩油藏表现为近源性、成藏晚期性等特点,规模发育的海绿石砂岩储层得以成藏的主要运聚机制是体积流和扩散流运聚机制。这对盆地其它油区同类油藏的发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95.
内蒙古敖汉旗七家金矿构造位置上处于兴蒙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结合部位, 靠近兴蒙造山带一侧, 是近年来新发现的石英脉型金矿床.区内岩脉以闪长玢岩为主, 且与石英脉型矿体空间关系密切.根据岩脉与矿体的穿插关系, 将其分为成矿前闪长玢岩和成矿后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表明, 成矿前闪长玢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66.3±3.4 Ma, 成矿后闪长玢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28.6±4.5 Ma, 与区域上两期构造-岩浆活动时间(分别为160 Ma左右和128 Ma左右)近似吻合.主量元素特征显示: 二者均属于准铝质, 高钾钙碱性系列; 微量元素特征显示: 二者均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和活泼的不相容元素(U、Pb), 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 反映出岩浆来源具壳源特征.主微量元素特征均显示出二者具有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属性.另外, 成矿后闪长玢岩有较高的Nb/Ta(18.66~20.27)和Zr/Hf(37.16~39.23)比值, 暗示其岩浆来源具明显的幔源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成矿前闪长玢岩可能起源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导致的下地壳部分熔融岩浆; 成矿后闪长玢岩可能起源于俯冲流体交代的地幔楔熔融岩浆, 并在其演化侵位过程中伴有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闪长玢岩成岩时代、岩石成因及区域构造演化, 反映出七家金矿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密切相关, 矿床在地壳由挤压增厚向伸展减薄的转换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896.
伊犁盆地南缘中新生代构造样式与铀成矿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奋雄 《地质与勘探》2016,52(3):480-488
伊犁盆地是我国最早发现砂岩型铀矿的地区,近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砂岩型铀矿找矿的不断突破,盆地南缘自西向东查明了一系列砂岩型铀矿床,这些铀矿床的分布与盆地南缘构造关系密切。本文总结了伊犁盆地南缘构造样式类型,分析了不同构造样式下氧化流体补给、运移规律,并结合铀矿体的空间分布,指出构造样式差异是造成砂岩型铀矿体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从氧化流体补给窗的开启、流体的汇聚和还原性气体聚集的控制等方面讨论了构造样式对铀矿体空间定位的机制,指出单斜稳定地层中纵弯背斜是控制铀空间分布的主要构造,要注意不同构造样式约束下成矿区域的稳定型和地下水补给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伊犁盆地南缘铀矿的找矿方向及主要矿物类型。  相似文献   
897.
陈伟军 《地质与勘探》2016,52(2):246-250
内蒙古老国营子金铜矿床是近年来利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互结合手段新发现的一个矿床。本次研究利用基于电磁原理的地球物理手段进行了找矿测试,结果表明:甚低频(VLF)地球物理扫面发现了近EW向和NW向的高阻带,分别对应了两条相应的矿化蚀变带。音频大地电磁法(EH4)测深影像显示矿化蚀变带表现为高阻异常带,与VLF的测量结果相一致。激电(IP)中梯测量显示矿化蚀变带具有高阻、高充电率和高金属因子异常特征。结合具体的地质特征,在老国营子金铜矿区综合运用这三种地球物理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898.
陈英富 《地质与勘探》2016,52(2):357-362
四川盆地位于亚洲大陆中南部,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油气资源评价结果(2008)表明,四川盆地海相地层待发现资源量约为50111.84×108m~3,资源勘探潜力巨大。本文从地层的划分、层序格架及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等方面,对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做了进一步研究。认为研究区烃源岩包括下志留统、中二叠统、上二叠统龙潭组和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等4套岩石,及局部发育的上二叠统大隆组。储集层粉为构造成因类和沉积成因类,构造成因主要包括裂缝性储层;沉积成因类储层主要是礁滩储层、内幕白云岩储层和风化壳岩溶储层。中二叠统气藏主要为自生自储的裂缝性气藏和台内滩相气藏;茅口组顶部和雷口坡组顶部发育风化壳型气藏;吴家坪组、长兴组及飞仙关组地层含礁滩型气藏;嘉陵江组和雷口坡组地层含内幕白云岩型气藏。  相似文献   
899.
大兴安岭地区是一个经历了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叠加复合构造区,以其发育规模巨大、结构复杂的陆相火山岩带和花岗岩带以及有色、贵金属矿床备受国内外地质学家广泛关注和研究(Wu, et al.,2006;白令安,2013;Sun J G,2013;Xu,et al.,2013;苟军,2013)。目前,虽然该区在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的成因、形成的构造背景已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由于大兴安岭地区火山作用复杂,自然地理、交通条件较差,尚有大面积空白区未开展过系统的1:50000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和科研工作;近期我们课题组在开展大兴安岭东坡花岗岩带北部1:50000小鄂尔贝尔汗(M51E012016)和小莫尔可(M51E011016)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过程中,将地质矿产调查与科研相结合,对侵入喷发在花岗岩岩体之间陆相火山岩进行了岩石地层厘定和岩相学、元素地球化学、年代学以及Hf同位素研究,以期为整体揭示大兴安岭火山岩的源区性质及其演化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并从成矿元素地球化学角度来约束成矿物质来源,并结合区域成矿作用探讨区域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9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