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58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三峡水库鱼类资源一直在发生变化,为掌握三峡水库蓄水后典型支流香溪河鱼类群落的现状及历史变化,于2020年7月—2021年4月使用多网目复合刺网和地笼对香溪河鱼类群落进行实地采样,并结合历史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期间共采集到鱼类55种,隶属于7目14科,鲤科鱼类种类数最多,以杂食性鱼类和湖泊定居性鱼类为主,优势种为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短颌鲚(Coilia bratchygnah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其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别为5502、3828、2567和1109。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在春季最高,夏季最低。刺网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个体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在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与三峡水库蓄水前相比,香溪河鱼类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减少4种,外来鱼类增加3种。湖泊定居性种类持续增加,喜流水性种类减少,鱼类优势种发生较大变动。2020—2021年香溪河鱼类组成与1987年的相似性指数为0.29,与2012—2013年的相似性指数为0.53,反映三峡水库蓄水前后香溪河...  相似文献   
22.
2015年1月14日乐山金口河M5.0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川南山区与四川盆地交界一带。基于四川区域地震台网的震相报告与波形资料,采用双差定位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同时,采用CAP波形反演方法及HASH方法反演了主震及序列中8次ML≥2.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另外,利用Coulomb3计算了主震发生后库仑应力改变量,得到的结果如下:①重新定位结果显示,金口河M5.0地震位于(103.18°E,29.32°N),震源深度16.6km,略深于波形反演结果(12km)。序列分布在NNW向天全-荥经断裂和NE向西河-美姑断裂的交汇部位,余震序列在空间上呈NE向展布。②M5.0主震的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350°/倾角46°/滑动角107°,节面Ⅱ:走向146°/倾角47°/滑动角73°,表现为走向NW(NNW)、中等倾角的逆冲型运动方式。序列中其余8次ML≥2.0余震大多以走向NE的逆冲型地震为主,个别为走滑或正断层类型。主震和大部分余震的节面方向不一致,主震节面方向与余震长轴方向也不一致。③主震后库仑应力改变量显示,余震主要发生在主震引起的库仑破裂应力增加的区域。综合分析推测,NNW向天全-荥经断裂为本次地震主震的发震构造,倾向NE的机制解节面Ⅰ指出了该断裂的几何产状;M5.0主震发生后,立即触发了其旁侧的NE向西河-美姑断裂,并激发了多次余震。  相似文献   
23.
20世纪以来,川滇地区M≥6.7强震时间间隔具有良好的规律性,其地震发生的年份可组成一个二维时间坐标系,并据此建立川滇地区的强震时间预测模型。预测分析表明:未来16年,川滇地区可能存在发生4次6.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风险,2012-2021及2025-2029年均有M≥6.7强震信号,且未来强震可能发生在2014-2015、2019与2027年前后。  相似文献   
24.
1961-2015年吉林省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1961-2015年吉林省5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通过RClimDex v1.1软件计算11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吉林省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61-2015年吉林省最长连续无雨日数(CDD)自西向东逐渐降低,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均呈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布。吉林省CDD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1.99 d·(10a)-1,其他极端降水指数波动变化,线性趋势不显著。吉林省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最小值。绝大多数极端降水指数存在3 a和12 a左右的周期变化,3 a左右的主周期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吉林省极端降水指数除CDD随经度、海拔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随纬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外,其他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随经度、海拔的增加而增加,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25.
从野外地表露头、井下岩心及典型剖面等基础资料出发,以富有机质页岩形成地质背景及其展布特征-页岩气成藏条件-有利区预测为主线,对重庆及周缘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并采用综合信息叠合法对该区有利区进行预测。指出研究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页岩普遍发育,分布广,厚度大,埋藏适中,有机质类型好,有机质含量高,具有充足的储集空间和运移通道,并且等温吸附模拟和现场解析实验也表明,这两套页岩均具有较强的气体吸附、较好的含气性能;多口井钻遇黑色页岩段气显异常普遍,也为页岩气的存在提供证据。总之,该区与美国东部典型页岩气盆地有诸多地质可比性,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是页岩气勘探研究值得关注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6.
The aim of the present work is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arsenic(As) in sewage ir-rigation area,to deduce the mi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As in soil and groundwater,and to infer the source of As in soil and groundwater.This study is carried out in a sewage irrigation area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China.Surface water samples,soil samples,and groundwater samples from sewage irrigation area were analyzed for As and other elements.As contents in water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hydride gene...  相似文献   
27.
古植物化石是地质历史时期各类植物实体或遗迹的残留.对古植物化石产地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区划研究是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和利用工作的基础.在资料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甘肃省24处重要古植物化石产地进行了评价和区划研究.甘肃省古植物化石产地可划分为北山地区、祁连山——河西走廊地区、鄂尔多斯和秦岭地区4个古生物化石大区以及6个古...  相似文献   
28.
针对地面站点稀疏不足以提供高空间覆盖、高空间分辨率的面域PM2.5数据支撑区域细颗粒物污染防治的问题,以湖北地区2015-2017年的MODIS卫星遥感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数据为主预测量,结合温度、湿度、风速、压强等气象参数和植被指数数据等辅助预测量,建立了AOD-PM2.5关系逐日变化的线性混合效应(LME)模型,用于估算湖北地区的PM2.5浓度水平.利用十折交叉验证方法进行了模型精度评估.结果表明:1)2015-2017年的交叉验证R2分别达到0.89、0.85和0.88,利用MODIS AOD数据反演近地面PM2.5质量浓度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能很好地用于区域细颗粒物遥感监测;2)省内PM2.5质量浓度空间差异显著,鄂东、鄂南和鄂北高,鄂西北和鄂东南低;3)全省PM2.5估算时空数据年均值呈下降态势,分别为65.6±39.8、57.1±34.1和48.1±28.3 μg/m3,各市除随州、咸宁2016、2017年年均值持平外,都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9.
30.
TRMM卫星对青藏高原东坡一次大暴雨强降水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热带测雨卫星(TRMM)探测资料,NCEP、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C波段多普勒雷达和其他地面观测资料,研究了2013年7月21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坡的一次大暴雨强降水结构。结果表明,高能、高湿的不稳定大气在700 hPa切变线及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下产生了此次大暴雨,降水具有明显的强对流性质。从水平结构来看,降水系统由成片的层云雨团中分散分布的多个对流性雨团组成,对流样本数远少于层云,但平均雨强是层云的4.7倍,对总降水的贡献达到25.6%;以超过10 mm/h雨强为强度标准,3个20-50 km、回波强度在45-50 dBz的β中尺度对流雨团零散地分布在主雨带中,对应 < 210 K的微波辐射亮温区和≥ 32 mm/h的地面强降水;对流降水的雨强谱集中在1-50 mm/h,其中20-30 mm/h的雨强对总雨强的贡献最大,这与中国东部降水有着显著区别,而90%的层云降水的雨强均小于10 mm/h。从垂直结构来看,对流降水云呈柱状自地面伸展,平均雨顶高度随地面雨强的增强而不断升高(5-12 km),强降水中心区域的质心在2-6 km;降水廓线反映出强降水系统中降水主要集中在6 km以下高度范围,且降水强度在垂直方向分布不均匀,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的强度随高度升高的总趋势是趋于减弱,但在一定高度范围内,对流降水强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大,并且在多个地表雨强廓线中都有体现。此外,地基雷达的探测结果也表明了强降水的低质心特点及显著的逆风区演变特征,这是对TRMM PR探测的验证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