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6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632篇
测绘学   190篇
大气科学   535篇
地球物理   676篇
地质学   1517篇
海洋学   315篇
天文学   157篇
综合类   283篇
自然地理   243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55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111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86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田湾核电工程场地风化囊体工程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田湾核电工程场地调查时发现的不良风化囊体,在原有勘探方案基础上通过加密钻孔与取样,结合浅层地震勘探、声波测井、点载荷试验及室内测试等手段,查明了场地风化囊体的分布范围,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并对风化囊体内岩体的完整性和岩石风化等级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反映风化囊体工程特性的力学指标及动态参数,分析了风化囊体对核电建设的影响,为核电工程基础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2.
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对ENSO事件发生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傅云飞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6,20(6):641-654
本文从观测资料对80年代两次ENSO事件产生过程中,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及其对赤道中、东太平洋表层海温增暖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这两次ENSO事件的产生过程中,赤道西太平洋上空均有较大的西风异常,并且它由赤道西太平洋向赤道中、东太平洋传播,随着西风异常从西向东传播,赤道中、东太平洋的表层相继增温。分析还表明,1982/1983年ENSO事件发生过程中,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的强度要比1986/1987年热带太平洋西风异常强得多,这使得1982/1983 ENSO事件的强度比1986/1987_ENSO事件强得多。为了说明热带西太平洋西风异常对赤道中、东太平洋ENSO事件发生的作用,本文还利用IAP太平洋环流模式对西风异常在ENSO事件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的结果说明了热带太平洋的西风异常对赤道太平洋暖水的向东传播和赤道中、东太平洋的增温起了很重要作用,这与观测事实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73.
镉对石莼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表明 ,用含不同浓度镉 (0、5、10、15、2 0、2 5、30× 10 -6)的海水培养石莼 1~ 8d,石莼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叶绿素含量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5× 10 -6的镉培养 3d,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 ;培养时间越长 ,下降幅度越大。低浓度的镉 (5~ 10× 10 -6)对呼吸有促进作用 ,出现了“伤呼吸”;高浓度的镉 (>10× 10 -6)对呼吸有明显抑制作用 ,培养 5d后石莼开始死亡。  相似文献   
74.
水动力作用下管道稳定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振荡流水槽在以下两种约束条件下,研究波浪作用下直接铺设于砂质海底的管道失稳临界条件:1)管道两端自由;2)管道可水平、垂直自由运动,但流动受到限制。试验结果表明,管重无量纳数G与管道失稳的临界Fr数之间大致呈线性关系,而当G超过一定数值时,管道是侧向稳定的。管道的约束条件、砂床特性和加载速度对管道稳定性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75.
地处板块接触地带的滇西北剑川地区是研究新构造运动的重要场所。剑川盆地保留有较为完整的新生代地层,在1:250000地质图上,新生界自下而上为古新统勐野井组、始新统宝相寺组、渐新统金丝厂组、中新统双河组和上新统剑川组;其中双河组为一套含可采煤层的砂泥岩夹泥灰岩沉积,剑川组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组。近期的研究揭示双河组和剑川组均属始新世,但发表的年龄相互包含,并没有清楚的把两者分开。本文采用Ar-Ar和锆石U-Pb方法测试了双河组和剑川组顶、底凝灰岩的年龄,辅以岩体、岩脉的年龄,重新厘定了两个组的顶、底年龄。剑川组顶部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34 Ma±;底部凝灰岩黑云母Ar-Ar坪年龄为36 Ma±,与底部侵入岩脉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一致;中上部侵入岩脉的黑云母Ar-Ar坪年龄在34~36 Ma之间。同时,老君山岩体、玉召块岩体和沙帽山岩体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在34~35 Ma之间。剑川火山-沉积岩组的年龄集中在34~36Ma之间,属始新世晚期。剑川双河煤矿矿部至三家村及五家村一带,双河组之下新发现一套凝灰岩,其黑云母Ar-Ar坪年龄和锆石SHRIMP ...  相似文献   
7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发育三角洲—湖泊沉积相,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选取了地层厚度、较深水沉积岩含量、砂岩厚度、砂地比、自生绿泥石分布、古生物化石分布和沉积构造分布等单因素,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油层组上下2段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探讨了其演化规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以发育多水系、多物源注入的环湖分布的多个三角洲为特色,东北部地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西部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其中以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较为发育。长92沉积期,半深湖沉积在盆地内较为局限,长91沉积期湖盆初始扩张达到最大范围,湖岸线向陆推移,湖域面积扩大,半深湖沉积较发育。由长92沉积期到长91沉积期,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水体经历了由浅变深的过程,由此在长92的顶部沉积了一套具有生烃潜力的油页岩。  相似文献   
77.
为加强海表温度对热带气旋快速加强影响的认识,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海温数据,选取1979−2019年期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统计分析了海温和热带气旋强度快速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约90%的热带气旋快速加强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分别占快速加强总次数的32.8%和56.4%,绝大部分热带气旋以跨越1个强度等级的快速加强为主,由强热带风暴快速加强到台风和由台风快速加强到强台风是出现次数较多的两种情况。(2)夏季大于28℃,秋季大于27.5℃的海表温度条件有利于热带气旋快速加强,较低强度等级的热带气旋需要更高的海表温度(> 29℃)才易出现快速加强;热带气旋快速移动有利于其中心处海温维持较高状态。(3)海温的时间变率在±0.2℃/(6 h)内,水平空间梯度低于0.4℃/(°)是热带气旋快速加强的有利条件;热带气旋强度越强,越需要平稳的海表温度环境。(4)热带气旋处于强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时,仅利用海表温度条件对其是否发生快速加强的判断准确性较好。这一工作量化了有利于热带气旋加强的海表温度环境,为业务上基于海表温度定量预报热带气旋强度演变提供了一种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8.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的中西部,跨陕、甘、宁、蒙、晋5省区,盆地本部面积25万km2.中及上三叠统延长组在盆地内广为展布,厚逾千米,发育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等沉积相,是该地区重要的油气产层.根据盆地腹地100多口井的钻井资料及盆地周边地区的露头资料,以及长庆油田长时期对延长组的油气勘探经验,编制出了鄂尔多斯盆地中及...  相似文献   
79.
什统萤石矿床位于海南省白沙拗陷带与五指山隆起的接触部位,是以断裂控矿为主的大型萤石矿床,其容矿构造为NE向张扭性断裂,成矿围岩为二长花岗岩和结晶灰岩.笔者以现场地质事实为依据,细致地研究该区的矿床地质特征,为今后的萤石矿床地质探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0.
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面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讨论海面标志点基本定义的基础上,从渤海湾西岸534个原始数据中获得了136个指示高水位、潮间带或低水位的海面变化标志点,并重建了它们的相对海平面时空分布,进而获得了渤海湾西岸全新世相对海平面变化带.约10cal.ka B.P. 时,相对海平面变化带达到-25m,以约6m/1000a(即约6mm/a)的平均速率上升,在6cal.ka B.P. 前后达到现代海面的高度; 6cal.ka B.P. 至今,变化带的高度介于+1m~-2m之间,未发现中全新世相对高海面.再搬运海相贝类和陆相泥炭类样品的 14C 年龄,分别存在约600年和660年的驻留时间.经过驻留时间校正的新海面变化年代学序列,将渤海湾相对海平面达到现代高度的时间点确定为约6cal.ka B.P.,从而与全球海面变化的对比更为准确.渤海湾盆地的长期稳定下沉和沉积自重压实的共同作用,可能抵消了冰川均衡调整(GIA)引起的中全新世数米高的相对高海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