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9篇
  免费   1159篇
  国内免费   1647篇
测绘学   498篇
大气科学   1471篇
地球物理   1509篇
地质学   3203篇
海洋学   698篇
天文学   288篇
综合类   630篇
自然地理   798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308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276篇
  2017年   268篇
  2016年   345篇
  2015年   282篇
  2014年   339篇
  2013年   338篇
  2012年   313篇
  2011年   348篇
  2010年   358篇
  2009年   330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36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96篇
  2002年   215篇
  2001年   208篇
  2000年   225篇
  1999年   343篇
  1998年   340篇
  1997年   334篇
  1996年   245篇
  1995年   229篇
  1994年   213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139篇
  1991年   130篇
  1990年   82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79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46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长江河口三角洲区有孔虫沉降速度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者对有孔虫壳体沉降速度进行了测试和研究,提出了不同属种有孔虫的壳径与沉降速度相关方程,引进了“当量直径”的概念,并用于长江口三角洲地层中的化石群,提出了解释潮汐河口有孔虫埋葬群的形成机理,从而定量的研究和辨别三角洲地层中的原地埋葬和异地埋葬化石群。  相似文献   
82.
塔里木盆地原油的轻烃分类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不同地区不同层位205个原油样品的色谱分析研究,应用其轻烃的组分作关系图,将塔里木盆地原油划分为海相油(A)、湖相油(B)和煤成油(C)三大类。海相烃源岩中过渡金属及其配位体结构有利于五环优势,导致其生成的海相原油(A)具五环优势;陆相烃源岩中过渡金属及其配位体结构有利于三环优势和六环优势,导致其生成的陆相原油(B,C)具三环优势和六环优势。应用正庚烷值与异庚烷值作关系图,将塔里木盆地原油划分为海相油(A)、陆相油(B+C)两大类。海相油(A)沿脂肪族干酪根曲线分布,陆相油(B+C)大多沿芳香族干酪根曲线分布。对于同类烃源岩,随着埋深和压力不断增加,烃源岩中干酪根自由体积将不断减小,对六环优势抑制最大,对五环优势抑制较大,对三环优势抑制较小,对直接裂解抑制最小,导致其生成的原油中正庚值和异庚烷值随埋深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83.
在各级水利与自然资源部门地下水监测数据共享机制逐步完善背景下,针对日益凸显的原有监测系统中存在的监测井布局不合理问题以及岩溶含水系统具有的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特征,选取徐州市丁楼-茅村和七里沟2个典型水源地,分别采用互信息-距离(T-D)和最大信息最小冗余(MIMR)模型对研究区监测网信息冗余性和最优监测井组合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丁楼-茅村水源地水位监测数据离散程度、信息熵、信息传递量和信息衰减速率均大于七里沟水源地,2个水源地在ε取10-1时的水位信息有效传递距离分别为4.7,4.8 km,指示出两地相似的岩溶发育程度和水力传导性能。通过对比监测井控制范围的实际值和理论值发现2个水源地监测井之间均存在信息冗余。现有监测条件下,丁楼-茅村水源地最优监测井数为6眼,最优监测井组合为D1-D2-D4-D5-D7-D9;七里沟水源地最优监测井数量为5眼,最优组合为Q1-Q3-Q4-Q5-Q7。将优化结果与原监测网相比,2个水源地监测井数量均减少3眼,分别能提供原监测网信息总量的98.5%,94.9%,监测网控制范围分别下降0.4%,1.2%,信息冗余量分别减少49.0%...  相似文献   
84.
以2000 g海带为原料、米氏凯伦藻为测试微藻,采用甲醇浸提、液液萃取、硅胶柱层析、Seph-adax LH-20凝胶柱层析和硅胶薄层层析等分离方法,纯化可能具有抑藻活性的化合物,制备到5个薄层纯样品,B21(1.39 g)、B131(0.51 g)、B132(0.48 g)、C211(0.016 g)和C212(0....  相似文献   
85.
土壤和沉积物中活性铁对有机质的吸附对有机质具有长期稳定和保存作用,从而在地质时间尺度上缓冲大气CO2浓度。本文利用连二亚硫酸钠还原性溶解提取活性铁氧化物(FeR)及与之结合的有机碳(Fe-OC),定量研究了南黄海沉积物中FeR与OC之间的结合方式以及FeR对OC的保存作用,讨论了深度增加对二者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南黄海沉积物中Fe-OC占沉积物总有机碳的份数(fFe-OC)为(13.2±7.47)%,即活性铁对OC的年吸附量为0.72 Mt,占全球边缘海沉积物TOC年埋藏通量的0.44%。Fe-OC的平均OC:Fe为4.50±2.61,表明共沉淀作用对有机质的保存起重要作用,且其比值随海源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增加。Fe-OC稳定碳同位素(δ13CFe-OC)结果表明,FeR优先保存活性有机质,但这种选择性随OC:Fe增大而减弱。随深度增加,fFe-OC和δ13CFe-OC均未表现出显著变化,这与该海域沉积物中有机质活性较低、铁还原作用较弱有关。  相似文献   
86.
在详细分析雷电灾害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防雷工作的主要技术手段。并针对地震台站的构成特点,研究了台站综合防雷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措施。同时,以余山地震台为例,具体说明了防雷措施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7.
湖南崀山丹霞地貌岩体抗酸侵蚀脆弱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崀山拥有独特的丹霞喀斯特现象,但具有溶蚀力的水对丹霞地貌区重要的物质基础砂岩和砾岩的侵蚀还没有进行过深入的实验研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实地采样获得41块砂岩、砾岩岩芯,选择其中18块岩芯平均分成3组,分别放入2%、5%、10%3种不同浓度的H2SO4溶液中浸泡并连续12天定时观测、记录,最后把未破碎的3块砾岩岩芯进...  相似文献   
88.
甘肃拾金坡金矿床是北山造山带南部的一处重要中型金矿床。矿体以石英脉和蚀变岩形式产出,受东西向断裂控制,赋矿围岩为早泥盆世拾金坡二长花岗岩。矿石中主要金属硫化物为黄铁矿及少量方铅矿、闪锌矿和磁黄铁矿。石英脉两侧花岗岩发生强烈的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和绿泥石化。热液蚀变绢云母40 Ar/39 Ar坪年龄为(364.6±3)Ma,表明成矿作用发生在晚泥盆世。矿石石英中流体包裹体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流体包裹体群包含不同气液比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2包裹体,指示成矿过程存在流体沸腾作用,其均一温度集中在280~325℃,盐度(w(NaCl))为7.86%~9.21%;晚期流体包裹体群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60~230℃,盐度为9.47%~11.10%。成矿流体属中温低盐度、富CO2流体。流体从早阶段演化到晚阶段,温度降低约100℃,压力由约113 MPa骤减到约11 MPa。流体包裹体的δ18 OH2O值为1.39‰~3.39‰,δD值为-71‰~-99‰。氢氧投图中,石英脉和蚀变岩样品构成良好的线性关系,暗示初始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变质热液,晚期有强烈大气降水加入。矿石金属硫化物δ34S值变化范围为4.44‰~11.33‰,峰值为8‰~9‰,呈塔式分布。与区域S同位素资料对比分析表明,石英脉型矿石S主要来自前寒武系基底,蚀变岩型矿石S更多地继承了花岗岩围岩S。综合分析认为,拾金坡金矿床属于造山型金矿,形成于造山晚期挤压—伸展转换环境。  相似文献   
89.
通过电镜、电子探针和X射线等项分析,对东海沉积物中的有孔虫、腹足类、双壳类、苔藓、珊瑚、海胆等骨屑进行了矿物学研究,确定了矿物成分与生物属种的关系,并基于有孔虫壳体化学成分将壳体分为均质壳和异质壳,生物碳酸盐中镁主要富集在方解石及镁方解石中,锶在方解石和镁方解石中的分配系数(D)相似,为0.11—0.14;在文石质骨屑中D=1.09-1.20。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生物属种有明显关系。据一些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偏差值计算的水温来看,本次测定的有孔虫属种的骨屑不能作为理想的骨屑温度计。  相似文献   
90.
应用有关软件分析新疆乌针研究区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的多重分形谱Dq-q和f(a)-a。发现两次6级强震发生前,多重分形谱发生显著变化。主要特征是对一定的q区间奇异性强度因子a取值变宽,Dq-q曲线变陡,f(a)-a的左端点或右端点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