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173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71.
吉林省敦化-安图一带的"砂板岩夹大理岩"前人曾将其置于二叠纪"庙岭组",寒武-奥陶纪"黄莺屯组".但均缺少相关的生物资料及测年数据,所依靠的仅是岩石组合特征的区域对比.本次15万区域地质调查①,在万宝一带(大甸子幅)的砂板岩中发现了微古植物化石,经地科院地质所高林志同志鉴定计有Lophosphaeridium sp.,Leiominucula sp.,Leiopsophosphaela solida sinetliu,其时代为前寒武纪.这些微古植物的发现,为该区的"砂板岩夹大理岩"地层之时代重新厘定找到了直接的生物依据.鉴于该套地层岩石组合特征清楚,时代依据充分,在区域上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可填图性,故将其重新命名为万宝岩组.这个岩组的建立对吉黑地区的新元古代地层之划分、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2.
本文将造山作用分为地槽褶皱造山和地台(克拉通)活化造山两种类型,并认为两者均起因于板块的汇聚过程。地槽造山是洋壳向陆壳的转换过程,其标志是地槽沉积物初次熔融形成的、以TTG为主的"不成熟花岗岩"产生。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导致大陆岩石圈内能升高,包括TTG在内的基底地槽构造层的再次熔融(重熔),产生再生或重熔岩浆形成活化造山期的"成熟花岗岩";壳内重熔岩浆层形成和增厚最终导致大陆克拉通发生大规模压缩变形(活化造山)。造山作用的多幕性和花岗岩活动多期性,以及上老下新的花岗岩"层序",被认为主要与板块俯冲过程的能量转换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73.
面向用户的地震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程选址、防震减灾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等均需要地震地质灾害基础数据,但地震地质灾害种类多、信息量大,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并实现共享,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GIS技术,以ArcGIS为系统平台,建立了面向用户的地震地质灾害信息系统。首先,基于地震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对应的分析评价方法,构建了地震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平台的总体架构;对构建地震地质灾害系统存在的数据标准化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最后以唐山地震为例,建立了示范性地震地质灾害GIS系统。  相似文献   
74.
A kinematic and geochronological study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Triassic high-strain shear zones in Hainan Island,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Block. There are WNW- and NE-trending high-strain shear zones with greenschist- to amphibolite-facies metamorphism in this island. Kinematic indicators suggest a dextral top-to-the-NNE thrust shearing for the WNW-trending high-strain shear zones and a sinistral top-to-the-SE thrust shearing for the NE-trending shear zones. The quartz c-axis orientations of mylonitic rocks exhibit the domination of basal slip and some activation of a rhombohedra gliding system. The timing of shearing for these shear zones has been constrained by the 40Ar/39Ar dating analyses of synkinematic minerals. Middle Triassic (242–250 Ma) and lat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190–230 Ma) have been identified for the WNW- and NE-trending shear zones, respectively. A synthesis of these kinematic and thermogeochronological data points to a two-stage tectonic model for Hainan Island, that is, top-to-the-NNE oblique thrusting at 240–250 Ma followed by top-to-the-SE oblique thrusting at 190–230 Ma.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vailable data from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and Indochina Blocks, it is inferred that South Hainan and North Hainan have affinity to the Indochina and South China Blocks, respectively. The tectonic boundary between South Hainan and North Hainan lies roughly along the WNW-trending Changjiang–Qionghai tectonic zone probably linking to the Song Ma and Ailaoshan zones. The middle Triassic structural pattern of Hainan Island is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compatible with those of the South China and Indochina Blocks, and thus might be a derivation from the amalgamation of the Indochina with South China Blocks in response to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 and subsequent subduction/collision.  相似文献   
75.
通过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满西地区发现晚志留世-石炭纪伸展构造。伸展构造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组成,平面上组成两条北东-南西向的左行雁列状正断层带,剖面上构成负花状构造和堑垒构造。根据生长系数计算结果,正断层形成于晚志留世,在泥盆纪和石炭纪持续活动,于石炭纪末停止活动。正断层活动的高峰期为晚志留世。该期伸展构造在塔中和塔北地区也有发育,反映当时塔里木盆地处于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塔里木盆地晚志留世-石炭纪的伸展构造,是昆仑早古生代晚期(晚奥陶世-中志留世)碰撞造山后构造应力松弛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76.
对采自云南元阳新安寨花岗岩体东、西两侧的高钾过铝质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的锆石进行了LA-ICP-MSU-Pb年龄测试,分别得到了251.9±1.4 Ma和251.2±1.4 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说明新安寨花岗岩并非原先认为的形成于燕山期或者晚三叠世,而是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产物.样品的锆石εHf(t)分别介于-9.8~-6.2和-11.1~ -3.1间,平均为-7.6和-6.9,其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1.67~1.90Ga和1.47 ~2.00 Ga,平均为1.76 Ga和1.72 Ga,推测源岩可能是元古宙哀牢山群变质杂砂岩.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新安寨花岗岩体形成于岛弧向陆陆碰撞转换或者同碰撞的构造环境,指示了哀牢山带的古特提斯支洋盆或弧后盆地在二叠纪和三叠纪之交(251.6 Ma)可能已经基本闭合.  相似文献   
77.
以东北地震区为例,基于G-R关系的震级·频度分布原理,研究了东北地震区最小完整性震级MC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各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统计了研究区内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探讨了小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对地震活动性参数和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对区域小震资料进行完整性分析,可以在低水平地震活动地区获得较准确的地震活动性参数,更好地反映了该区未来的地震活动趋势.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可供地震资料完整性分析和地震活动性分析时参考.  相似文献   
78.
根据近41年的现代地震资料,利用地震活动性参数组合、b值空间分布、断裂带分段,并结合历史强震构造背景的综合分析方法,分析河北平原地震带各分段现今地震活动习性和地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河北平原地震带存在7个具有不同现今活动习性的分段,其中,唐山—迁安段和东明—阳谷段处于低b值、高应力状态,属于大震后晚期余震活跃或断层震后调整运动结果;昌平—宝坻、天津—肃宁段、新河段、邯郸—磁县及汤西段断层面现今活动习性均处于相对低应力下的频繁或稀疏小震滑动.因此,河北平原地震带未来短期内发生强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79.
本文选取华北地震区作为研究区域,尝试利用空间光滑活动模型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划分网格,依据地震构造和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地震构造模型,确定构造区特征参数(b值、M0、Mu、断层方位角及M-L关系等).采用考虑了地震构造背景的椭圆光滑过程的地震活动参数模型,计算各网格点的地震发生率.并利用网格源的地震危险性概率评价方法,由不同输入地震目录通过综合加权得到该区域50年超越概率10%的加速度峰值区划结果.该方法充分体现了地震活动的空间非均一性,尤其适用于发震构造不甚清晰的中强地震可能造成的地震危险性,避免了常规潜在震源区的划分.且评价方法简单快捷,为地震区划以及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80.
地震动强度及频谱特征对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收集整理235个实际钻孔资料并建立了2820个计算工况,运用一维波动等效线性化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基于不同类别场地条件,研究在不同强度、频谱特性的地震动输入形式下,场地条件对地表地震动参数影响,重点考察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变化特征及规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回归分析,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别条件下地表峰值放大倍数的一般经验值.由于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没有考虑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强度对设计反应谱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地震动频谱特性对地表峰值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未来修订抗震设计规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