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87篇
地质学   181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地壳放射性生热效应对大陆俯冲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体中的放射性生热是地幔对流和地壳变质作用的关键热源之一,但地壳放射性生热率是如何影响大陆俯冲-碰撞的动力学过程,尤其是大陆碰撞区域的热结构演化,尚未获得共识。本文使用热-力学数值模拟方法对上、下地壳放射性生热率进行系统的模拟实验,以研究其对大陆俯冲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影响。模型实验表明,由于大陆上地壳富集U、Th和K等主要放射性生热元素,且放射性生热率的变化区间较大(1.0~3.0μW/m~3),导致其对大陆俯冲碰撞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包括进入俯冲通道内的上地壳体积大小、碰撞区域内地壳熔融范围、俯冲下地壳物质折返的规模和两大陆的耦合程度等四个方面。而大陆下地壳则以中-基性岩为主,相对亏损U、Th、K等主要放射性生热元素,且放射性生热率的变化区域较小(0.2~0.8μW/m~3),致使其对大陆俯冲演化过程的影响相对有限,主要通过控制俯冲下地壳以及大陆板片的粘滞度和流变强度的大小,进而制约大陆俯冲过程下地壳物质折返的规模以及板片倾角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2.
贵州中生代变形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发育三幕褶皱变形、两幕逆冲和三幕走滑。根据区域对比、卷入褶皱的地层和褶皱间的叠加关系,判断三期褶皱的形成顺序依次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时限在J3—K2之间。逆冲推覆构造主要由向北西或西逆冲的近南北向逆冲断层组成,大体与南北向褶皱同时形成; 自雪峰构造带西缘向西,依次划分出根部带、中部带和前锋带。但是,在根部带识别出两幕逆冲推覆,其它两带各识别出一幕。走滑断层也有3个方向:东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东西向走滑断层呈现出右行压扭的运动学特征,而大多数北东向走滑断层是左行张扭性质的。依据各个方向断层间的切割和限制关系,推测东西向走滑断层最早形成,其次是南北向逆冲断层,北东向走滑断层最晚活动。这些断裂和褶皱特征,总体表现出贵州多重多种复合联合的构造特征,最后,探讨了本区的构造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53.
塔里木盆地二叠纪火成岩的同位素年代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区概述了塔里木盆地二叠纪火山一沉积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本文报道了2件玄武岩样品、2件辉长岩样品、1件辉绿岩样品、1件正长岩样品、1件英安斑岩样品和1件花岗闪长岩样品的锆石U-Pb法定年,表明强烈的火成活动发生在早二叠世(玄武岩定年294 Ma,287 Ma),可延续到中二叠世(辉长岩定年265 Ma).空间上,火山活动的中心位于巴楚一柯坪地区.玄武岩喷发可分为2个旋回,分别称南闸组和阿恰群中(火山岩)段;前者伴有英安斑岩(285 Ma)喷发和辉长岩(283.1 Ma)、辉绿岩(283 Ma)侵入,正长岩(281.7 Ma)则代表了区域上岩浆分异的晚期阶段.巴楚及邻近地区辉绿岩规律的北西走向指示了区域拉张应力场方向为北东一南西向.Ar-Ar法测年未获得理想的坪年龄值,仍支持了二叠纪早期发生过热事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4.
通过认真、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南部的塘古孜巴斯坳陷及周缘首次发现晚新生代正断层。在塘古孜巴斯坳陷内部发现的晚新生代正断层走向为北西-南东向,剖面上组合成地堑或堑-垒构造,与巴楚隆起东北缘所发育的晚新生代正断层相似。塘古孜巴斯坳陷西北缘发现的两条晚新生代正断层走向为北东-南西,剖面组合成一地堑构造,与阿瓦提凹陷西北缘沙井子断裂带上发育的晚新生代张扭性正断层带走向一致,但不具备张扭性变形特征。正断层形成于上新世晚期(约3 Ma),持续演化至更新世早期(约2 Ma)。正断层的活动时间也与阿瓦提凹陷周缘的晚新生代正断层一致。它们形成于一个区域性弱伸展构造应力场内,代表印度-亚洲碰撞远程效应下,塔里木盆地脉式挤压(-冲断)过程中的一个构造间歇期。  相似文献   
155.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古董山断裂带构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董山断裂构造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巴楚隆起上,走向北西-南东,延伸140 km左右。基于地震剖面的详细解释,识别出4期构造变形:寒武-奥陶纪正断层、二叠纪正断层、中新世冲断层、上新世-更新世冲断层及其伴生的正断层。中新世基底卷入型冲断层是古董山构造带的主控断裂构造,构成断裂带的主体,构造变形样式为断层传播褶皱。寒武-奥陶纪正断层形成复式地垒,隐伏于中新世主干断层之下。二叠纪正断层可能伴生有岩浆活动。先存的正断层和岩浆岩对古董山中新世断裂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后期的断裂活动,即上新世-更新世逆冲断层和正断层,对中新世形成的断裂构造有改造作用。古董山断裂带东南端与玛扎塔格构造带西端交汇,但两者不是同一条断裂带。  相似文献   
156.
通常人们一直认为阿木岗(戈木日)群是所谓“羌塘地块”的前寒武纪或前泥盆纪基底,曾发现古生物化石的“中泥盆统”查桑群和“下二叠统”鲁谷组等是其上的晚古生代盖层沉积。本次工作在阿木岗群和鲁谷组中分别发现中-晚三叠世放射虫化石组合;在查桑群中发现二叠纪中-晚期放射虫化石组合。结合野外实际考察和前人研究成果,本文就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7.
论华财的板溪群及其有关的大地构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鸿允  李曰俊  郝杰 《地球学报》1994,15(Z1):88-96
研究认为板溪群为雪峰一武陵山区的一个岩石地层单位,由马底驿组和五强溪组组成,是一套正常的沉积地层而不是构造杂岩;华南不存在“华南阿尔卑斯”证据的飞来峰和构造窗;原带状大“板溪群”中含蛇绿岩外来岩块的变质岩系形成于前震旦纪。  相似文献   
158.
湘中地区穹盆构造:褶皱叠加期次和成因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研究认为湘中地区存在三套不整合面,划分了四个构造变形期次:加里东期、印支早期、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并对各个构造期次的变形特征作了详细的论述。加里东期与印支早期分别为近东西向的褶皱,印支晚期为一近似平行于祁阳弧断裂的弧形构造,燕山期则以北东—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为主。通过分析各构造期次的复合叠加特征,本文提出:湘中地区的穹盆构造是由于加里东期褶皱与印支期褶皱叠加而形成的,并在燕山期时受到北东—北北东向的左旋走滑断层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9.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designing for uniform hazard versus uniform risk for light‐frame wood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subjected to earthquakes in the United States. Using simple structural models of one‐story residences with typical lateral force‐resisting systems (shear walls) found in buildings in western, ea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as illustrations, the seismic demands are determined using nonlinear dynamic time‐history analyses, whereas the collapse capacities are determined using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es. The probabilities of collapse, conditioned on the occurrence of the maximum considered earthquakes and design earthquakes stipulated in ASCE Standard 7‐05, and the collapse margins of these typical residential structures are compared for typical construction practices in different reg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alculated collapse inter‐story drifts are compared with the limits stipulated in FEMA 356/ASCE Standard 41‐06 and observed in the recent experimental test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insights into residential building risk assessment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building seismic performance implied by the current earthquake‐resistant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 levels in performance‐based engineering of light‐frame wood construction being considered by the SEI/ASCE committee on reliability‐based design of wood structures. Further code developments are necessar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uniform risk in earthquake‐resistant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0.
特克斯东南大哈拉军山组玄武安山岩具有钙碱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Nb、Ta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强不相容元素比值明显不同于原始地幔、亏损地幔和富集地幔而倾向于地壳,具有岛弧火山岩的特点,与新源县南及其东部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一起指示了西天山在早石炭世-晚石炭世处于汇聚而不是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与岛弧作用有关的俯冲沉积物的交代作用是其源区受改造的最主要方式,岩浆演化以包括橄榄石、单斜辉石在内的分离结晶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