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4篇 |
免费 | 172篇 |
国内免费 | 27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4篇 |
大气科学 | 225篇 |
地球物理 | 228篇 |
地质学 | 534篇 |
海洋学 | 146篇 |
天文学 | 79篇 |
综合类 | 112篇 |
自然地理 | 10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4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51篇 |
2017年 | 49篇 |
2016年 | 46篇 |
2015年 | 59篇 |
2014年 | 63篇 |
2013年 | 53篇 |
2012年 | 46篇 |
2011年 | 64篇 |
2010年 | 59篇 |
2009年 | 56篇 |
2008年 | 44篇 |
2007年 | 48篇 |
2006年 | 48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48篇 |
2002年 | 69篇 |
2001年 | 87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Based o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data provided by ECMWF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by NOAA, we studied the mechanism for the impact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on the ridgeline surface of western Pacific using an improved high truncated spectral model.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wave-wave interaction and the wave-mean flow interactions are weaker in the inner dynamic process of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whe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s forced by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f El Niño pattern. With the external thermal forcing changed from winter to summer pattern, the range of ridgeline surface of western Pacific moving northward is smaller, which causes the ridgeline surface of western Pacific on south of normal. On the contrary, the wave-wave interaction and the wave-mean flow interaction are stronger, whe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is forced by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of La Niña pattern. With the external thermal forcing turning from winter to summer pattern, the ridgeline surface of western Pacific shifts northward about 19 latitude degrees, which conduces the ridgeline surface of western Pacific on north of normal. After moving to certain latitude, the ridgeline surface of western Pacific oscillates with the most obvious 30–60 d period and the 4°–7° amplitude.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ridgeline surface of Western Pacific that the atmospheric inner dynamical process forced out by differen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pattern is different. 相似文献
62.
应用熵最大原理导出的概率模式研究了新疆建筑工程设计中最大风速的分布规律 ,并通过近100个气象观测站36年(1961~1996年)资料的分析 ,发现新疆最大风速若干规律性 ,在此基础上 ,建立了新疆风压系数预测模式为 :W。=0.0613e -0.0001h ,以预测模式和概率模式揭示了新疆风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新疆大多数气象观测站的最大风速遵循Г分布 ;新疆风压系数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呈指数率减少 ;新疆风压分布特征为 :北疆大于南疆 ,西部、东部大于中部 ;高山和高原地区大于中低山区。风口、河谷风压值最大。塔里木油田地区风压特征为 :由东北向西南递减。这对于新疆建筑工程设计及相关的电力、公路等工程设计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集成运行控制系统(Integrated Operation and Control System,IOCS)是极轨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重要系统之一,其主要作用之一是规划多卫星地面站接收任务,确保全球资料的完整获取。当卫星地面站某个天线出现异常或不可用时,若仍按原有的任务规划进行数据接收,将直接造成全球资料的不完整,因此需要研究卫星地面站天线状态的预测和相应的任务再规划技术,从而及时发现和处理卫星地面站的天线异常、降低连续多轨数据接收失败风险,最终达到提高极轨气象卫星数据接收成功率的目的。文章设计了基于统计分析的卫星地面站天线状态预测方法,并研究了对后续系统运行改变最小、易实现和结果可复核的任务再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64.
65.
云南暴雨涡散场动能转换函数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6年云南主汛期(6-8月)逐日散度风动能和旋转风动能之间的转换函数C(KD,KR)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分析了C(KD,KR)各项Af、Az、B、C在动能转换函数中所起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对流层内C(KD,KR)>0,同时对流层低层的C(K,KR)>中高层的C(KD,KR)之和.极易出现暴雨过程;Af项在整个动能转换中起主要作用,71%的Af与C(KD,KR)具有相同的符号,Az项和B项在动能转换中起振荡作用,Az+B控制着29%的动能转换方向。 相似文献
66.
四川省自动气象站与人工站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四川省基本(准)站的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资料,对2004年对比观测期间的温度、降水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94.5%的台站人工站与自动站的气温对比差值在误差(±0.2℃)允许的范围内,并且64.1%的台站自动站观测的气温比人工站偏高;自动站与人工站的降水量的差异与气温的差异比较起来明显比气温大,且71.8%的台站自动站的降水量比人工站偏多。 相似文献
67.
对住宅小区的侧墙绿化墙面与裸露墙面温湿度的对比分析发现,侧墙绿化可以有效地改善墙体的温湿度状况;同时通过观测爬墙虎的蒸腾速率,推算出其对环境的降温增湿效果;并通过有侧墙绿化与无侧墙绿化室内温湿度分析比较,说明侧墙绿化对室内温湿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
69.
万全断裂是洋河盆地北缘断裂带组成断裂之一,控制沿线构造活动及地貌发育。断裂走向NE,倾向SE,在沟口处隐伏于第四纪覆盖层,采用电阻率成像和浅层地震联合勘探方法,获得该断裂隐伏段落综合物探异常,结合地质地貌调查,判定隐伏段落展布的具体位置、产状、活动特征及地下结构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万全断裂隐伏段落走向NE,倾向SE,倾角约75°,上断点埋深约20 m,20—240 m深度可见断裂破碎带(宽约10—20 m)物探异常特征及断裂两侧地层结构差异。该联合探测模式可有效探测复杂地质构造条件下的隐伏活动断裂,具有较强实用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0.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viscoelastic artificial boundary,a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ystem is established to simulate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buildings on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subway structures.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relative positions between ground building and subway structure are analyz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when considering the existence of surface buildings,the relative story displacements and internal forces of subway structures are changed greatly.Further the influence of surface buildings on subway structure changes as the distance increas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