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根据国内外已发生的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点,结合三峡工程诱发地震地下水监测网与金沙江下游水电工程地下水监测网建设的经验及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建设与运行中得到的科学认识,探讨了水库诱发地震的地下水监测井网建设中的布网区及其范围、观测井间距确定、观测井位置选择、观测含水层选择与观测井深度和结构设计等若干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2.
It is shown that the middle Cretaceous succession in the northern Cordilleran foreland basin consists of several-million-year tectonically-driven cycles comprising two components: strata deposited in an underfilled basin with a prominent forebulge zone and strata deposited in an overfilled basin lacking evidence of a forebulge. The episodic thrusting of the Cordilleran orogenic wedge and its rich sediment supply to the basin are two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se cycles. A qualitative model of several-million-year tectonically-driven underfilled–overfilled cycle for migration and stratigraphic fill in this basin is proposed. During the early underfilled period (orogenic loading period), due to orogenic loading of emplaced thrust sheets, flexural subsidence is created in the region proximal to the mountain belt and a prominent forebulge is developed. During the late underfilled period (early orogenic unloading period), as the cratonward migration of the subsidence center of sediment loading in the foredeep zone, forebulge zones and backbulge zones migrate cratonwards, forming a diachronic erosion surface in the central basin. During the overfilled period (late orogenic unloading period), a prominent erosion forms in the proximal basin and a peripheral sag develops above the forebulge area of the previous underfilled period. This model may provide a pattern to subdivide sedimentary successions in the Cordilleran foreland basin. Using this model, alternative interpretations are suggested for some important, but controversial stratigraphic phenomena in the Cretaceous Cordilleran foreland basin: traditionally defined eustatic highstands, wide sedimentation area of the basin, erosion surfaces and widespread subtle topographic uplifts in the central basin, high-frequency coarsening-up cycles, extensively distributed erosive-based sandstones and conglomerates enclosed in marine mudstones.  相似文献   
13.
岩溶型煤矿底板岩体质量分级及其在突水评价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底板突水是威胁岩溶型煤田安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许多学者曾以多种方式对此进行过研究,但用岩体分级法进行研究的很少。本文参考Bieniawski 的分级方法提出了一套岩体分级方案和主要岩体力学参数的求解方法,并总结出了一套岩体类型与防治水工程投入关系的经验。该方法在皖北矿务局651工作面的应用取得了成功,这一方法对整个岩溶型煤矿底板防治水工作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单新建  陈国光  叶洪 《地震地质》2000,22(2):187-194
利用LandsatTM、ERS - 1SAR遥感图像资料 ,结合地质考察、测年资料 ,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运用GIS、正交小波变换、人工神经元网络 ,对图像进行了分类 ,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近代喷发规模及喷发物分布特点 ,为火山灾害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氡异常的水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车用太  鱼金子 《地震地质》1997,19(4):66-357
在水氡异常机制研究中,人们以往都强调岩石力学机制,即孕震过程中岩石微破裂产生氡射气。然而,大量的震例表明,水氡异常可出现在孕震早期,可见于距震中较远的井中,那里的与那时的含水层岩石很难处在微破裂状态。因此,笔者提出水氡异常的水动力学机制,即在较低的应力水平下含水岩体的变形与其水动力状态的变化引起水氡异常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东部地区的地震活动以中强震为主。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区中强震前地下水位动态异常的形态,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由此建立了地震预报的指标,并用1989年10月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实例进行了其信度与预报效能的检验  相似文献   
17.
降雨对深井水位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车用太  鱼金子 《地震》1993,(4):8-15
本文根据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网中降雨对深井水位动态影响状况的普查与在北京、福建汤坑与黑龙江尚志等三个典型地区的现场观测试验的结果,讨论了降雨对深井水位年动态影响的类型、特征与模型及其影响因素、机理等,并依此探讨了我国震例中与降雨有关的三种异常的判据与信度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水震波异常与中期强震危险性关系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鱼金子  车用太 《地震》1993,(4):30-37
近年来在我国井网中发现某些强震之前井水位记震特性的异常现象。本文根据理论分析、试验研究与井网中统计结果提出水震波异常与区域应力状态的变化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关系,然后广泛收集了华北地区15口井水位1985—1991年间的水震波资料并系统分析了1989年10月19日大同—阳高M_s6.1地震前后井水位记震特性的变化,确认强震前存在着水震波异常。  相似文献   
19.
地下流体动态的观测环境干扰影响距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地震地下流体动态干扰因素及其影响的调研结果,以井区水文地质条件分区,观测含水层性分类与渗透性分级为基础,研究了各类干扰源的影响距离,给出了干扰源与观测井间的最小距离即干扰源的最大影响距离,为地震台站观测环境保护提供了标准。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收集与系统分析全国水温台网近300口观测井2008年动态的基础上,梳理出井水温的正常年动态与固体潮,并进一步识别与分析2008-05-12汶川MS8.0地震震前、震时及震后的异常变化;归纳出全国井水温动态的正常年动态类型、特征及水温潮汐的基本特征,识别出汶川地震前14口井出现的异常,并分析该异常的形态与时空分布特征;分析125口井的同震响应与震后变化特征,进一步论证利用井水温动态监测地震前兆的可能性与存在的问题,提出把现有的水温观测网进一步改造与升级、开拓地壳热动态与地震活动关系观测与研究的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