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85篇
  国内免费   142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182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高湿度代表城市,大气污染严重,霾天气多发,但有关该地区大气能见度与PM2.5浓度及相对湿度(RH)的定量关系尚不明确。利用2014年9月—2015年3月武汉地区逐时能见度、相对湿度及颗粒物质量浓度观测数据,研究分析了武汉大气能见度与PM2.5浓度及相对湿度的关系,并进行能见度非线性预报初探,得到以下结论:武汉霾时数发生比例高,霾的发生和加重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能见度降低伴随大量细粒子产生和累积,这是武汉大气能见度恶化的重要诱因。细颗粒物浓度与相对湿度共同影响和制约大气能见度变化,高湿高浓度时能见度显著下降,湿情景下(RH≥40%),能见度恶化主要是由湿度增高诱使细颗粒物粒径吸湿增长导致其散射效率增大造成的。当RH >90%时,能见度随湿度升高成线性递减,相对湿度每升高1%,武汉平均能见度降低0.568 km。而干情景下(RH<40%),能见度迅速降低的关键因素是PM2.5质量浓度升高。在城市大气细粒子污染背景下,能见度与相对湿度成非线性关系,这主要与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及吸湿性颗粒物的散射效率变化有关。PM2.5浓度与能见度成幂函数非线性关系,80%≤RH<90%湿度区段下相关性最强。PM2.5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敏感阈值是随着湿度升高而减小的,干情景下能见度10 km对应的PM2.5浓度阈值为70 μg/m3,湿情景下该阈值为18—55 μg/m3。当PM2.5质量浓度低于约40 μg/m3时,继续降低PM2.5可显著提高武汉大气能见度。预报试验表明,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大气能见度非线性预报模型是可行的,预报能见度相关系数为0.86,均方根误差为1.9 km,能见度≤10 km的TS评分为0.92。网络模型具有较高预报性能,对霾的判别有较高准确性,为衔接区域环境气象数值预报模式,建立大气能见度精细化动力统计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32.
化石埋藏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研究不同规模生物化石埋藏的沉积相,恢复沉积环境,了解化石形成和被埋藏前、后的古地理背景。大规模化石记录埋藏学的研究代表着目前国际上发展趋势,重点探索集群灭绝的古地理、古环境与保存作用。中国具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命名恐龙属种最多的国家,相继发现了从侏罗纪到白垩纪的若干恐龙化石遗迹或骨骼埋藏点。胶莱盆地发育着完整的白垩纪陆相(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130~65 Ma) 地层和沉积记录。早白垩世莱阳群以河流及湖泊相沉积物为主;青山群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间夹沉积岩。晚白垩世王氏群下部以冲积扇、泥石流和辫状河道相的沉积物和岩石组合为主;中部则为滨浅湖与河流粉砂岩细砂岩泥页岩灰质土(古土壤)韵律沉积;上部和顶部为冲积扇泥石流、辫状河和洪泛平原粉砂泥质砾岩砂岩砾岩的韵律序列,局部夹玄武岩,反映了晚白垩世末期古地理、古沉积环境已从早白垩世相对湿润和温热的冲积、湖泊环境转变为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胶莱盆地早白垩世的生物群面貌(脊椎动物、昆虫和植物等)与华北北部热河生物群基本相同,除保存少量的小型恐龙(鹦鹉嘴龙)或翼龙骨骼化石外,还保存了大量的兽脚类、蜥脚类和鸟脚类足迹(群)化石(莱阳群)。诸城晚白垩世王氏群中上部发育集群埋藏的恐龙骨骼化石,已发现恐龙属种10余个,包括3种角龙、3种暴龙、2种鸭嘴龙以及甲龙和虚骨龙等,其中鸭嘴龙占绝大多数(95% 以上)。恐龙化石多为无关联的各类骨骼,少数半关联的小个体恐龙,分选差,混杂堆积。通过诸城恐龙化石埋藏地地层及其沉积相研究,识别出泥石流、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3种恐龙化石埋藏沉积相、微相类型,其中泥石流相是最主要的埋藏沉积相,代表了晚白垩世中期恐龙集群埋藏沉积事件和动力机制。莱阳地区王氏群上部和顶部为紫色、砖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灰质土韵律沉积,属于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沉积微相组合,代表着晚白垩世末期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恐龙化石大都埋藏在大型辫状河道微相之下的洪泛平原微相中。化石呈分散或孤立状,有不同程度的磨蚀或破损,关联或半关联者少见,表明经过一定距离的搬运或改造作用。文章最后简述了胶莱盆地以及白垩纪古地理环境、古生态、恐龙动物群的演化或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433.
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经历了多期构造事件,构造活动复杂多样,位于其中段的下井-厂汉营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强烈,研究其变形特征以及形成时代,对进一步探讨华北陆块北缘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特别是古亚洲洋晚阶段洋壳俯冲的时间和机制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对该韧性剪切带进行了运动学和几何学实测剖面、显微构造解析及锆石LA-ICP-MS U-...  相似文献   
434.
利用1948~1999年的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高度场和风场资料,根据气候平均850 hPa高度场和流场的季节演变特征,客观地定义了描述马克斯林高压活动的特征参数,对马斯克林高压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马斯克林高压季节变化明显,南半球冬季最强,位置偏西、偏北,夏季反之.对马斯克林高压异常变率的分析表明,马斯克林高压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ENSO对马斯克林高压面积有一定影响,但对马斯克林高压中心位置和强度影响不大.同时马斯克林高压的强度和位置还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研究的52年时间内,马斯克林高压面积和中心强度是逐渐增大、增强的,而中心位置是缓慢东移、南移的.  相似文献   
435.
CTS-1甚宽频带地震计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新建国家数字地震台网所使用的CTS-1甚宽频带地震计是一种具有甚宽频带、大动态范围、高灵敏度负反馈地震计。介绍了地震计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用多种方式给出了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了仪器设计要点和系统测试,对仪器工作环境给予了特别的注意。最后简要介绍了地震计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36.
薛梅  张瑞蕊  张艳  关波  靳亚梅  倪永清 《冰川冻土》2020,42(4):1308-1320
采用4种分离培养基分离可培养酵母菌, 通过分析ITS区序列确定菌株的分类地位。利用多点接触法筛选产酶菌株, 并对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从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简称乌源1号冰川)浅冰芯中一共分离得到317株酵母菌, 通过ITS rRNA基因序列的NCBI比对和MSP-PCR指纹分型分析发现其中45株为原红酵母菌(Rhodotorula), 分为5个种R.glutinisR.araucariaeR.mucilaginosaR.kratochvilovaeR.diobovata。通过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对45株红酵母进行产酶差异分析, 揭示红酵母菌的各个种群与胞外酶活性的关系。所有菌株至少产两种胞外酶, 其中产纤维素酶菌株占98%, 产果胶酶菌株占100%, 产淀粉酶和脲酶的菌株各47%, 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菌株分别占20%和9%, 而菌株YHB-9、 YHB-15、 YHB-39和YHB-45可以产5种酶, 所有菌株都不产几丁质酶。19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1 ℃左右, 26株菌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4 ℃左右, 属于耐冷酵母菌。此外, 乌源1号冰川浅冰芯中分离出的红酵母的产酶性状没有表现出物种特异性, 即种间差异不显著, 但产低温酶性能良好, 在生物技术应用方面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437.
中尺度自动气象站Web图形显示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VB脚本查询中尺度自动气象站SQL Server 2000中心数据库,在VB 6.0下编程调用绘图软件Surfer 8的Automation功能,对查询得到的数据进行图形分析,通过系统剪贴板将Surfer 8在后台绘制好的图形复制到图片框进行前台显示.将查询信息输入和图形显示功能模块编译成Active X控件,插入网页文件,实现了将任意时段的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以图形的形式在互联网上为用户服务,克服了目前多数网站只提供固定时段气象资料分析图形的问题.系统采用了模块化和控件的方式进行开发,减轻了开发工作量,方便了系统发布.  相似文献   
438.
本文基于以925 hPa NCEP/NCAR再分析风应力距平为初始强迫场的Zebiak-Cane海气耦合模式对1997/1998 El Nio事件集合预报平均结果,对1997/1998 El Nio事件进行热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在整个El Nio事件过程中,在赤道太平洋从西到东的各个Nio区中,平流作用主要起促进作用,而热力阻尼项则基本为衰减或抑止作用.(2)从Nio 4区到Nio 1 2区,纬向平流对SSTA上升的促进强度变化不大,而经向平流和垂直上升流对SSTA增加的促进作用在逐渐增强.同时,热力阻尼项对SSTA变化的抑制作用也呈依次增强.(3)平流项中,经向平流的贡献相对显著.  相似文献   
439.
利用地面和探空常规探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以及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5年8月7日发生于北京的一次伴随有闪电和冰雹的突发性局地强降水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发生在强层结不稳定环境中,对流层中层低槽配合低层切变线,促进河北西北部对流发展,并向东南方向移动,形成北京西北部短时强降水;北京中部地区强降水的直接制造者则是新生的局地性雷暴单体,由雷暴冷池出流和暖湿空气在边界层交绥和辐合所触发。北京西北部地形促使冷池出流下山速度加快、冷池出流高度抬高,以及偏东暖湿气流的辐合抬升作用,则是局地雷暴新生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40.
云南个旧风流山矿段位于老卡岩体西侧,老厂矿田的南部,风流山Sn-Cu多金属矿段属于蚀变花岗岩型矿化,矿化发生于花岗岩内蚀变带,矿体受断裂和裂隙控制。运用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对风流山34矿段第5勘探线剖面样品进行蚀变矿化分析和原生晕研究,探究其深部矿体赋存状况。(1)矿体原生晕分带清晰,原生晕展布形态与矿体空间分布相似。(2)由各断面的分带指数,得到矿体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由前缘至尾部):Mo-Sn-Bi-Ag-As-Cu-W-Co-F-Pb-Zn-Sb-B-U-Ta。(3)以风流山34矿段第5勘探线剖面分带指数为基础,选取(Mo×Bi×Zn)D/(U×B×Sb)D和(Mo+Bi+Zn)D/(U+B+Sb)D作为构建深部矿体定量评价模型的指标。根据比值的曲线变化规律,推测该矿段深部可能存在盲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