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9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234篇
地球物理   436篇
地质学   536篇
海洋学   107篇
天文学   44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13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碱性介质中,痕量Ag(Ⅰ)对新试剂6-(2-羟基-4-二乙基氨苯偶氮)-2,3-二氢-1,4-酞嗪二酮(简称HDEA)的电化学发光具有显著的催化作用。基于此,提出了HDEA-KCI-KOH体系测定矿样中痕量Ag的新方法。方法的检测限为2.0×10~(-8)mol/L Ag,线性范围为5.0×10~(-8)—3.0×10~(-6)mol/L Ag。采用巯基棉富集分离,应用本法测定一些矿样中的Ag,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82.
大同—阳高6.1级地震活动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巍  赵新平 《地震》1994,(5):71-77
本文从较大时空范围研究了1989年大同-阳高6.1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背景,认为大同-阳高地震不是一次孤立的地震事件,是大同盆地历史6级以上地震活动的继续和必然。在时间进程中它们受华北地震区和山西地震带强震活动周期的制约,空间上与北三省交汇区中强地震成丛活动密切相关。大同-阳高6.1级、5.8级地震以及此期间的侯马4.9级、析州5.1级地震是山西地震带中强地震即将活跃的一个迹象,也是华北区域应力场增  相似文献   
83.
分形与混沌理论在地震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形与混沌理论的研究与发展,揭示了自然界中一大类无规几何形体物理过程的内在规律性及其动力演化过程的内在随机性。这给我们探索自然界中分形客体的几何形态及其与内部物理本质的关系提供了一条暂新的途径。特别是这一理论给我们探讨地震问题,例如:探讨地震活动时空分布的确定性图像、地震演化过程的动力学行为、临界特征以及未来大地震的发生等问题,带来了某些希望。本文较详细地综述了近年来分形与混沌理论在地震学中的应用研究。全文共分5部分。第1部分是孕震过程的一般概述。第2部分描述单分形与多分形在地震学中的某些应用.文中第3部分介绍了混沌动力学中的某些研究在测震学与模型中的应用。第4部分综述了自组织临界现象和闪变噪声的研究.最后,第5部分是分形理论与混沌动力学在地球科学中的应用前景与展望.  相似文献   
84.
大同断陷盆地及其大震危险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最新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大同断陷盆地的地貌特征、晚新生代地层、火山与玄武岩、主要活动断裂、新构造单元与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大同-阳高两次地震的地震构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今后10年左右的时间内,大同断陷盆地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85.
The seismic refraction reversed profiling technique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topography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soil (paleosol S1) within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near Xifeng. The results suggest an essentially flat-lying soil at a depth which varies by only a few meters over an area of more than 10 km2.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a high-velocity layer at 50-60 m depth which is thought to coincide with a layer of carbonate concretions at the base of paleosol S5. The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local loess-paleosol stratigraphy for this area and indicate that the seismic refraction method is a rapid technique for investigating paleotopography.  相似文献   
86.
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大气周期振荡在OLR资料上的反映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谢安  叶谦  陈隆勋 《气象学报》1989,47(3):272-278
本文根据最近8年卫星所接收到的地球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分析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的周期振荡特征。结果表明:除了季节变化之外,准8d振荡和30—50d低频振荡是两个很显著的周期活动,前者和高原低涡活动有关,而后者则与夏季进入高原的两条水汽通道相联系。统计说明,高原地区主要受南来系统的影响,特别在夏半年。 本文的结果表明,对于常规资料稀少的高原地区,OLR是一种很有用的资料,与其它资料结合,将有助于揭露天气事实和研究天气过程的演变。  相似文献   
87.
1982年6月到12月初在宁夏海原地区进行了偶极法连续观测试验。试验共布置了2条测线5个观测点,供电电流保持在70—100安培左右,观测精度约0.5%。人工电位差脉冲观测使用改装的小型仪器车每天流动定时测量一次,每次观测20组脉冲,观测精度在3%左右。观测结果表明:在8月14日海原北2.7级地震前(测区距震中17公里)各观测点地电阻率都明显出现异常,异常幅度8—20%不等。四极对称装置浅层探测异常幅度约1.5%。11月5日距震中区约110公里同心北3.3级地震前,赤道式装置的2个观测点有明显异常,异常幅度约7—9%。本文所观测到的前兆异常可用郭增建同志提出的地震前兆优显层的理论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88.
89.
东亚大陆大地震的活动带走向、活动方式、震源主压应力方向、总迁移方向,沿纬度的分布和发震频度随时间的变化,均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有成因联系。本文从地球自转加速、减速、匀速的变化趋势进行这方面的观测资料分析,证明地球速率变化是东亚大陆地震的基本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90.
安欧 《地震》1995,(3):214-221
岩石接触面在高温高围压下经过几天便烧结起来而有很高但低于原岩的剪切强度。烧结面与主压应力方向夹角大于55—65°时,便不再断裂而沿其它方向剪断。实验最低温压相当地壳10km深,这应是地壳大断裂的上部裂面与下部烧结层的界限深度,受力后便向下延裂,在下部形成震源。这可能是鲜水河断裂带震源在10—25km深重复发生的原因。由带内大震机制解P轴方向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趋势的关系、区域残余应力场水平主压应力分布方向与断裂带走向的关系,讨论了带内大震活动时段的原因。由带内裂面烧结条件、残余和现今应力高值区、岩体低强度区及储存弹性应变能高值区的分布,研究了带内大震空间分布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