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8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272篇
测绘学   156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179篇
地质学   677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15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31.
基于ArcGIS Server的地震应急数据与服务共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楠  姜立新 《地震》2011,31(1):135-145
ArcGIS Server是基于Web Service用来发布企业级GIS应用程序的综合平台。 本文以地震应急数据与服务共享为研究目标, 分析了ArcGIS Server的体系架构和几种常用共享模式的特点, 提出了基于Web Service和ArcGIS Server的共享模式, 详细阐述了地震应急数据与服务共享的理论方法和系统架构, 实现了基于ArcGIS Server开发地震应急信息共享的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132.
成矿系统具有时间和空间边界,确定热液成矿边界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对指明找矿方向、指导矿产勘查具有重要实用价值。但是,目前热液成矿边界如何确定尚缺乏研究。文章在地球化学勘查长期实践和理论方法探讨的基础上,在安徽马头热液成因金属矿区开展试验,提出了确定和判断热液成矿边界的地球化学标志。在勘探剖面上,斑岩型Mo、Cu矿分布在由带出作用形成的Na2O等元素负异常之内,含矿地段粉砂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Na2O带出量大于80%,稀土元素Eu表现出明显的负异常;在地表条件下,矿化带产出在Na2O含量为0.1%~0.2%的负异常之内,δ34S值小于3.2‰,显著低于矿区外围花岗岩的δ34S值。由此认为,Na2O带出量大于80%,稀土元素Eu的负异常是确定马头斑岩型钼铜矿深部成矿边界的地球化学标志;Na2O含量为0.1%~0.2%的负异常、δ34S值小于3.2‰,是确定该矿床外围成矿边界的地球化学标志。本研究不仅为马头勘查区深部、外围找矿和成矿前景评价提供了成功案例,而且对其他勘查区热液成矿边界的研究和确定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3.
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基于CASA模型及其他数理方法估算了浑善达克沙地2000-2013年生长季(4-10月)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14年间,研究区生长季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呈波动中增加趋势,多年平均NPP为239.8 gC·m-2·a-1。整个研究区表现为高NPP值(大于150 gC·m-2·a-1)的植被面积在增加,低NPP值(小于150 gC·m-2·a-1)的植被面积在减少。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的北部、中部和南部边缘区域的植被NPP增加趋势较明显,而东部和西部部分区域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总体而言,研究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关系更密切,其相关系数达到0.86,是驱动植被NPP年际波动的最直接因素。而与温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2。综合考虑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沙地NPP的影响发现,温度降低、种饲料面积、年末牲畜存栏头数和羊的数量的减少是NPP值提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34.
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淅川县为例,选取2004年TM、2014年GF1号影像等数据,解译获取了淅川县土地利用数据,对2004-2014年淅川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定量分析。通过选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模型,对研究期内淅川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评估,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导致淅川县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4-2014年,林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在林地资源演化趋势上,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苗圃地与林地资源的整体演化格局一致,而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呈减少的趋势;② 在空间分布上,林地主要分布在海拔高、坡度较陡的北部山区,耕地和建设用地密集分布于海拔低、相对平缓的东南部地区;③ 2004年和2014年2期生态环境质量均在县域内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分布趋势。研究期内淅川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5443上升至0.6039,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其中宜林地和无立木林地转化为有林地、退耕还林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贡献最大;④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负向发展,其中对森林资源采取掠夺式开采和粗放型管理、毁林开地对县域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最为深刻。⑤ 2004-2014年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主要由政策和居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所驱动。  相似文献   
135.
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8—2007年辽宁59个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平均雷暴日数为28.1 d,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东、西部山区向中部丘陵、平原及沿海地区逐渐递减的特征。1978—2007年雷暴日数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平均每10 a下降1.2 d;并且有明显的季、月变化,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几乎没有发生;3—5月迅速增多,6—8月变化趋于平稳,9—12月迅速减少。雷暴在14—20时发生频率最高,20—02时次之,02—08时最少。雷暴初终间日数平均为175.8 d,最长为295 d,最短为102 d。雷暴初日4月最多,5月次之,3月最少。雷暴终日10月最多,9月次之,12月最少。并呈开始早,结束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6.
新疆于田景观特征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4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两期土地利用图及历年实地考察资料,分析了1977—2002年间新疆于田的景观变化特征。研究发现,于田平原与荒漠区环境退化严重,荒漠增加而交错带减少,高生态级别的高覆盖度草地锐减;绿洲在稳定增长,以绿洲为中心的核心区生态环境质量却明显退化,但天然绿洲整体变化不明显,波动小且变化恢复较快;生态的主要退化期为20世纪70—80年代,此后趋于好转,1999年以后好转明显;人工绿洲的开发只是明显影响了绿洲近缘景观,对远缘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37.
上海―长沙―张家界旅游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长沙、张家界是长江经济带上三个重要的旅游城市,且旅游业发展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在分析三地旅游互动的基础、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与障碍的基础上,提出三地旅游互动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确立合理的旅游分工体系、打造旅游互动的要素基础、创新旅游互动发展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协调机制等,以期为促进以制度整合导向为主要引擎的三地旅游深度合作与联动发展,同时也为我国非相邻区域大尺度空间范围内城市型旅游目的地互动关系的构建提供一个基础性架构和可资借鉴的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138.
跨海桥梁地震反应中,作用于桥墩上的动水压力具有明显的流固耦合特征。依据张量理论,推导时变区域散度变换关系及微分形式的几何守恒律;基于任意拉格朗日一欧拉描述,从采用欧拉描述的流体运动Navier—Stokes方程出发,推导时变区域的流体运动控制方程;给出流固耦合问题中的结构计算模型、耦合面接触条件、耦合场计算方法以及流场网格运动控制方法。以某跨海大桥为例说明桥墩地震反应方法,重点突出地震动输入、流场初始条件模拟等问题。计算结果表明:流固耦合理论能够模拟桥梁墩台地震反应中的流场和结构特性;流场初始条件的正确模拟可保证计算稳定性,并减少运算量;横向地震动激励下,桥墩基底剪力较大,纵向地震动激励下,结构运动剧烈;流固耦合系统中的线弹性结构在地震反应中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9.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强烈地震前后,拉萨地磁台(以下简称“拉萨台”)地电场观测数据出现了长时间、大幅度异常变化。在对拉萨台地电场观测条件、观测系统以及观测结果进行初步讨论的基础上,利用“能量合成累加”和“MSA功率谱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从“时间域”和“频率域”两个方面,对该异常变化的主要特征和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尼泊尔8.1级地震前后,拉萨台的地电场观测数据异常变化,经历了“趋势变化-扰动变化-发震期-恢复期”等发展阶段,以及“低频变化-高频变化-平稳变化-高频变化”等演化过程。综合分析认为,拉萨台地电场观测异常变化特征和演化过程,与相关现象和机理研究结果基本吻合,能够完整反映强烈地震孕育、发生和发展全过程,是具有一定客观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0.
内蒙古中部红格尔地区白音高老组主要由流纹岩组成, 含少量英安岩和粗安岩。流纹岩具有高硅、铝和钾,低钙镁的特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和U, 高场强元素Nb、Ta、Ti和P强烈亏损, 具负异常;高w(Sr)/w(Y)和w(La)/w(Yb), 低w(Y)和w(Yb)。稀土元素总量较低, 轻重稀土元素分馏强烈, 具有中等的铕负异常。εNd(t)值为正值(+088~+266), tDM变化于5883~7164 Ma之间。主量、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Sr Nd Pb同位素组成显示红格尔地区白音高老组流纹岩为高钾钙碱性C型埃达克质岩, 其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的闭合碰撞有关, 形成于早白垩世造山后加厚岩石圈跨塌阶段的板内伸展环境, 是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源区部分熔融残留相为石榴子石, 在岩浆上升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斜长石、钛铁矿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