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02篇
  免费   1550篇
  国内免费   2690篇
测绘学   1114篇
大气科学   844篇
地球物理   1066篇
地质学   4796篇
海洋学   1171篇
天文学   80篇
综合类   545篇
自然地理   926篇
  2024年   103篇
  2023年   229篇
  2022年   453篇
  2021年   541篇
  2020年   426篇
  2019年   487篇
  2018年   398篇
  2017年   374篇
  2016年   408篇
  2015年   482篇
  2014年   449篇
  2013年   496篇
  2012年   610篇
  2011年   642篇
  2010年   554篇
  2009年   566篇
  2008年   531篇
  2007年   590篇
  2006年   522篇
  2005年   401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204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The operation and power generation of utility-scale solar energy infrastructure in desert areas are affected by changes in surface erosion processes result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solar photovoltaic(PV) power stations. However, few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olar PV arrays and aeolian erosion processes. In this study, wind flow fiel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sedime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near-surface transport layer at three different loca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solar PV arrays in a 200 WM-p PV power station in the central Hobq Desert, northwester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ediment transport varied around the panels, with the greatest transport occurring between the panels, followed by behind and in front of the panels. The sediment fluxes of all of the observation sites obey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The secondary flow field zones formed around the PV panels: the conflux accelerating zone between the panels, the resistance decelerating zone of the under panels, and the transition zone of the rapid velocity increase in front of and behind the panels. This resulted in a greater shear force in front of the panels under the downward flow diversion effect of PV panels, and the wind erosion depressions were finally formed her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planning better technical schemes for wind-sand hazards at solar PV power stations, which would ensure operational stability and safety in desert areas.  相似文献   
42.
李晋  马翻红  汤井田  李勇 《地球物理学报》2022,65(12):4944-4962

针对强电磁干扰极易掩盖微弱的大地电磁有用信号,本文结合奇异值分解在去噪方面的优越性,提出基于自适应多分辨率奇异值分解(Adaptive Multi-Resolution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AMRSVD)的大地电磁数据处理方法.首先对大地电磁数据构建Hankel矩阵,利用MRSVD得到不同分辨率的近似信号和细节信号;然后选用近似信号和细节信号的标准差差值,对大地电磁数据进行信噪辨识;接着结合MRSVD和相邻细节信号的标准差差值,提出先验信息未知情况下的AMRSVD法;最后对辨识出的强干扰运用AMRSVD去除噪声,重构有用信号.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处理效率高,能有效分离出相关性较强的噪声,时间序列和视电阻率-相位曲线均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43.

利用层状大地中偶极源响应的正演算法, 计算地中电偶极源激发的极低频地震电磁场并分析其在地球环境下的传播特征.设计了多个水平层状地球模型, 分别模拟和展示了深埋地中的电偶极源的响应和空间分布特征.重点分析了含地壳波导+LAI波导模型的高阻大地中, 倾斜电偶极源激励响应随观测点的偏移距和垂直位置、激励源深度、地壳波导结构和参数变化时各场量响应的幅频特征.研究表明, 用倾斜电偶极源模拟和分析高阻大地中孕震电磁辐射的响应及在大地电磁系统中的传播特性是可行的; 模拟的高阻大地中的电磁辐射在地壳波导和LAI波导中均表现有慢衰减或幅值增强特性, 但两个波导效应具有不同的频率选择性; 高阻大地中的电磁辐射在波导的高阻介质中具有幅值强、衰减慢的特点.建议在高阻地层出露的地表、井中或海底的高阻岩层中以及大气层中布设测站.

  相似文献   
44.
丽西洼陷的储层品质是长期以来制约勘探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分析丽西洼陷缓坡带新的勘探层系−中—下古新统的有效储层发育问题,综合利用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SEM)分析、X衍射分析、镜质体反射率测定、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研究了丽西洼陷缓坡带中—下古新统的储层成岩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丽西洼陷缓坡带中—下古新统成岩演化具有南北差异性,总体上现今南部演化程度高于北部。在斜坡的主体部位(斜坡中带),南部中—下古新统可进入中成岩B期,而北部中—下古新统总体处于中成岩A期。通过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本研究认为影响原生粒间孔隙保存的2大关键要素为刚性颗粒含量和浅埋藏时碳酸盐沉淀;影响次生溶蚀孔形成的2大关键要素为地表酸性水、幔源二氧化碳和烃源岩演化排出的酸等形成的3类酸性环境,以及岩石早—中期碳酸盐含量和长石含量。  相似文献   
45.
黄陵矿区属于煤油气共生矿区,区内多个工作面发生底板气异常涌出。为探明底板异常涌出气体的成因类型,采集煤层底板气样44个、2号煤层气样12个,进行甲烷碳同位素(δ13C1)、乙烷碳同位素(δ13C2)及甲烷氢同位素(δDCH4)等地球化学参数测试。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煤层底板异常涌出气不是来源于2号煤层,其甲烷碳同位素(δ13C1)测值为-52.20‰~-42.80‰,乙烷碳同位素(δ13C2)值为-37.20‰~-29.01‰,成因类型属油型气。通过对区域烃源岩分布及地层裂隙系统的分析,认为黄陵矿区底板异常涌出气可能来源于三叠系延长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46.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GMS?07综合电磁观测系统主机ADU?07e的主要结构特点,以及主机自检进行观测系统工作状态检查的情况,介绍该观测系统在野外观测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梳理常见故障的现象和排除方法;通过实例说明无法自检出的未接中心电极和磁道斩波器故障引起的资料异常。故障检测方法同样适用于GMS?07电磁观测系统常规大地电磁野外施工。  相似文献   
47.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是我国砂岩型铀矿的重要矿集区,区内铀矿床的含矿主岩为中侏罗统直罗组砂岩。本文以该区含铀砂岩为对象,研究了紫红色砂岩、绿色砂岩、矿化砂岩、铀矿石及灰色砂岩中常量元素含量变化特征,分析了铀成矿过程中常量元素迁移规律,并讨论了成岩成矿背景。研究表明:在铀成矿过程中,SiO2、Al2O3表现为带出组分,CaO、MgO、K2O、Na2O及TFe2O3表现为带入组分,说明水-岩作用过程中常量元素具有明显的活动性。根据元素迁入迁出强度,将常量元素划分为活动组分(SiO2、Fe2O3、FeO、CaO)、次活动组分(Al2O3、MgO、K2O、Na2O)及惰性组分(TiO2、MnO、P2O5)三类。含铀砂岩构造环境主要为活动大陆边缘和大陆岛弧,鄂尔多斯盆地北侧阴山褶皱带中的花岗闪长岩可能是其主要的物质来源。不同类型砂岩样品的Fe2+/Fe3+值与铀元素含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铀矿化严格受灰绿色-灰色砂岩控制,主要发生在氧化-还原过渡环境偏还原一侧,部分灰绿色含矿砂岩具有弱氧化环境的特征,说明该区成矿环境的特殊性,灰绿色砂岩可作为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48.
星载InSAR立体基线定标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专用的星载InSAR系统中,基线矢量精度是影响地面高程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对其进行定标能有效提高目定标位的精度。目前,基线定标方法多采用简化的二维平面模型,该模型忽略了顺轨基线分量,导致其定标精度不高。针对此模型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符合星载InSAR工作特点的立体基线模型,通过建立局部移动坐标系,简化定标参数,优化处理过程。仿真数据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完成高精度InSAR基线矢量定标,可为星载InSAR系统定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9.
利用聂拉木和定日国家气象观测站1967~2019年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开展了珠穆朗玛峰(简称珠峰)地区季、年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及变化趋势检验。结果表明:近53a珠峰地区季、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年平均气温在1997年之前为波动下降而1997年之后则是波动增加,进入21世纪后气温升高愈发明显且在冬季尤为突出;珠峰地区1967~2019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但变化趋势不显著;珠峰地区气温和降水体现出较强的局地性差异,其南、北坡气温和降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0.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陆地碳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科学家和环保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是否会引发环境和地质灾害再次引起科学家甚至政府部门的重视.本文选用甲烷通量、近地表大气甲烷浓度、土壤甲烷浓度和甲烷稳定碳同位素为监测指标,以祁连山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区为研究区,开展甲烷排放监测.结果表明:①祁连山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区甲烷排放具有季节性变化和区域分布特点,最大排放值为19.2mg/m2·h,最大吸收值为-108 mg/m2·h,表现出巨大的碳汇潜力,对青藏高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②甲烷碳同位素显示冻土区活动层大量存在微生物,10~30 cm甲烷主要微生物成因,微生物活跃期在夏季,冬季则减弱,微生物的代谢影响着甲烷的氧化和产生,嗜甲烷菌的存在对甲烷的排放起很大的控制作用;③试采前后近地表大气甲烷含量没有出现“爆炸式”增长,这与研究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状态和储量及试采方式有关;④甲烷排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应加强对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pH值等因素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