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21篇 |
免费 | 2308篇 |
国内免费 | 344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43篇 |
大气科学 | 1866篇 |
地球物理 | 2531篇 |
地质学 | 6753篇 |
海洋学 | 1601篇 |
天文学 | 399篇 |
综合类 | 1045篇 |
自然地理 | 13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5篇 |
2023年 | 281篇 |
2022年 | 654篇 |
2021年 | 701篇 |
2020年 | 577篇 |
2019年 | 740篇 |
2018年 | 752篇 |
2017年 | 692篇 |
2016年 | 767篇 |
2015年 | 702篇 |
2014年 | 745篇 |
2013年 | 826篇 |
2012年 | 862篇 |
2011年 | 861篇 |
2010年 | 813篇 |
2009年 | 764篇 |
2008年 | 804篇 |
2007年 | 703篇 |
2006年 | 634篇 |
2005年 | 498篇 |
2004年 | 390篇 |
2003年 | 367篇 |
2002年 | 452篇 |
2001年 | 451篇 |
2000年 | 315篇 |
1999年 | 300篇 |
1998年 | 193篇 |
1997年 | 155篇 |
1996年 | 140篇 |
1995年 | 128篇 |
1994年 | 90篇 |
1993年 | 109篇 |
1992年 | 89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41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3篇 |
1958年 | 6篇 |
1957年 | 3篇 |
195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61.
GPS Solutions - We evaluate the performance of Galileo broadcast NeQuick model by comparing it with GPS broadcast Klobuchar and the original NeQuick2 models. The broadcast coefficients of Galileo... 相似文献
962.
963.
应用系统以ArcInfo和ArcView为开发平台 ,以软件工程理论为指导依据 ,应用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模块设计技术为基本的技术支持 ,设计了青海旅游信息系统的结构及数据库 ,使用Avenue语言进行二次开发 ,并利用VisualBasic和Flash进行了界面开发及模块实现。该系统可实现青海旅游信息专题图浏览 ,景点查询、定位 ,多媒体方式介绍 ,以及路线选择功能 ,能为游客提供图、文、声并貌的旅游向导 ,实现了青海旅游资源的计算机化宣传 ,也可为GIS技术在青海盐湖资源、水力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64.
渤海湾西岸潮间带现代沉积速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利用渤海湾西岸潮间带柱状沉积物的210Pbex和137Cs活度测定结果,计算了潮间带现代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结果表明,渤海湾西岸潮间带砂质区(道沟子至独流减河)1955~1963年的沉积速率为3.43~4.06cm/a,1963年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65~1.59cm/a;泥质区(歧口附近)的平均沉积速率约为1.81cm/a.上述结果说明潮间带砂质区在20世纪50~60年代发生快速沉积作用,60年代之后沉积作用变缓.这可能是由于华北地区在该时段具有丰沛的降水和入海水沙,为潮间带沉积物提供了丰富的物源.60年代以后沉积作用变缓可能是自然和人类活动引起的入海水量减少和由此导致的物源减少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5.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巴塔哥尼亚南部群体是重要的经济种类。海洋环境因子在柔鱼资源分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基于环境因子的动态产量模型评估2000-2010年的滑柔鱼的资源量。假设海洋环境因子(滑柔鱼产卵场最适宜海表温度占比)影响动态产量模型的参数K,DIC值表明在正态分布和均匀分布下均是基于环境因子的评估模型优于基本的动态产量模型。阿根廷滑柔鱼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在351600吨到685 100吨之间,资源生物量在1322400吨到1 803 000吨之间,其捕捞死亡系数均小于F0.1和FMSY,资源处在良好状态,没有遭受过度捕捞。本研究为应用环境因子在柔鱼类的资源评估与管理提中供了科学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966.
西藏南木林普洛岗岩体锆石定年和Hf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冈底斯中段南木林县普洛岗乡花岗岩岩体进行了原位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2个花岗岩样品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44.3±1.1)和(44.5±1.1) Ma,代表该岩体的岩浆结晶年龄为始新世。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花岗岩SiO2质量分数为60.53%~65.28%,K2O+Na2O质量分数为6.53%~7.98%,Al2O3质量分数为15.52%~16.13%,铝饱和指数为0.86~0.91,属于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花岗岩类。花岗岩轻稀土元素相对较富集,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中亏损Nb、Ta、Ti和富集Rb、Th、U、Pb。锆石Hf同位素初始比值εHf(t)值为8.8~11.1,176Hf/177Hf 为0.282 994~0.283 060,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为422~557 Ma,反映了其岩浆来源于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普洛岗乡花岗岩的形成与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俯冲板片折返断离有关。 相似文献
967.
高煤级煤储层煤层气产能“瓶颈”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山西沁水盆地高煤级煤储层宏观裂隙、显微裂隙的连续观测,孔隙的系统测量,结合应力渗透率、气-水相对渗透率、吸附膨胀等实验成果,分析了高煤级煤储层三级渗流特征,探讨了有效应力和煤基质收缩对高煤级煤储层渗透率的耦合作用,系统揭示了在地面排水降压开发煤层气的过程中,高煤级煤储层初期产气量高,数月后急剧衰减之“瓶颈”现象,找出了造成高煤级煤储层产气缺陷的根本原因。鉴于高煤级煤储层物性的特殊性,指出了高煤级煤储层煤层气开发的技术和措施。 相似文献
96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中心区10×108 t级砾岩大油区的发现,带动了该区沉积储集层研究的不断深入。作者梳理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及玛湖凹陷的沉积储集层研究现状和进展,认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及玛湖凹陷的沉积储集层研究的进展主要表现为: (1)提出了新的砂砾岩储集层岩石相和岩石学分析方法;(2)探索形成了新的沉积储集层地球物理测井和地震描述技术;(3)针对不同层系,在沉积物源、沉积相、沉积环境、沉积体系和沉积模式等方面取得大量新认识,建立了大型退覆式浅水缓坡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指导油气勘探不断获得新突破;(4)在成岩作用理论指导下,所发现的储集层埋藏深度不断增加。研究表明,玛湖凹陷的沉积体系具有继承性: 从二叠纪到新近纪,发育了火山—碎屑岩沉积体系、细粒—蒸发盐沉积体系以及粗粒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沉积体系,气候、构造和湖平面变化控制了沉积体系的形成和演化。沉积储集层研究为玛湖砾岩大油田的发现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未来应当加强针对古老层系和深部地层的沉积储集层研究工作,重视新理论新技术在西北缘和玛湖沉积储集层研究中的应用,已经形成的理论技术需要在勘探实践中接受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相似文献
969.
Min Kyung Lee Yong Il Lee Hyoun Soo Lim Jae Il Lee Jeong Heon Choi Ho Il Yoon 《Journal of Paleolimnology》2011,45(2):127-135
Both radiocarbon 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test their suitability for establishing
a chronology of arid-zone lacustrine sediments using a 5.88-m-long core drilled from Lake Ulaan, southern Mongolia. Although
the radiocarbon and OSL ages agree in some samples, the radiocarbon ages are old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OSL ages at the
550-cm depth horizon (late Pleistocene) and in the 100–300-cm interval (early to late Holocene). In the early to late Holocene,
radiocarbon ages are consistently older than OSL ages by 4,100–5,800 years, and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by 2,700–3,000 years.
Grain-size analysis of early to late Holocene sediments and one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 sample (550-cm depth) indicates
that eolian processes were the dominant sediment-transport mechanism. Also, two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s samples (from 400-
to 500-cm depths) are interpreted to have been deposited by both eolian and glaciofluvial processes. Accordingly, the radiocarbon
ages that were old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OSL ages during the Holocene seem to have been a consequence of the influx of
14C-deficient carbon delivered from adjacent soils and Paleozoic carbonate rocks by the westerly winds, a process that is also
active today. In addition to the input of old reworked carbon by eolian processes, the late Pleistocene sediments were also
influenced by old carbon delivered by deglacial meltwater.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when eolian sediment transport
is suspected, especially in lakes of arid environments, the OSL dating method is superior to the radiocarbon dating method,
as it eliminates a common ‘old-carbon’ error problem. 相似文献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