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71篇
  免费   2334篇
  国内免费   3247篇
测绘学   1410篇
大气科学   1816篇
地球物理   2455篇
地质学   6349篇
海洋学   1455篇
天文学   385篇
综合类   1042篇
自然地理   1340篇
  2024年   68篇
  2023年   183篇
  2022年   589篇
  2021年   624篇
  2020年   522篇
  2019年   706篇
  2018年   709篇
  2017年   658篇
  2016年   697篇
  2015年   663篇
  2014年   697篇
  2013年   812篇
  2012年   831篇
  2011年   854篇
  2010年   795篇
  2009年   757篇
  2008年   798篇
  2007年   699篇
  2006年   634篇
  2005年   497篇
  2004年   387篇
  2003年   365篇
  2002年   452篇
  2001年   450篇
  2000年   315篇
  1999年   300篇
  1998年   192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125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61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3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31.
在单针进样器的基础上,增加一个三通流路同时进样,在线消解-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挥发酚及氰化物。实验结果表明,挥发酚浓度在0mg/L~0.2mg/L、氰化物浓度在0mg/L~0.5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通过在线气体扩散分离技术,提高了分析速度,每小时可完成12个~15个样品的分析。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5%,回收率在90.4%~108.5%之间。  相似文献   
932.
大型抽水试验的水文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山东省东阿县下马头水源地为实例,探讨了大型抽水试验的主要水文地质意义,包括:确定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及方向,抽水影响范围及程度,水源地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及供水保证能力,水源地附近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水源地附近主要断裂构造的水力性质,水源地抽水对下游水源地的影响以及水文地质参数与水源地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计算。  相似文献   
933.
金沙江虎跳峡成因及形成时代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庆忠  史正涛  苏怀  董铭  刘勇 《热带地理》2007,27(5):400-404
虎跳峡是金沙江峡谷的典型代表,其成因及形成时代涉及金沙江-长江水系发育及其环境效应问题。文中分析研究了虎跳峡附近发育的夷平面、剥蚀面、阶地等区域性的层状地貌,并认为虎跳峡上下游河谷发育历史具有一致性;从地质构造上的分析表明,虎跳峡两侧的玉龙雪山、哈巴雪山为一相对完整的地块,不存在虎跳峡大断裂,因而虎跳峡峡谷是在区域地壳抬升、先成河深切作用下而形成的。根据相关盆地沉积物、玉龙雪山的冰川发育状况、前人在附近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等,初步认为虎跳峡峡谷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934.
建立地震发射台的建议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前地球上有成千上万个地震台,但它们都是接收地震波的地震台。建议建立一种新型的地震台,这种地震台用人工的方法不断地向外发射地震波,照亮需要研究地区的地下结构,研究特定的科学问题。建立地震发射台的核心问题是选择合适的人工震源,近年来出现的绿色环保震源,以及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立照亮10万km2(深至Moho面)地区地下结构的地震发射台已经完全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35.
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大邑砾岩的 物源分析与水系变迁*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成都盆地晚新生代碎屑沉积物的快速堆积是青藏高原东缘强烈隆升的产物,同时为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的隆升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文章以盆地底部的大邑砾岩作为研究切入点,详细研究了它的物源区,以深化对青藏高原东缘晚新生代隆升过程的理解。通过砾石成分统计、砂岩薄片鉴定、重矿物分析以及古流向恢复等方面的研究表明,成都盆地北部和南部的大邑砾岩分别受不同的物源区和河流所控制。其中北部的大邑砾岩受控于出口在都江堰南约4km处向南流的河流所控制,其物源区为玉堂镇以西、汶川-茂汶断裂以东的流域范围内。而南部的大邑砾岩则主要受向东流的古青衣江的控制,其物源区即为现代青衣江流域。大邑砾岩的物源分析表明晚新生代期间岷江和青衣江都曾发生河流改道。  相似文献   
936.
西藏羌塘盆地东部中-上侏罗统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划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详细野外剖面测量基础上,对羌塘盆地东部中-上侏罗统剖面主要岩类的宏观特征(颜色和构造)、物质组分、结构及磁化率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区碎屑岩主要为砾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等岩类,磁化率值呈现低→高→低→高→低(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索瓦组→雪山组)的规律性变化。综合沉积特征显示雀莫错组和雪山组主要为河流相-河控三角洲相沉积,布曲组为碳酸盐缓坡相沉积为主,夏里组主要为潮坪-泻湖相沉积,索瓦组主要为混积陆棚-泻湖-潮坪相沉积,中-晚侏罗世羌塘盆地古水深在下降的总趋势中呈现浅→深→浅→深→浅的升降旋回,盆地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区域构造演化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盆地沉积面貌。  相似文献   
937.
降雨量分布的空间插值方法研究——以美国爱达荷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朝奎  陈良  王勇 《矿产与地质》2007,21(6):684-687
以美国爱达荷州为例,根据105个气象站点及其30年年平均降水量数据,采用反距离加权平均法、普通克立金法、规则样条函数法及趋势面法等方法进行插值,分析了不同插值方法中站点数量变化、像元尺度变化对降雨数据空间插值结果的影响.通过对数据和精度指标的对比分析,得出每一种插值方法在某一标度范围插值的精度及适用范围.研究表明:[1]插值精度并不与样本点数量成正比例关系;[2]像元尺度的变化对空间插值精度的影响很小;[3]不同插值方法对插值结果有很大的影响,规则样条函数具有优秀的插值精度.要得到最理想的插值结果,须对不同研究区,进行实测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反复试验比较,以选择最佳插值方法.  相似文献   
938.
西藏羌塘盆地侏罗系白云岩储层中油砂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羌塘盆地是一个烃源岩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大型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构造活动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破坏和改造强烈,为油砂富集成矿提供了条件。通过对盆地中发现的隆鄂尼和昂达尔错两个矿点进行勘察。矿点油砂主要富集于中侏罗统布曲组,分析认为其形成和分布受燕山晚期形成的大型古隆起带的控制,早期形成的古油藏带在后期构造过程中遭受破坏和抬升,使顶部布曲组含油白云岩被抬升剥蚀风化形成现今的油砂矿。采用含油率法对油砂矿带进行了资源量的计算,结果表明两个矿带的油砂地质资源总量为93 099.76×104t。通过类比认为整个盆地油砂资源潜力巨大,可以成为油砂资源主要的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939.
青藏高原北部成矿带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北部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金属矿产资源成群成带分布特征明显,研究程度相对较低。通过对1999年以来,在青藏高原北部空白区相继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一批1∶50万、1∶20万区域化探成果资料的综合研究,根据青藏高原北部金属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区域物、化探资料和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将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初步划分为3个级成矿带(域),5个级成矿带,9个级成矿带,对以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地质矿产勘查评价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40.
More than 140 middle-small sized deposits or minerals are present in the Weishan-Yongpi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a typical Lanping strike-slip and pull-apart basin. It has plenty of mineral resources derived from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Asian plates. The ore-forming fluid system in the Weishan-Yongping ore concentration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ubsystems, namely, the Zijinshan subsystem and Gonglang arc subsystem. The ore-forming fluids of Cu, Co deposits in the Gonglang arc fluid subsystem have δD values between −83.8‰ and −69‰, δ18O values between 4.17‰ and 10.45‰, and δ13C values between −13.6‰ and 3.7‰, suggesting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of Cu, Co deposits were derived mainly from magmatic water and partly from formation water. The ore-forming fluids of Au, Pb, Zn, Fe deposits in the Zijinshan subsystem have δD values between −117.4‰ and −76‰, δ18O values between 5.32‰ and 9.56‰, and Δ13C values between −10.07‰ and −1.5‰. The ore-forming fluids of Sb deposits have δD values between −95‰ and −78‰, δ18O values between 4.5‰ and 32.3‰, and Δ13C values between −26.4‰ and −1.9‰. Hence, the ore-forming fluids of the Zijinshan subsystem must have been derived mainly from formation water and partly from magmatic water. Affected by the collision between the Indian and Asian plates, ore-forming fluids in Weishan-Yongping basin migrated considerably from southwest to northeast. At first, the Gonglang arc subsystem with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salinity was form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the Zijinshan subsystem with lower temperature and lower salinity was subsequently formed. Translated from Mineral Deposits, 2006, 25(1): 60–70 [译自: 矿床地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