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09篇
  免费   2078篇
  国内免费   2819篇
测绘学   1195篇
大气科学   1600篇
地球物理   2320篇
地质学   5754篇
海洋学   1344篇
天文学   397篇
综合类   1016篇
自然地理   1180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530篇
  2021年   575篇
  2020年   472篇
  2019年   615篇
  2018年   589篇
  2017年   582篇
  2016年   602篇
  2015年   573篇
  2014年   622篇
  2013年   701篇
  2012年   738篇
  2011年   765篇
  2010年   708篇
  2009年   689篇
  2008年   709篇
  2007年   631篇
  2006年   599篇
  2005年   455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421篇
  2001年   421篇
  2000年   331篇
  1999年   273篇
  1998年   184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49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65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10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31.
根据2018?2019年春季两个航次在舟山近海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结果,对舟山近海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类群组成、优势种数量)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研究了两年春季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差异、优势种变化的原因,初步探讨了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根据表层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表层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的聚类分析,将该区域分为3个水团:杭州湾内水团(I区)、舟山本岛上升流水团II区)、舟山近海水团(III区)。不同水团对浮游动物类群组成影响显著,引起2018年和2019年春季3个水团区差异的主要贡献种(贡献率>10%)均为中华哲水蚤,同一水团两年间年际差异的贡献种如下:I区为捷氏歪水蚤(56.91%)和真刺唇角水蚤(12.34%);II区为中华哲水蚤(72.64%)、五角水母(13.35%);III区为中华哲水蚤(41.93%)、夜光虫(22.94%)。CCA分析表明,第1 CCA轴(CCA1)和第2 CCA轴(CCA2)共解释了两年春季浮游动物优势种累计方差的46.14%和物种?环境累计方差的97.82%。CCA1主要反映了空间(近海水团和湾内水团)的差异。CCA2主要反映了2018年和2019年站位的年际差异。盐度是影响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而温度、叶绿素a浓度是春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年际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32.
本文使用中国气象局、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和日本气象厅的3套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CMA资料、JTWC资料和RSMC资料)分析了1951—2016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3套资料反映的结果如下:热带气旋主要发生在10°N—25°N范围内,且1980年前其位置点在纬度上有南移的变化趋势,1980年后则相反;移速主要分布在2~6 m/s区间,在25°N左右移速明显加快,1980年前移速呈显著减小趋势;最大持续风速主要分布在10~15 m/s区间,1980年前最大持续风速有减小趋势;在风速较大的区域热带气旋最大风速半径较小,2001—2016年热带气旋和台风最大风速半径每年分别减小0.46 km和0.54 km。CMA和RSMC资料的结果高度一致,而JTWC资料结果与它们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热带气旋位置点频数和强度的变化受资料间差异的影响较大,而其位置及移速的变化则受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33.
《海洋预报》2020,37(1):50-54
基于浮标站海浪历史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浪数值模式有效波高预报产品的一元二次回归方程订正统计模型。通过2017年7月1日-2018年10月10日期间业务试运行结果发现:订正方程能有效改善有效波高数值预报产品的预报精度,且预报时效越短订正效果越显著。其中,第6~11 h预报时效内的订正前后平均绝对误差值减小0.17~0. 241 m,第6~18 h预报时效内订正前后均方根误差减小幅度为0.103~0. 28 m。这说明应用订正统计模型对海浪模式输出产品进行订正,也是改进海浪模式预报准确率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34.
无人船是海洋技术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新型技术手段目前已在海洋调测和防务领域广泛应用.本文从无人船系统的组成、应用领域和发展现状出发,归纳总结无人船的关键技术,并研究其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水面机动载体,无人船关键技术包括特型平台设计技术、运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3个方面,其核心是围绕任务内容、载荷原理、使用环境特点,以应用设计、功能开发为主体的系统集成和应用.现阶段无人船主要作为传统海上工作方法的补充,在遵守、参照现有各种法规、技术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搭载已成型的船用任务载荷,按照载人船舶的作业模式、施工惯例投入各种应用.未来随着材料技术、人工智能、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建立、健全,无人船将逐步成为一种独立的技术手段,形成一系列新的作业模式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535.
针对适合捷联式重力仪的AUV搭载平台的选型问题,基于国内AUV实际航行数据,分析了多推进器组合、推进器和浮力舱组合、推进器和鳍舵组合等3类AUV的定深航行运动特性;推导了AUV水下航行在3个坐标轴方向上对重力仪产生的运动加速度计算公式,得到运动加速度与AUV水下6个自由度运动要素的解析表达式;基于运动加速度分析,讨论了适用于水下移动重力测量的AUV平台和推进装置设计,进行了AUV搭载平台的优选,并给出了重力仪安装位置建议;选定的AUV实验平台实施移动重力测量验证试验重复线精度达到0.42mGal,验证了搭载平台优选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36.
针对第三类反应体系的反应器网络综合问题,提出将串联反应以反应物到目的产物的反应步数为依据的新分段策略。通过比较不分段目的产物、不分段目的产物和中间产品、分段副产物和分段目的产物这四种不同的瞬时选择性,提出以分段副产物瞬时选择性为参数,以其对关键组分浓度或转化率的导数为依据选择各阶段最合适的反应器,以目的产物总选择性最大为目标采用遗传算法优化反应器网络。通过三个实例验证了本文所建立方法在解决复杂反应反应器网络综合问题的有效性,且本方法同样适用于简单反应体系。  相似文献   
537.
为确定东昆仑祁漫塔格乌兰乌珠尔地区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和构造背景,对该岩石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锆石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加权平均年龄为457.5±2.3 Ma,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0.98~1.02,属准铝质岩石,Na2O/K2O比值...  相似文献   
538.
挡土墙病害和破坏形式主要有:滑移、倾覆、墙身开裂等,并且主要考虑一级或单级挡墙的破坏。本文通过对东莞南城区能源厂重叠式组合挡土墙失稳观察,提出其破坏形式除了一般挡土墙具有的常见病害倾覆之外,还伴随有该类挡土墙特有的灾害流土的发生,本文从定量、定性两方面对该失稳挡墙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该挡墙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通过对该挡土墙的分析总结,为今后该类挡土墙的设计、施工提出了极具借鉴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539.
建筑物白模多边形数据可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数据太过细致,且目前使用的建筑物白模多边形数据存在拓扑关系错误,不满足生产要求,这给地图综合中建筑物群的自动合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约束性Delaunay三角网的建筑物白模多边形自动合并方法,在保持建筑物整体结构和视觉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细...  相似文献   
540.
The uplift and associated exhum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has been widely considered a key control of Cenozoic global cooling. The south-central parts of this plateau experienced rapid exhumation during the Cretaceous–Palaeocene periods. When and how the northern part was exhumed, however,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e Hoh Xil Basin (HXB) is the largest late Cretaceous–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 in the northern part, and it preserves the archives of the exhumation history. We present detrital apatite and zircon (U-Th)/He data from late Cretaceous–Cenozoic sedimentary rocks of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XB. These data, combined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constraints and interpreted with inverse and forward model of sediment deposition and burial reheating, suggest that the occurrence of ca. 4–2.7 km and ca. 4–2.3 km of vertical exhumation initiated at ca. 30–25 Ma and 40–35 Ma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HXB respectively. The initial differential exhumation of the eastern HXB and the western HXB might be controlled by the oblique subduction of the Qaidam block beneath the HXB. The initial exhumation timing in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is younger than that in the south-central parts. This reveals an episodic exhumatio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ompared to models of synchronous Miocene exhumation of the entire plateau and the early Eocene exhumation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shortly after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One possible mechanism to account for outward growth is crustal shortening. A simple model of uplift and exhumation would predict a maximum of 0.8 km of surface uplift after upper crustal shortening during 30–27 Ma, which is in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 high elevations currently observed. One way to increase elevation without changing exhumation rates and to decouple uplift from upper crustal shortening is through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continental subduction, mantle lithosphere removal and magmatic inf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