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9篇
  免费   608篇
  国内免费   929篇
测绘学   198篇
大气科学   682篇
地球物理   886篇
地质学   1441篇
海洋学   430篇
天文学   258篇
综合类   225篇
自然地理   26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45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58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161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81篇
  2010年   160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36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36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85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n September 14–18, 2000, a medium-small solar active region was observed at Ganyu Station of 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Its spots were not large, but it had a peculiar active filament. On Sep.16, a flare of importance IIIb with rather intense geophysical effects was produced. Our computation of the magnetic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region reveals that the rope-shaped filament was concerned with a low magnetic arc close to magnetic neutral line. An intense shear of magnetic field occurred near magnetic rope. The QSL analysis shows that a 3-D magnetic reconnection might appear in the vicinity of filament, and this can be used to interpret the formation of a large flare.  相似文献   
2.
We analyse conditions of the innermost portion of an accretion disk and establish a set of equations for this region. A stable innermost region may exist, which can probably explain the observed UV and X-ray spectra, avoiding the unstable emission. We then discuss the detailed radial structure of a disk around a black hole for typical AGN parameters and obtain different kinds of- relationships for different regions of a disk. On the basis of this, we discuss the stability. A new type of cycle is present, which we call a double S shaped cycle. In this cycle, the extent of accretion rate variability is much larger than that in dwarf nova cycles. This probably solves the problem of violent variability of AGN. In the meantime, the very high accretion rate at the hottest state in limit cycles in the unstable region may provide continuous injection of matter to the jet and power the relativistic motion of the jet.  相似文献   
3.
通过浸渍法(IM)和沉积-沉淀(DP)法制备了一系列Pt/TiO2P25)催化剂,并分别用甲醛溶液和氢气还原处理催化剂.利用原位红外监测催化剂表面吸附物种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探究了催化剂制备和还原条件及Pt负载量对催化剂结构和催化氧化甲醛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用DP法制备并用甲醛还原的Pt/P25催化剂中Pt颗粒分散均匀,并具有合适的粒径和高浓度的表面活性氧,显示出良好的甲醛氧化活性.在空速30 000 ml/(g·h)、反应温度30°C和甲醛初始浓度50 mg/m的条件下,0.4%Pt/P25(DP-HCHO)上的甲醛转化率达到98%,并能稳定运行100 h以上.相比之下,Pt/P25(DP-H2)由于表面活性氧较少,不利于甲酸盐氧化,活性较低.Pt/P25(IM-H2)虽然具有高浓度的表面活性氧,却同时具有最大的Pt颗粒粒径,在甲醛转化为甲酸盐和甲酸盐氧化两步反应中的活性均较差,因而甲醛氧化活性最差.  相似文献   
4.
This paper examines historical and spatial trends in hazardous materials transportation spills from 1971 to 1991. While the number of spills Inc.reased steadily during the 1970s, peaking in 1978–1979, there has been a decline in frequency sInc.e then largely due to modifications in reporting. Monetary damages have the opposite temporal pattern, with major Inc.reases recorded from 1982 onward. Death and injury statistics are more variable. Spatially, accidents are more prevalent in the Rust Belt extending from the Northeast corridor westward to the Great Lakes states, as well as in the Southeast. The greatest potential risk to the public is found in smaller, more densely populated industrial states such as New Jersey, Delaware, and Maryl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however, has not changed. Potential risk sources (e.g., chemical industry, number of hazardous waste facilities, number of railroad miles) are the best predictors of hazmat Inc.ident frequency. Mitigation efforts (statewide regulatory and/or management policies) also help explain the variability in hazmat Inc.idents.  相似文献   
5.
对祖尔肯乌拉山地区 4个火山岩样品进行了Ar -Ar年龄测定 ,其坪年龄分别为 (40 91± 1 18)Ma、(41 0 7± 0 80 )Ma、(42 0 0± 1 31)Ma、(39 0 0± 2 0 6 )Ma。它们代表了这些火山岩的形成时代 ,表明本区在古近纪始新世中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火山活动  相似文献   
6.
季强  陈少坤  刘傲然 《地质论评》2024,70(3):2024030028-2024030028
本文简要回顾了“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和所谓“许家窑人”的研究历史及其名称的沿革过程,并对“许家窑人”名称的合法性提出质疑。从考古学角度来看,前人将考古遗址名称确定为“许家窑-侯家窑遗址”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与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相邻,相距不远;同时该名称是经国务院1976颁布确定的,是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的。但从古人类学角度来看,将侯家窑村(74093地点)发现的古人类命名为“许家窑人”是不合情理的,也是不合法的,因为传统上古人类的名称都是以化石发现地来命名的(俗名),正确的做法应该将侯家窑村发现的人类化石冠以生物学名称(学名),如直立人、智人、龙人等。实际上,山西许家窑村(73113地点)根本就没有发现过任何人类化石。根据一些学者在文中提供的化石描述、测量数据及化石图片,笔者等倾向于认为,河北侯家窑村发现的人类化石可能属于‘龙人’的一个亲缘种(Homo aff. longi),在更新世古人类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长江江豚是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长江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其种群数量恢复情况及活动规律一直备受关注。本文选择长江宜昌段江豚活动频繁的葛洲坝下游至胭脂坝江段为研究区域,于2021年6月-2022年5月采用定点目测、水上流动监测与无人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分区监测长江江豚的游泳行为,分析长江江豚的活动规律,构建了长江江豚出水头次的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识别影响长江江豚出水头次的关键因素,建立长江江豚出水头次与各因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葛洲坝至胭脂坝长江干流段监测到最大江豚出水头次为19头次,长江江豚集群规模以2~3头最为常见,占比达58.1%;长江江豚主要表现出4种行为特征,各行为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玩耍>休息>摄食>抚幼。(2)长江江豚在葛洲坝下游近坝区(A区,葛洲坝至至喜长江大桥)出水头次最多,且在秋冬季节累计出水头次多于春夏季节,冬季累计出水头次最高,达252头次。(3)长江江豚出水头次与电站下泄流量呈显著负相关;浊度增大,长江江豚出水的概率减小。本文研究结果对长江江豚生态保护策略及长江十年禁渔效果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湖泊环境演变及其成因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湖泊沉积忠实地记录了湖泊环境变化的各类信息.不同时问尺度的湖泊环境变化分别受到构造、气候与人类活动三个方面的驱动机制的影响.影响中同湖泊环境变化的最主要的构造运动是青藏高原的隆升;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是东亚季风系统带来的一系列作用;而人类活动的影响则比较复杂,不仅有流域植被、土壤性质的改变导致输入湖泊物质的变化,也有人类活动直接改造湖泊,如围垦、封堵等.准确地分析湖泊环境变化的各种过程与规律,特别是定量刻画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下的湖泊环境响应过程与驱动机理,是当今科学界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纪雪  董震  张靖宇  王明常  李莹莹 《海洋学报》2023,45(10):159-167
机载激光测深系统(Airborne Laser Bathymetry,ALB)因集成了具有独特水体穿透能力的绿波段(532 nm)而被广泛用于水深测量。除地形数据外,ALB还记录了地物目标的辐射特性(后向散射强度),可用于条带配准、海底底质分类和几何建模。然而,由于自动增益控制(Automatic Gain Control,AGC)设计局限,增益值调整存在延缓,对于裸露岩石、水域等高返回、低返回目标较多的海岛海岸带区域,强度补偿异常问题格外突出。针对该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双向移动的局部加权强度改正方法,提出索引共享机制辅以地形信息实现有效强度数据精确提取;以扫描周期为依据进行扫描线分割,通过柯尔莫可洛夫−斯米洛夫检验进行强度补偿异常区识别;通过对邻近扫描线和邻域强度联合加权进行强度改正,保证强度细节的同时较好地消除与邻域强度偏差,独特的双向移动策略能有效削弱改正不足积累造成的强度改正精度下降问题。实验证明该方法能有效解决AGC补偿异常问题,相较于改正前,改正后的强度数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降低了约0.27,均方根误差下降了约693,异常区强度与邻域强度偏差控制在26 DN(Digital Number)以内,得到高质量强度图像。  相似文献   
10.
智能化无人矿山对作业现场环境的可视化要求较高,现有的可视化方法仍存在诸多问题:数据采集方式单一,存在监控盲区;数据传输线缆布设困难且易被损坏,传输延时较高;表现形式不够全面立体,并且不能用于VR/AR、SLAM、机器人定位避障等应用场景。为了满足智能矿山建设的可视化需求,本文结合当前传感技术、矿用机器人以及5G技术的发展,探讨了从数据采集、服务器部署到接收显示的详细步骤。针对全景及深度影像这类新型三维数据,提出一种基于GPU和UNITY的嵌入式视频实时传输方法,包括实时编码、异步传输、轻量级的嵌入式流媒体系统、利用UNITY实时处理以及元数据的同步传输。借助UNITY平台,将三维可视化任务从CPU转移至GPU,仿真实验表明,最高渲染帧率为60 fps时,GPU占用率在35%以下。最后,以全景和深度传感器为例进行了测试,对数据编码、位移贴图、纹理纠正进行有效性验证,并从延迟、帧率、CPU占用率3个方面评估性能。结果表明,所提关键技术均可有效提高运行效率、减少资源占用,相比FFplay延时更低。全景影像的可视化代替了视角固定的传统监控,深度数据为智能矿山巡检机器人定位及避障提供实时数据源,传输方法整体向下兼容。不仅解决传统方法视角单一、布线困难的问题,而且考虑到了智能矿山建设过程中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