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KML是一种采用XML语法与格式的语言,被Google Earth和GoogleMap使用,用于描述和保存地理信息。GML从发展开始到现在,内容越变越多,给软件开发带来了难度。而KML强调的是显示数据,其空间数据的几何属性远没有GML那么复杂。介绍了GML和KML的语言规范,研究了实现GML向KML转换的方法,并给出了示例。  相似文献   
12.
洪潮水面线是指导水利规划和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对保障地区防洪安全至关重要。河道地形作为关键影响因子之一,其变化对洪潮水面线有着极大的影响。以西北江三角洲河网为对象,在分析其河道地形近几十年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利用一维水动力模型探讨了河道地形变化对三角洲区域整体洪潮水面线的影响。结果表明:(1)受人类活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大规模的采沙活动的影响,西北江三角洲的河道地形整体呈冲刷状态,其中90年代前后最为显著;(2)对于西北江三角洲腹部及其以上区域,基于2005年河道地形的区域整体洪潮水面线较1999年的结果显著下降,最大降幅达1.8 m(18%);对于三角洲尾部区域,基于2005年河道地形的洪潮水面线略高于1999年的结果,增高幅度小于0.1 m(2.5%);(3)潮汐及比降变化对洪潮水面线的增高作用强于河道冲刷引起的下降作用是三角洲尾部近口门河道2005年河道地形的洪潮水面线高于1999年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可为地区水利工程建设以及防洪减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唐亦汉  陈晓宏  邓攀攀 《水文》2017,37(3):42-47
气候变化环境下三角洲感潮河段洪潮耦合条件改变。除高水位量级外,其集中期特征与变化规律也是体现三角洲洪水情势变异的重要因素。采用圆形分布法计算得到珠江三角洲16站的高水位集中日、集中度、高峰期的起止时间等集中期特征,并分析其多年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是否考虑水位量级对于由圆形分布法计算得到的水位集中性没有显著影响;(2)珠三角入口与口门站点的高水位集中期比网河站长;(3)入口与网河站的集中日相近,口门站集中日最迟;珠三角大部分站点的高水位集中日有延后倾向,而发生时间趋于集中稳定;(4)入口及口门站点的集中日波动性都高于网河区站,且珠三角集中日波动性有随时间推进而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为三角洲洪水情势变异分析提供了新角度,为珠江三角洲的高水位采样、频率分析及重现期设计值计算提供数据基础,并为区域防洪减灾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Urban expansion is a hot topic in 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LUCC) researches. In this paper, maximum entropy model and cellular automata(CA) model are coupled into a new CA model(Maxent-CA) for urban expansion. This model can help to obtain transition rules from single-period dataset. Moreover, it can be constructed and calibrated easily with several steps.Firstly, Maxent-CA model was built by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of China in 2000(basic data) and spatial variables(such as population density and Euclidean distance to cities). Secondly, the proposed model was calibrated by analyzing training samples,neighborhood structure and spatial scale. Finally, this model was verified by comparing logistic regression CA model and their simulation results.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suitable sampling ratio(sampling ratio equals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land in the whole region) and von Neumann neighborhood structure will help to yield better results. Spatial structure of simulation results becomes simple as spatial resolution decreases. Besides, simulation accuracy i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spatial resolution.Compared to simulation results of logistic regression CA model, Maxent-CA model can avoid clusters phenomenon and obtain better results matching actual situ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proposed model performs well in simulating urban expansion of China. It will be helpful for simulating even larger study area i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s.  相似文献   
15.
燕山造山带燕山期构造叠加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广泛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构造变形是中国东部燕山期造山作用的两个主要特征。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别是同构造侵入杂岩体和火山岩盆地的展布与同期变形带的走向(和构造指向)具有很强相关性。本文通过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及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等的共同约束,讨论华北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叠加、构造应力场转换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认为,燕山地区发育的“花边状”的褶皱和被褶皱的逆冲推覆带等,是多幕挤压变形叠加的记录。早侏罗世晚期(J31 )、中侏罗世晚期(J32 )、晚侏罗世中期(J23 )、晚侏罗世晚期(J33 )和早白垩世早期(K11 )5期不同方向展布的火成岩对应方向不同的收缩构造,提出早白垩世早期(K11 )本区可能存在区域北西向挤压构造及该期华北地区总体仍处于收缩构造环境的认识。华北燕山造山带是在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上扬(斯克)—楚科奇(斯克) (Verkhoyano-Chukotsk)造山带,伊泽奈崎(Izanagi)洋俯冲带和特提斯洋俯冲带4个边界会聚大背景中形成和演化的。  相似文献   
16.
张亦汉  褚浣桦 《热带地理》2013,33(6):695-702
“1 h交通圈”的确定对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远景规划,甚至居民的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几乎都采用欧几里得距离(直线距离)方法定性地、粗略地表示“1 h交通圈”。为弥补这些不足,文章以广州为例,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来划分广州“1 h交通圈”,定量并精确地分析该交通圈。结果表明:1)广州“1 h交通圏”覆盖了珠三角的9个主要城市,其中佛山受益最大;2)广州“1 h交通圈”的主要贡献对象是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网;3)由于城市道路并非直线,广州“1 h交通圈”的范围集中在主城区的120 km缓冲区范围内;4)因为广州周边的交通网络发达,其“1 h交通圈”没有显现出很多的岛状区域。此外,广州“1 h交通圈”也对经济发展、政府服务、城市生活和基础设施建设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LiDAR具有探测地表垂向结构的能力,目前还无法被其他遥感源所取代。本文提出通过变换点云提取LiDAR纹理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SVM)进行训练和分类,并与基于神经网络的分类方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SVM能在训练精度和推广能力之间取得折中,可有效地避免LiDAR地物分类证据不完备引起的过拟合问题,适合于LiDAR地物分类。  相似文献   
19.
利用沉积地层被动超覆和基底重磁异常特征对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时代和洋壳性质进行了探讨.推断南海西北次海初始扩张时间为早渐新世,结束扩张时间为晚渐新世早期.地层变形、被动超覆特征、洋壳基底形态及对称性特点反映出两期洋壳扩张事件.第一期发生在早渐新世.由于洋壳扩张,上始新统被拉断,在洋壳边界处上始新统突然终止现象明显.受洋壳横向扩张推挤和纵向沉降作用影响,上始新统明显变形,并向扩张中心倾覆.第二期洋壳扩张发生在晚渐新世早期.该期洋壳扩张持续时间短,扩张幅度小,下渐新统被拉开的距离有限.由于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期间不同部位地壳伸展减薄程度不同,南海西北次海洋壳基底呈北东部较宽,向南西方向变窄,并逐渐尖灭的不规则三角形.根据盆地边缘上始新统向海盆中心方向的断点/线和重磁异常资料,推测西北次海南西侧洋壳边界位于海盆基底坡角处附近,洋壳较窄;而北东侧洋壳边界位于海底坡角处附近,洋壳相对较宽.另外,重磁异常表明,在洋壳基底中有陆壳残留块体存在.上述这些现象说明南海西北次海在洋壳萌芽阶段就先天天折,停止发育.  相似文献   
20.
高盐变质流体对我国绿岩带金矿的制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谢奕汉  范宏瑞 《岩石学报》2000,16(4):661-664
高盐变质流体为绿岩带原岩在变质 -混合岩化过程中产生的液体 ,其含盐度高达 30~ 40 wt% Na Cl,富含 K、Na、Ca、Mg碱金属离子 ,K/ Na≈ 1,呈强碱性 ,有利于绿岩中 Au的活化和迁移 ,使绿岩带起到金的矿源层作用 ,并且间接地控制了变质期后绿岩型金矿的形成和分布 ,控制了绿岩型金矿的规模大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