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3篇
  免费   1797篇
  国内免费   2810篇
测绘学   1135篇
大气科学   1527篇
地球物理   1842篇
地质学   5104篇
海洋学   1311篇
天文学   256篇
综合类   812篇
自然地理   1233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00篇
  2022年   556篇
  2021年   621篇
  2020年   504篇
  2019年   668篇
  2018年   598篇
  2017年   584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545篇
  2014年   640篇
  2013年   749篇
  2012年   677篇
  2011年   671篇
  2010年   599篇
  2009年   576篇
  2008年   536篇
  2007年   477篇
  2006年   461篇
  2005年   375篇
  2004年   285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182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90篇
  1998年   186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06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60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9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现代黄河三角洲粉土触变性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现代黄河三角洲砂质粉土和粉质粘土触变性的对比试验研究,阐述了黄河口粉土的触变性。试验结果对解释粉土的失稳机制、解决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和防止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2.
本文报道了从鲻鱼消化道分离的好气性异养细菌数量为(1.5×108±0.4×108~6.4×108±2.0×108)个/g,共分离220株细菌。其种群组成为弧菌、气单胞菌、不动细菌、假单胞菌、微球菌、黄杆菌、葡萄糖细菌、纤维单胞菌、节细菌和棒状杆菌。测定其生化特性,表明该类菌对有机质的分解能力比较强,这些特性有利于鱼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并进一步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53.
酶解鲐鱼蛋白制备低分子肽制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以鲐鱼为原料 ,采用双酶水解技术 ,制备高质量的低分子肽粉末制品的最佳工艺。对鲐鱼水解液 4种脱苦脱腥的方法进行了比较 ,认为活性碳脱除法既可脱腥 ,又可脱苦、脱色 ,是鲐鱼水解液脱苦脱腥较好的方法。经正交试验得其最佳组合 :每升水解液中活性碳的用量为 1 0 g;时间为 40 min;温度为 40℃。制品为一种淡黄色粉末 ,含有较多的二肽、三肽等低分子肽 ,氨基酸种类齐全 ,富含人体所需矿物质元素的高质量的食品原料。  相似文献   
54.
李涛  吴后波 《台湾海峡》2006,25(3):324-329
根据已发表的最小弧菌热不稳定型溶血素(heat-labile hemolysin)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和合成一对特异性引物,以最小弧菌96-6-3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热不稳定型溶血素基因片段,克隆到质粒载体pMD-18T中进行测序和分析.其结果表明扩增的热不稳定型溶血素基因片段与已发表的最小弧菌热不稳定型溶血素的同源性高达98%,扩增片段编码由44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推测分子量为50200.软件分析表明编码的氨基酸有较高的抗原性,可作为基因工程疫苗的候选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55.
首次研究了褐藻酸降解菌侵入海带的途径,通过电镜观察,跟踪研究了褐藻酸降解菌染海带过程中海带表皮细胞壁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褐藻酸降解侵染海带的过程是首先引起海带表皮细胞壁藻胶层表面的破坏,然后引起藻胶层的断裂,并使藻胶层逐渐降解变突,最后褐藻酸降解菌通过海带细胞的壁藻胶层的断裂变突处进入海带细胞内。  相似文献   
56.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s in East Asian countries have inevitably resulted in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n the surrounding seas, and concern for both the 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 from pollutants is increasing. Identification of sources of contaminants is essential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the provenance of anthropogenic lead (Pb), a major pollutant of Yellow Sea sediments, was determined for river mouth sediments, including those of the Changjiang, Huanghe, Han, and Geum Rivers, and for age-determined shelf core sediments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of Pb isotope ratios in the HCl-leached fraction using multi-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MC ICP/MS). Anthropogenic Pb has accumulated in shelf core sediments since 1910, and its isotope ratios were estimated as 0.863–0.866 and 2.119–2.125 for 207Pb/206Pb and 208Pb/206Pb, respectively, from the mixing relationships of the two endmembers. River mouth sediments exhibited enough distinction in anthropogenic Pb isotope ratios to be discriminated: 0.874 (2.144) in the Huanghe, 0.856 (2.129) in the Han, 0.857 (2.122) in the Geum, and 0.854 (2.101) in the Changjiang for 207Pb/206Pb (208Pb/206Pb), respectively. Although isotope ratios of geogenic Pb in sediments dating before 1910 showed narrow ranges (0.842–0.845 and 2.088–2.100 for 207Pb/206Pb and 208Pb/206Pb, respectively), distinct isotope ratios in each core permitted source identification of sediments in the Yellow Sea based on geographic locations and the geogenic Pb of each river. By comparing the isotope ratios of the estimated anthropogenic Pb to source-related materials, the provenances of anthropogenic Pb in Chinese river sediments were presumed to be Chinese coal or ore, which is also a major source of atmospheric particulate Pb. The anthropogenic Pb in the shelf core sediments in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originated from northern Chinese cities such as Beijing and Tianjin through atmospheric pathways. Pb isotope ratios indicated that Pb in Korean river sediments was characteristic of local Korean ores.  相似文献   
57.
介绍三种通过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对有机物污染监测和评价的方法,并分别对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Nubeena鳟鱼养殖场内由高密度网箱养鱼诱发的有机物污染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距网箱垂线0m处为严重污染区域,10m处为中度污染区域,30m为过渡类型,其有机物对该处底栖生物仍具有害影响,60m处为轻度有机物富集区,但该处有机物对底栖生物的总效应是有益的,60m以外为正常区域。本文还对三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8.
海浪的波谱特征分析对认识海浪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海浪谱反映了海浪的结构成分。这对海工建筑、海洋运输、船舶制造、海浪预报和海浪模拟等均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波群是伴随海浪经常出现的一种自然现象,且经常伴随大浪的出现而出现。实践证明,波群具有极大的破坏力,其破坏性远比单个波大得多,它是海浪破坏海工建筑物的重要因子,许多防波堤的破坏并非是由单个波的作用,而是由相继出现的几个大波(波群)作用的结果。早先,人们对波群这种习见的现象研究甚少。自1974年葡萄牙锡尼斯港深水防波堤的破坏之后,对波群的研究才日益受到重视。 对波群的研究目前多采用包络方法、马尔科夫链方法和波能过程线法。波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波群的统计特征(如波群链长统计);另外,波群的模拟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目前用包络方法研究波群比较普遍,且有不少研究成果。徐德伦等(2001)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及结果,文圣常等(1984)也进行了详尽的讨论。 以往的研究大都是研究波群的统计特征,如合田良实(1976)、 Ewing(1973)、Rye(1974)。而针对地域性的波浪,我国学者也只是以包络方法为基础讨论了不同地域海浪波群的统计特征(常德馥,1987;葛明达,1986;范顺庭,1998)。就波群本身的结构特征而言,即波群的波谱分析特征以往的研究涉及尚少。作者拟借助于谱分析方法,对带有典型波群的实测的海浪记录来分析海浪波群的波谱结构,进而借此对海浪波群的结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9.
近海海区污损生物调查有浮标挂板法和海上设施(浮标及其锚碇系统,Marex水文浮标,移动式钻井平台和固定式生产平台)采样法。由于近海海区污损生物调查工作的特殊性和艰难性,笔者提出了利用已有的海上设施,尤其是固定式平台来积累近海污损生物资料,以便进行生态学研究。  相似文献   
60.
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β-1,4-GalT)抑制剂的研究是当今糖化学和糖生物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本文就β-1,4-GalT抑制剂(包括供体类似物、受体类似物、过渡态类似物)的设计、合成及活性评价诸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