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03篇 |
免费 | 734篇 |
国内免费 | 12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36篇 |
大气科学 | 948篇 |
地球物理 | 876篇 |
地质学 | 2411篇 |
海洋学 | 528篇 |
天文学 | 173篇 |
综合类 | 283篇 |
自然地理 | 4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99篇 |
2022年 | 237篇 |
2021年 | 250篇 |
2020年 | 216篇 |
2019年 | 287篇 |
2018年 | 238篇 |
2017年 | 221篇 |
2016年 | 220篇 |
2015年 | 228篇 |
2014年 | 240篇 |
2013年 | 309篇 |
2012年 | 267篇 |
2011年 | 237篇 |
2010年 | 224篇 |
2009年 | 250篇 |
2008年 | 185篇 |
2007年 | 205篇 |
2006年 | 178篇 |
2005年 | 124篇 |
2004年 | 125篇 |
2003年 | 132篇 |
2002年 | 131篇 |
2001年 | 129篇 |
2000年 | 136篇 |
1999年 | 152篇 |
1998年 | 144篇 |
1997年 | 118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96篇 |
1994年 | 78篇 |
1993年 | 80篇 |
1992年 | 72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41篇 |
1989年 | 35篇 |
1988年 | 22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2篇 |
1969年 | 1篇 |
196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钱家店凹陷中的含矿层位主要为上白垩统姚家组,前人认为其中的红色砂岩为原生成因,但大量的证据证实砂岩原生应以灰色为主,红色砂岩为后生氧化蚀变造成,并控制着钱家店铀矿床铀矿化的产出.在此基础上建立该矿床的后生蚀变分带,依次为红色蚀变带、黄色蚀变带、灰白色蚀变带、过渡带、原生带,红色蚀变带为主要的氧化带,铀矿化主要集中在过渡带.平面上铀矿化主要分布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附近的位置,并在氧化舌状体的前端和两个氧化舌状体之间存在铀的富集.文章最后还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式,并对区域上层间氧化带的展布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2.
豆芽棚滑坡体长500m,宽150m,平均厚10─15m,体积100万m ̄3.主滑方向30°。滑坡前缘海拔150m,后缘海拔200m,本滑坡是在斜坡遭人为破坏(加载)后由降雨诱发的。滑坡防治措施主要拟采取减载和布设抗滑桩。 相似文献
53.
54.
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与流场特征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通过2000年人口普查省际迁移数据的分析,揭示了当代中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分异性,以及不同原因的流场新模式。研究发现,中国人口迁移进入高活性、高能力的新阶段;东中西部人口迁移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中部塌陷”不仅是经济意义上的,而且也是社会意义上的;人口省际迁移的辐合流场与辐散流场在进一步发展,珠江三角洲是最大的迁移辐合中心;东北与山东的对流渐趋消失,西北取代东北成为非沿海区域新的人口引力中心;以秦岭-淮河线东段和黑河-腾冲线南段为界,人口迁移分裂为东南和西北两大“流域”。就业迁移的优势程度在进一步加大,市场取代计划成为人口和人才流动的第一动力;婚姻迁移的主流方向是西南贫困山区指向华东农村,形成了西南“喀斯特新娘输出区”。 相似文献
55.
56.
On the basis of about 300 earthquake wave forms observed in the Shidian M
S=5.9 sequences on April 12, 2001 recorded in Kunming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the spectra of shear wave have been used to
estimate the focal parameters of these earthquake sequen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in the magnitude range of 1.5–5.3,
the seismic moments are 1010–1016 N·m, the corner frequencies are 0.2–0.8 Hz, radii of the focal rupture are 200–2 500 m and the stress drops are 0.1×105–20×105Pa. Through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of variation of corner frequency f
c and stress drop Δσ with time, it is discovered that the average corner frequency of the foreshock sequences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s. Contrarily, the average stress drops Δσ of the foreshock sequences are clear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aftershock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s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verage corner frequency and
stress drops before and after the main shock have index significance to the precursory information before a strong earthquake.
The higher stress drops for the foreshock sequences show that the higher shear stresses have been stored in the area of main
shock. After the main shock, most of the stresses have been released, so the aftershock sequences show a rupture process of
lower stresses.
Foundation ite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ey Project of Yunnan Province (2001NG46) 相似文献
57.
鄱阳盆地是发育在江南—九岭和怀玉—官帽基底拆离造山带上的白垩-古近纪张扭性断陷盆地,明显受近南北走向的赣江走滑断裂系和前白垩系逆冲断裂系晚期反转的双重因素控制,呈“两坳夹一隆”的区域构造格局。受赣江、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夹持的南昌凹陷,呈近南北向凹凸相间展布格局。进贤—石门街走滑断裂以东地区,“南断北超”型断陷自南而北由北东走向渐转为北北东向展布,其源于晚印支-燕山期北东向逆冲断裂在晚期的反转作用,西缘和北部受赣江断裂系东枝走滑断裂影响明显而发生转向。鄱阳盆地经历了早白垩世晚期(冷水坞组沉积期)拉分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期(周家店组—南雄组沉积早期)走滑张扭断(坳)陷盆地、晚白垩世晚期(南雄组沉积中-晚期)走滑伸展盆地和古近纪坳陷盆地等演化阶段,东南部断陷区(江埠—二甲村凹陷)由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剥蚀而只残存周家店组早期坳陷和周家店组中期—南雄组中期断陷两个发育阶段的沉积。 相似文献
58.
59.
利用1983年7月~2001年9月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 D2的月平均资料,对西北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云的云量和云水路径的时空分布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原气候区是各种云出现最多的地区,特别是积状云的云量明显高于其他两区,但这些云的云水路径值低;西北地区大多数云云量的高值区出现在天山山区、北疆地区、陕西东南部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高云和部分中云云量空间分布特征与降水有着较好的一致性:沿着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以及陕南和/或陇南地区是高值区,低值区在塔里木盆地—内蒙古西部戈壁沙漠—黄土高原西北部一带;绝大多数云类春夏季节云量维持较高,秋冬季节云量较少。云水路径值较大的层状云类的云量多寡与降水多寡相一致;积状云类和层积云类云量多少与降水没有一定的关系,在降水偏少时,这类云的云量大多与降水正常时相近,有些云的云量甚至比降水偏多时还要多。 相似文献
60.
青藏高原具有复杂的构造演化特征,该地区自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隆升和构造演化机制一直是地质研究的热点。为精细刻画青藏高原板块、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之间的拼合关系及差异性隆升特征,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端的碧口地块进行了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测试,以及热史模拟和岩石冷却速率计算。结果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别在(118±5~265±29)Ma和(29.0±2.7~54.0±7.0)Ma之间;碧口地块东北缘及北缘冷却速率接近,在3.125~3.448 ℃/Ma之间,东缘冷却速率相对较低,为2.041~2.273 ℃/Ma。结果表明,中、新生代以来,碧口地块及其周缘总体上经历了持续隆升过程,但不同地区隆升特征具有差异性:碧口地块北侧在早、中侏罗世(151±7)Ma经历了构造挤压和隆升过程;东部相对较晚,在晚侏罗世(143±11)Ma经历了构造隆升阶段;东北端在早白垩世才与华北板块拼接并进入持续构造隆升阶段。进入古近纪(54.0±7.0)Ma隆升阶段,即始新世早期后,碧口地块东缘在始新世中后期(44 Ma)开始发生构造隆升,北缘自渐新世中晚期(29~32 Ma)开始发生显著的构造隆升。上述区域在10 Ma(中新世晚期)共同进入快速隆升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