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86篇 |
免费 | 3515篇 |
国内免费 | 216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88篇 |
大气科学 | 2228篇 |
地球物理 | 2262篇 |
地质学 | 5504篇 |
海洋学 | 1695篇 |
天文学 | 384篇 |
综合类 | 948篇 |
自然地理 | 135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68篇 |
2023年 | 307篇 |
2022年 | 579篇 |
2021年 | 678篇 |
2020年 | 617篇 |
2019年 | 605篇 |
2018年 | 589篇 |
2017年 | 569篇 |
2016年 | 642篇 |
2015年 | 590篇 |
2014年 | 718篇 |
2013年 | 767篇 |
2012年 | 774篇 |
2011年 | 784篇 |
2010年 | 761篇 |
2009年 | 687篇 |
2008年 | 702篇 |
2007年 | 642篇 |
2006年 | 547篇 |
2005年 | 461篇 |
2004年 | 358篇 |
2003年 | 324篇 |
2002年 | 343篇 |
2001年 | 326篇 |
2000年 | 246篇 |
1999年 | 281篇 |
1998年 | 204篇 |
1997年 | 187篇 |
1996年 | 170篇 |
1995年 | 153篇 |
1994年 | 113篇 |
1993年 | 107篇 |
1992年 | 80篇 |
1991年 | 52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49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5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8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8篇 |
1978年 | 5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For the study on the ice-induced vibration of a compliant mono-cone structure,a series of model tests were performed from 2004 to 2006.In these tests,the ice sheet before the compliant conical structure was found to be failed in two-time breaking.Based on this important finding,model tests study of the ice force on a compliant multi-cone structure were performed from 2006 to 2007.in these tests,the ice sheet broke before each single cone non-simultaneously.The exciting energy of the total ice force was found to be in a wide range of frequencies,and the structure can be easily excited with nonlinear resonance. 相似文献
103.
筒型基础沉贯阻力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总结国外有代表性工程实践对筒型基础沉贯阻力的研究 ,并将各种方法综合起来 ,提出了加权综合估算法 ,供今后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4.
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展东海海洋地质调査以来,在海底经常能发现河流、河口沉积物以及与水道相似的负地形、称为古河道、古三角洲或古河口等(李全兴,1990;金翔龙,1992;石斯器等,1989;秦蕴珊等、1987)第四纪气候频繁波动,造成陆架上尤其是外陆架上陆相地层与海相地层频繁交替,因此有不同时期的古三角洲和古河道保留,沉溺的古河道在我国陆架海底的不少地区均有发现。由于海底沉积作用的不均衡性,埋藏较浅的沉溺河谷从地形特征上依稀可辨,埋藏较深的在海底表面则渺无踪迹,只有借助于高分辦率的地球物理测量,才能发现其踪迹。
晚更新世末期,长江、黄河是否流经东海陆架区进入冲绳海槽,虽有不少作者论述,但终因缺少系统的实测资料而未取得共识。长江、黄河在历史上每年向大海输入巨量泥沙,加快了海淤积和推进速度,但古长江三角洲也应该是体积大、构造特征明显的大型堆积体,然而至今尚未有这方面的报道。
作者对冲绳海槽北部进行大面积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分析中,发现在陆架外缘坡折线附近,近海底表面处存在大面积斜层理三角洲沉积结构,这为晚更新世末期以来自我国的大河(黄河/长江)从冲绳海槽入海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5.
从管道尾流区泥沙颗粒的受力平衡着手,探讨了管道冲刷的临界压力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防止或减少管道冲刷的新方法,即在管道下方安装柔性阻流器。通过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单向恒定流及规则波作用下,柔性阻流器对管道两侧床面压力、冲刷深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柔性阻流器的安装能明显减小管道两侧床面的压力差。在单向恒定流作用下,管道的冲刷深度随阻流器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当阻流器达到临界长度时,冲刷消失。规则波时,因阻流器的扰动作用,冲刷深度有所增加;但随阻流器长度的增加,其扰动作用减小,对床面的防护作用增加,因而冲刷深度减小。 相似文献
106.
Shiyong Yan Yi Li Zhiguo Li Guang Liu Zhixing Ruan Zian Li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2018,77(23):773
Mountain glacier is one of the extremely sensitive indicators for climate change, and its surface motion distribution and corresponding variation are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understanding ice mass exchange and glacier dynamic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long-term ice velocity distributions of Inylchek Glacier in the Tianshan region by pixel-tracking algorithm with time-series Landsat imagery acquired during 2006–2016. Then the monitored ice motion fields of Inylchek Glacier were carefully analyzed and revealed a generally similar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Most of the ice of the North Inylchek Glacier remains in a stagnant state except for the upstream part, but a relatively high velocity of 20–40 cm/day with an RMSE of 3 cm/day was observed on most part of the South Inylchek Glacier, except for the slow-moving glacier terminus. We also state the glacier dynamics around Lake Merzbacher and their possible effect on its glacier lake outburst flood (GLOF) risk. Besides, the surface velocity distribution on South Inylchek Glacier surface during the ablation period from 2014 to 2016 was also established and also compared with annual velocity. The corresponding difference yields 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ice motion and temperature variation. Therefore, the time-series ice surface motion yielded by the Landsat imagery thus could provide us an efficient and low-cost way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tate and changes in glaciers, thanks to the continuous and regular spaceborne observations provided by the Landsat satellites. 相似文献
107.
南海全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文献资料和作者的工作成果,简略回顾了近年来南海海域全球变化研究的若干重要进展,其中包括:南海深海区已经初步建立了约33Ma以来的年代地层学框架,查明了一系列长时间尺度的环境变化阶段、轨道演化周期及其转型(如中更新世革命)、突发环境事件(如大火、火山、玻璃陨石事件)和短时间尺度的非轨道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H事件和D/O事件)以及高分辨率环境演化记录。文中还指出需要加大南海的研究力度,以利于查明全球变化中的海-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08.
九顶山复式岩体沿北西向金沙江–红河断裂与南北向程海断裂交汇处发育,处于南北地洼区与滇西地洼区接触带,是滇西地洼期斑岩成矿带中段的代表性富碱斑岩体之一。该岩体由呈岩株、岩脉、岩墙或岩床等产出的斑状花岗岩、正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碱长花岗斑岩和煌斑岩等组成。本文着重对正长斑岩的形成年代、岩石地球化学和成因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正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4.6±0.7 Ma,即岩浆侵位于始新世(E2),属滇西地洼激烈期及新生代富碱岩浆活动高峰期(45~30 Ma)的产物;岩石具高硅(Si O256%)、高钾(K2O=3.38%~8.92%,K2O/Na2O1)、富碱(ALK=8.15%~11.15%)和低Mg O(3%)的特征,属钾玄岩系列–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A/CNK=0.71~1.22)花岗岩;在微量元素组成上,岩石高Sr(400×10-6)、低Y(18×10-6)和Yb(1.9×10-6),与陆内造山环境形成的"C型"钾质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类似;全岩的Sr-Nd-Hf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岩浆源区是壳幔物质混合的"EMII型"富集地幔源。正长斑岩的形成应与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俯冲背景下,金沙江–红河断裂大规模左行走滑引起的热扰动和局部引张作用有关,在这种区域热–动力学条件下,地幔部分熔融与地壳物质发生混合作用,形成活化型壳幔混合源高钾富碱岩浆。 相似文献
109.
穗港澳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把珠江三角洲与香港和澳门作为一个地域整体,从都市区的界定入手,分析了港澳珠地区都市区的特征,探讨了都市区和都市连绵区的形成机制。有利的国际环境、良好的地区条件、资金的集聚、技术和人才的集中、弱化的行政联系、城市地域的扩展、快速非农化以及城乡一体化成为穗港澳都市连绵区形成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