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9篇
  免费   2023篇
  国内免费   2901篇
测绘学   1002篇
大气科学   2145篇
地球物理   2152篇
地质学   5009篇
海洋学   1582篇
天文学   356篇
综合类   913篇
自然地理   1394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171篇
  2022年   488篇
  2021年   582篇
  2020年   478篇
  2019年   564篇
  2018年   547篇
  2017年   526篇
  2016年   606篇
  2015年   569篇
  2014年   663篇
  2013年   751篇
  2012年   761篇
  2011年   774篇
  2010年   748篇
  2009年   688篇
  2008年   711篇
  2007年   652篇
  2006年   554篇
  2005年   469篇
  2004年   359篇
  2003年   320篇
  2002年   345篇
  2001年   335篇
  2000年   252篇
  1999年   288篇
  1998年   206篇
  1997年   186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54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108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2 毫秒
961.
A complete spectrum of Lyapunov exponents (LEs) is obtained from 1970— 1985 daily mean pressuremeasurements at Shanghai by means of a correlation matrix analysis technique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re exist LEs≥0,and <0. with their sum 0λ_i=K=0.110405 whereuponT=1 /K =9 is obtained as the predictable time scale, a result close to that acquired by the dynamic-statistical approachin early days and also in agreement with that present by the authors themselves(1991).  相似文献   
962.
在山西断陷带西侧吕梁隆起的西坡上,有人认为有一条纵贯全区的离石断裂带,并把其作为鄂尔多斯断块和太行山断块的分界断裂,本文通过近期的工作结果及对深部构造、岩浆活动和钻孔资料的分析,认为把离石断裂带作为构造单元的分界断裂的依据不足。  相似文献   
963.
1990年10月20景泰地震的活动图象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甘肃景泰6.2级地震的活动图象及其特征。该次地震的类型属主震余震型。其地震活动的特征表现为: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图象发生变化,临震前出现中小地震活动条带;震前中小地震活动时间分维值下降并出现最低值;该次地震发生于6级地震等间距分布的格局中,并呈现明显的补位特征。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利用震级测定值最大的台站的方位,确定地震破裂面的方向和节面展布的方向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4.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y of practical use of seismic regime windows and seismic regime belts, the problem of establishing a “seismic regime network” consisting of “windows” and “belts” is further posed and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observed fact that many “windows” and “belts” make responses to one earthquake. For the convenience of usage, the “seismic regime network” is divided into two classes, the first class and the second one. The former can be used in tendency prediction for long-term seismic activity in a large area, the latter used in short-term prediction in a small area. In this paper, after briefly discussing the physical significance of “seismic regime network”,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is simple and easily used method can be used to observe and extract seismic precursory information from a large area before a great earthquake, thus it can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the analysis and judgement of seismic regime tendency in time and space. No doult, this method is of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paper appeared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Acta Seismologica Sinica,13, 161–169, 1991.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is paper is improved by Prof. Shaoxie Xu.  相似文献   
965.
计算伸展断层底界面深度的作图法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介了计算正断层底界滑脱面深度的3种几何作图法。其中,M.W.Kilsdonk(1989)在Davison(1985)方法基础上作出的修正方法,简便且较准确。运用这种方法计算的鲁西地区深层次滑脱面深度与壳内低速层深度吻合。  相似文献   
966.
太平洋中部微生物与多金属结核的生成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阎葆瑞  张胜 《地质学报》1992,66(2):122-134
作者采用洋底水-岩-微生物相互作用系统的观点首次对太平洋中部洋底多金属结核开展了微生物成矿作用的研究。通过洋底各介质中微生物活动与多金属结核生成机制、成矿物质转化的微生物作用及化学作用对比模拟实验研究、观察和测定系统中成矿物质浓度及环境参数的变化,揭示了成矿组分由微生物活动引起的反应速度和演变方向;从微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的观点,论证了多金属结核微生物成矿机制和成矿模式;提出了多金属结核微生物成矿阶段和成矿理论。  相似文献   
967.
968.
玲南金矿的成矿特征及断裂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曹新志 《地球科学》1992,17(6):657-667
在对玲南金矿床的成矿特征、控矿构造、矿化及蚀变产物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论述和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破头青断裂带特征及其对成矿的主导控制作用。认为矿化和蚀变产物的形成在时间上相近、空间上叠加;它们是同一成矿作用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矿床成矿演化历史的实物记载;成矿期断裂的多次活动及第Ⅱ、Ⅲ阶段矿化的叠加发育,分别为玲南特大型蚀变岩型金矿成矿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969.
970.
论华南栖霞组中的菊花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中的菊花石指华南栖霞组中由柱状晶体放射状排列而成的菊花状晶簇。它最早发现于湖南浏阳永和镇栖霞组上部(方邺森等人,1988),之后又见于广西来宾县城郊栖霞组上部(沙庆安等人,1990),它们被认为是天青石或天青石假象。笔者(1991)在湖北省黄石地区栖霞组上部发现该类假象,并认为其原生矿物是六水碳钙石。虽然它们分别被解释成不同矿物,但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部成分、结构构造均具极大的相似性。对该矿物集合体的不同解释将对栖霞组沉积环境的认识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与六水碳钙石假象的对比,讨论该矿物集合体的成因及其环境意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