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86篇
  免费   2226篇
  国内免费   3064篇
测绘学   867篇
大气科学   2369篇
地球物理   2738篇
地质学   6230篇
海洋学   1535篇
天文学   743篇
综合类   1222篇
自然地理   1472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207篇
  2022年   557篇
  2021年   645篇
  2020年   542篇
  2019年   608篇
  2018年   769篇
  2017年   642篇
  2016年   737篇
  2015年   645篇
  2014年   748篇
  2013年   733篇
  2012年   679篇
  2011年   728篇
  2010年   793篇
  2009年   765篇
  2008年   683篇
  2007年   660篇
  2006年   513篇
  2005年   446篇
  2004年   369篇
  2003年   356篇
  2002年   361篇
  2001年   375篇
  2000年   380篇
  1999年   447篇
  1998年   387篇
  1997年   361篇
  1996年   311篇
  1995年   255篇
  1994年   222篇
  1993年   224篇
  1992年   173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87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57篇
  1985年   33篇
  1984年   34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18篇
  1975年   10篇
  1970年   10篇
  1969年   8篇
  1958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881.
In the Zhongtiao Mountains, all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opper deposits occur in the early Proterozoic mobile belt. They are the meta-sedimentary copper deposit in meta-pelite semi-pelite formation and the meta-volcanic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n meta-potassic volcano-sedimentary formation, belonging respectively to the lower and middle-upper Jiang-xian Group(2, 500--2, 300 Ma); and the meta-sedimentary-remoulded copper deposit in metacarbonate-black shale formation of the Zhongtiao Group(2, 300--1, 830 Ma). The Zhongtiao Movement(about 1, 800 Ma B. P.) had caused regional metamorphism and hydrothermal action added to the early Proterozoic mobile belt, thus reformedthe original ore deposits of different genetic types to give similar hydrotherm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s. However, primary features of the ore deposits as controlled by the original sedimentary or volcano-sedimentary formation are basically unaltered.  相似文献   
882.
对北京房山花岗闪长岩体中长石斑晶进行了系统测量,测点密度平均4.37个/km~2,测量标志为长石斑晶长轴长度和长石斑晶线含量等。对测得数据进行了分布统计、有序样品最优分割、和趋势变化分析等处理。揭示了长石斑晶在岩体中的分布规律和数学特征,划分了趋势岩相带,从而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岩相带划分原则。  相似文献   
883.
辽宁鞍山、冀东、密云和内蒙古地区镁铁云母的寄主岩石类型有变沉积岩和变火山岩。其镁铁云母的Al_2O_3含量和Mg/(Mg+Fe~(2+))比值随寄主岩石类型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而在同类寄主岩石中,镁铁云母的成分,特别是Mg/(Mg+Fe~(2+))比值,则随变质作用强度而出现规律性的变化。 研究表明,从鞍山-冀东-密云、内蒙古、变质作用强度(主要是温度)升高;在翼东水厂矿区,从南至北,变质作用强度也有增加的趋势。镁铁云母成分可为变质岩区的地层对比、确定构造形迹和找矿提供有益的信息。  相似文献   
884.
本文根据截止到1978年底的地震资料,分析了唐山地震序列的基本特征。认为唐山地震序列具有强震多、能量衰减慢,起伏大,空间展布规模大等总体特征及各区地震活动差异明显的分区特征。由此出发,对唐山地震序列的类型作了一些讨论。作者强调唐山地震序列中三次最强地震(唐山7.8级、滦县7.1级、宁河6.9级)震级相近似而发震构造各异,以及以它们为首的三个次级地震序列的存在,认为把唐山地震序列称为多主震型地震序列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885.
本文根据我国M≥8级地震的记录资料,研究了它们发生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主震前明显地存在有地震活动空白区、前兆性震中迁移和前震(包括广义前震)呈条带密集分布的异常图象,并提出了“地震活动空白带”的概念。根据b值和能量释放曲线外推,可以认为8级大地震的发生,是所在活动断裂带(或块体)长期活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86.
本文计算分析了七十年代全球地面气温变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发现全球有三个最大的变率中心:欧亚大陆中部、南极洲和赤道中东太平洋。它们的位置和强度有一定的季节变化。这些区域的温度变化与全球温度的异常有密切的联系,除了直接向周围一定区域扩展外,它们可能以三种主要方式向其它地区传播:(1)纬向温度距平波;(2)经向温度距平波;(3)“经向温度通道”。 因此可以认为,这些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灵敏点,并可能成为异常气候的源地。我国特别是东北地区的温度异常与最大变率中心的温度变化有相当密切的联系。 有意思的是,这三个最大变率中心都位于地球大气的主要热汇区,下垫面热力状况可能是它们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87.
为了提高差分模式的分辨率,以改进台风路径预报。本文提出了原始方程模式的两种嵌套网格方案。试验表明,所提异模式嵌套网格交界域变量的衔接、协调处理是有效的;以轴对称正态分布模拟台风环流对于合风路径数值预报是适宜的。个例计算及1980年试用结果表明,套网格方案对路径预报有不同程度改进。  相似文献   
888.
The kinetics of metamorphism of the Staroe Boriskino C2 chondrite heated at 450°C in an inert atmosphere of helium flow was investigated. After being heated at 450°C during 160 minutes one specimen was moreover heated for 10 minutes at 500°C. The phase distribution wa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Mössbauer spectroscopy,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and 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sis.The material changes rapidly (1–2 minutes). As a result of dehydration, the iron of the phyllosilicate is oxidized, the charge compensation being realized through the removal of iron and magnesium cations with the formation of magnetite and forsterite. Upon 10 minutes additional heating at 500°C iron appears in the olivine structure, the degree of iron oxidation declines, and magnetite disappears. Possible trends of change of C2 chondrite material are:
  相似文献   
889.
层状暖云降雨及其催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提出层状暖云降水的一维时变模式,用数值试验方法探讨了层状暖云降水的临界条件,各种物理参量对降水过程的作用以及播撒盐粉的增雨效果和最佳催化技术。  相似文献   
8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