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62篇
  免费   1657篇
  国内免费   2557篇
测绘学   1077篇
大气科学   840篇
地球物理   1468篇
地质学   4367篇
海洋学   1239篇
天文学   114篇
综合类   516篇
自然地理   855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194篇
  2022年   432篇
  2021年   511篇
  2020年   416篇
  2019年   498篇
  2018年   499篇
  2017年   419篇
  2016年   420篇
  2015年   472篇
  2014年   487篇
  2013年   532篇
  2012年   617篇
  2011年   598篇
  2010年   568篇
  2009年   475篇
  2008年   491篇
  2007年   452篇
  2006年   417篇
  2005年   379篇
  2004年   271篇
  2003年   199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229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19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7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4篇
  1934年   2篇
  1928年   3篇
  192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李雨  王雪  周波  袁德忠  陈金凤 《水文》2015,35(5):82-90
为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前,汉江中下游的水量和水质本底特性及变化趋势,选择汉江中下游6个水文站及4个水质观测断面,采用数理统计、Mann-Kendall检验和Spearman秩次检验法,分别从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对比分析历史长序列流量资料,1999~2013年间汉江中下游地区处于偏枯期;(2)汉江中下游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极值比介于2.7~3.3之间。水量年内各月分配变化也较大,汛期径流量占全年的63%~66%,非汛期仅占全年的34%~37%;(3)汉江中下游地区各水文测站的年均流量序列,总体上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均不显著,但经历了1980~1990的偏丰期及1990~2013的偏枯期;(4)汉江中下游地区的水质达标情况较好,大部分年份的水质均优于III类水质标准,且水质无显著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02.
袁宏 《贵州地质》2015,32(2):114-118
通过面上地质调查,在黔东南雷山—锦屏一带的新元古代清水江组含火山碎屑之砂泥质岩层中,发现了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主要有滑塌、滑移及阶梯状微断层。根据前人对形成该软沉积物变形的模拟试验成果,推断该类软沉积变形的机制与震动液化有关,其动力来源于古地震。在清水江组地层分布区,沉积物中含大量凝灰质,显示出古地震与古火山作用相伴频发之特点,这是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在此阶段构造演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803.
夏鹏  孟宪伟  丰爱平  李珍  杨刚 《沉积学报》2015,33(3):551-560
气候变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是迫使红树林向陆迁移的主要驱动力, 而其自身通过捕沙促淤不同程度的减缓了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影响。基于广西典型红树林区8根短柱的210Pb测年和含水率分析, 以考虑/未考虑沉积物压实作用为研究情景, 通过对比研究红树林区潮滩地表高程抬升速率和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的大小关系, 揭示当前海平面上升对广西红树林向陆/向海迁移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未考虑压实作用下的沉积速率约是考虑压实作用下沉积速率的1.00~1.34倍(平均1.12倍), 压实作用明显;压实沉积速率介于0.16~0.78 cm/a, 其底层压实沉积速率与潮滩地表高程抬升速率相等。压实作用下, 英罗湾和丹兜海红树林区的地表高程抬升速率小于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与未考虑压实作用得到的结论相悖。由于广西红树林海岸大都建有防波堤, 限制了红树林向陆的迁移;表明英罗湾和丹兜海的红树林正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压实作用校正与否对地表高程抬升速率与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相当的区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04.
西准噶尔萨吾尔地区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基于萨吾尔地区目前发育的主要矿床(点)吐尔库班套铜镍矿点、阔尔真阔腊金铜矿床、布尔克斯岱金矿床、罕哲尕能铜矿床、塔斯特金矿床、黑山头金矿点、那林卡拉铜钼矿点等的研究,分析了区域矿化类型及成矿规律。认为萨吾尔地区矿床成因类型可分为三类,岩浆Cu-Ni硫化物矿床、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Au-Cu-Mo矿床、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Au矿床。矿化以Au、Cu矿化为主,Cu-Ni、Mo矿化次之。成矿时代分布在中泥盆世、早石炭世、晚石炭世,集中于早石炭世(354~336Ma)。空间上,岩浆Cu-Ni硫化物矿床分布于萨吾尔北部科克森套地区,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Au-Cu-Mo矿床、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构造蚀变岩型Au矿床主要分布于萨吾尔山南部。成矿构造背景分别对应于区域中泥盆世岛弧环境、早石炭世岛弧环境、晚石炭世碰撞造山后环境。区域成矿规律显示了进一步的找矿潜力:萨吾尔北部科克森套地区发育的镁铁-超镁铁岩体的岩浆Cu-Ni硫化物矿床的找矿潜力;阔尔真阔腊-布尔克斯岱地区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铜矿床的找矿潜力;区域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斑岩型Cu-Mo矿床的找矿潜力;萨吾尔断裂及其次级断裂控制范围内的Au-Cu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805.
中国地下水水源饮水健康基准值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地下水中污染物检出的增多,进行水质评估时大量指标没有参考依据,导致很多监测数据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严重浪费。旨在综合国外基于健康评价基准值(HBSL,Health-Based Screening Levels)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构建适用于我国的地下水水源饮水健康基准值体系。HBSLs的建立分为汇总指标清单、建立参数数据库、计算基准值三个步骤。参考美国环保局及国际癌症中心制定的指标致癌分级,将污染物分为致癌物质、潜在致癌物质和非致癌物质三类;调研各数据库,获取参考剂量、致癌斜率因子和终身健康咨询值三项参数,并筛选构建HBSLs的参数数据库。运用参考剂量和致癌斜率因子分别计算非致癌物质与致癌物质的HBSLs,对于潜在致癌物质则采用量化风险法或低剂量线性外推模型确定HBSLs。根据计算结果的差异性,提出了四条原则,完成指标基准值的筛选。HBSLs的建立对地下水质量标准是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806.
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三维模型:三维低阻异常体和高阻异常体位于一维层状介质模型中,以"十"字型和"米"字型观测剖面方式作为模拟方式,开展模型一维、二维、三维反演技术有效性对比试验,其中一维反演计算采用自适应正则化(ARIA)反演,二维反演计算采用非线性共轭梯度(NLCG)反演,三维反演计算采用REBOCC三维反演,将剖面下方不同的反演结果与原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该模型条件下,一维和二维反演都能得到反映模型真实信息的结果,REBOCC三维反演更偏向重建原始模型的宏观电性特征;在一维反演结果中,对于深部的电性结构特征,通常TE极化模式的反演结果好于TM极化模式,TE/TM几何平均值反演结果介于前两者之间;在二维反演结果中,通常TM极化模式的反演结果好于TE极化模式,TE/TM联合模式反演结果与TM极化模型相当,甚至更好;模型REBOCC三维反演相比一维、二维反演更易受反演结果多解性影响,REBOCC三维反演结果偏向重建原始模型的宏观电性特征。  相似文献   
807.
漂移及其线性度是重力仪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精度和寿命。对14台CG-5重力仪漂移数据的分析表明,多数仪器使用2年后的平均漂移率约在(0.7~1.7)×10-5m/s2/d之间。以此为基础,结合厂家提供的相关数据,对CG-5重力仪的使用寿命进行了推测。得到北纬40°地区,仪器平均寿命约10年的结论。  相似文献   
808.
The Jiang Tso ophiolite,situated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Bangong- Nujiang Suture Zone,is a part of the easternmost Qieli Lake ophiolite subzone and is close to the south of Pung Lake ophiolite. The rock association of Jiang Tso ophiolite is relatively complete and is mainly composed of metamorphic peridotite,gabbro and diabase. Comparing with N-MORB,the ophiolite is high in Mg and low in Ti,K,Na,P,and is depleted in Nb,Ta,Hf,Th and enriched in Rb,Sr and Ba.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iang Tso ophiolite indicate it is of a supra-subduction zone type formed in the spreading ridge of back arc basin. The SHRIMP U-Pb dating of zircons from the gabbro yielded a weighted average age of 188.1±4.1 Ma(MSWD=1.4),indicating the Jiang Tso ophiolite was formed in the late stage of early Jurassic. The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show that the Tethyan mantle domain is the depleted mantle(DM),with enriched mantle domain II(EM II). They have the same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 with the India Ocean MORB type.  相似文献   
809.
<正>Unlike traditional resources,mud shal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porosity,low permeability,small pore structure,nanoscale pore as the main body.The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s of mud shale can not only influence the occurrence state of shale gas and gas content,but also influence the hydrocarbon expulsion efficiency of source rocks,which makes the study of shale gas reservoir  相似文献   
810.
This study's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Guguan-Xiangong Fault, which lies in the southern Liupanshan area, through satellite image interpretation and field observations. Guguan-Xiangong Fault is divided into five subsegments; among these, the Badu-Longwei segment has been the most recently active. The geomorphic features of the Badu-Longwei segment are clearly displayed, including multiple high fault scarps with fresh bedrock free faces. There is significant evidence for Holocene activity of the three fault sections, located in Renhuashu, Tianjiagou, and Xinjiecun respectively. The three sections feature distinct episodic deposition and fault scratches. Based on 14 Cdating and field observations on the three fault sections, two or more paleoearthquakes across the Badu-Longwei fault segment are ascertained, between 5874±116 and 5430±140 a BP, and after 2037±83 a BP respectively. The Badu-Longwei segment of the Guguan-Xiangong Fault is preliminarily extrapolated as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600 A.D. Qin-Long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