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19篇
  免费   2338篇
  国内免费   3550篇
测绘学   1878篇
大气科学   1459篇
地球物理   1600篇
地质学   5758篇
海洋学   2611篇
天文学   109篇
综合类   866篇
自然地理   1326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26篇
  2022年   602篇
  2021年   722篇
  2020年   627篇
  2019年   752篇
  2018年   623篇
  2017年   626篇
  2016年   590篇
  2015年   660篇
  2014年   659篇
  2013年   826篇
  2012年   889篇
  2011年   917篇
  2010年   848篇
  2009年   875篇
  2008年   900篇
  2007年   851篇
  2006年   793篇
  2005年   601篇
  2004年   443篇
  2003年   337篇
  2002年   331篇
  2001年   301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8篇
  1926年   1篇
  1924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天然热释光技术在海洋油气田勘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沉积物热释光能有效地反映海洋环境下深部油气田引起的微弱放射性异常。热释光在不同的测试粒级、不同的岩性中的丰度不同,结果为粗粒级>细粒级、砂岩>粉砂质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热释光也与部分金属元素含量有关,Ti、Ba、Zn、Fe^3 /Fe^2 与热释光呈正相关关系。热释光与烃类也呈较强的正相关性。不同采用深度热释光测量结果表明,热释光剂量随沉积物的沉积深度和沉积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深层样的热释光对油气藏的指示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72.
黄渤海海域贝类麻痹性贝毒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小白鼠生物测试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02~2005年我国黄渤海海域采集的贝类样品进行了麻痹性贝毒毒性检测,结果显示大连海域的虾夷扇贝含有麻痹性贝毒,有毒样品均出现在5月和6月,部分虾夷扇贝样品的毒素含量已经超过食用安全标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有毒虾夷扇贝体内的毒素成分,共检出了6种麻痹性贝毒组分,主要以毒性较低的C1和C2毒素为主,GTX3和GTX2次之,STX和neoSTX含量很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得到的各毒素组分毒性总和与小白鼠生物测试法毒性测试结果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73.
本文通过对陕西南部的佛坪县2002年6月8日——lO日的降水达到了489mm的特大暴雨降水过程的初步分析,对进一步了解大尺度环流背境场下的强降水过程的成因,提高对暴雨天气过程的预报能力是非常有益的;本文收集的降水过程期间的天气图和传真图资料对预报员和海洋工程技术人员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4.
用小麦岛和团岛观测站提供的青岛近海气象和水温资料,以适于SO2气体和硫酸盐(SO42-)气溶胶的干沉降模型研究了模型中的输送阻尼对两种污染物质干沉降速率的贡献,并计算了2003年青岛近海地区两种污染物质干沉降速率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对SO2而言,粘性副层传输系数对沉降速率的贡献大于空气动力学传输系数;对于SO42-,空气动力学传输系数对沉降速率的贡献要大于表面传输系数。SO2和SO42-的干沉降速率变化范围分别为0.187~0.868cm/s和0.188~0.532cm/s。两种污染物质干沉降速率的四季变化有相似的规律,即冬季>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75.
通过亲贝强化营养和升温促熟培育,提早栉江珧人工育苗时间;合理控制幼虫密度,前期4~5个/mL,后期2~3个/mL,严把饵料质量关,投喂新鲜无污染的饵料,科学换水与充气,及时分级筛选等系列技术措施,克服栉江珧育苗中易发生幼虫粘连的技术难题,使育苗生产顺利进行;开展了多种附着基投放的采苗方法试验,选出了铺砂浮动网箱采苗和网袋装网片附着基和细砂吊在池中采苗2种比较理想的采苗方法,提高稚贝的附着变态率,其附着变态率达30%以上,促进稚贝的生长和成活,在1 000 m3水体中育出2 mm以上的稚贝1.096亿粒。  相似文献   
76.
1980—1993年对黄茅海河口湾进行沉积物采样和水流测定及水深测量。根据水动力和地形条件,冲淤分析及Mclaren模型研究河口湾的动力地貌体系、冲淤特征和现代沉积物运移。结果表明:(1)水下地形主要为下泄流或上溯流控制的“深槽-槽沟-浅滩-湾口”的动力地貌体系,反映了河口湾“东进西出”的水流格局;(2)整个河口湾以淤积为主,只有崖门深槽有较明显的优势冲刷特征,并随着崖门深槽向海推移和河口湾“东进西出”水动力作用,黄茅海落潮三角洲相应向西南进积;(3)应用Mclaren模型揭示了黄茅海河口湾现代沉积物运移规律,同样反映了河口湾具有“东进西出”的运移趋势。  相似文献   
77.
Sequence variation of the firs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of ribosomal DNA ( ITS - 1 ) was examined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study of genetic variation was explored in four populations of farter' s scallop Chlamys farreri. ITS - 1 fragments, with a length of about 300 bp,of 78 individuals collected from Dalian, Qingdao, Yantai in China and Korea respectively were amplified via PCR, cloned and sequenced. Intra-genomic variation was examined by sequencing several clones of single individuals. Alignment and polymorphism analysis detected 44 haplotypes and 50 polymorphic sites which consist of 30 substitutions and 20 indels, indicating a high level of polymorphisms. Sequence analysis also showed a very low level of intra-individual variation. All these features validated the feasibility of application of ITS - 1 fragment to population analysis. Polymorphism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Korea sample has the richest genetic variation, followed by Yantai and Qingdao samples. AMOVA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showed that the majority (96.26%) of genetic variation was distributed within populations and 3.74% resulted from among populations, but with P 〈 0.05 ( = 0.042), indicating that the populations in this study have significant divergence. This output was basically concordant with the result arising from RAPD data and different from that from mitochondrial 16S rDNA sequence data. Discussion on this inconsistency was made accordingly.  相似文献   
78.
对3种蛏类大竹蛏(Solen grandis),长竹蛏(Solen strictus)和小刀蛏(Cultellus attenuatus)的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了比较并对其系统学进行了初步研究。得到的序列总长度分别为472-481bp(16S)和658bp(COI)。3种蛏序列的碱基组成均显示出较高的A+T比例(16SrRNA基因62.1%;COI基因62.8%)。对位排序比较表明,16SrRNA片段种内个体间变异较小,3种类间存在128个碱基变异位点(其中包括127个简约信息位点)和5个插入/缺失位点,总共12个碱基长;COI片段有200个碱基存在变异,其中包括191个简约信息位点,不存在任何插入/缺失位点。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大竹蛏与长竹蛏两片段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856和0.1712,两竹蛏类与小刀蛏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3054,0.2798和0.2662,0.2933。作者认为小刀蛏与竹蛏之间的遗传距离已达到科之间的水平,结果支持将其提升为刀蛏科的分类观点。3种蛏类线粒体16SrRNA和COI基因在种间明显的多态性,证实了16SrRNA和COI基因序列均普遍适用于蛏类种及以上阶元的系统学分析。  相似文献   
79.
复杂网络河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复杂网络河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本文建立了其特征矩阵及由Newton-Raphson格式表述的隐式圣-维南差分方程组的系数矩阵,经输入边界条件及解方程组,可得到不同各支段上,下游端点上的水位和流量值。  相似文献   
80.
大型海藻龙须菜与锥状斯氏藻间的营养竞争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生物和化学方法研究了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与赤潮生物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 (Stein) Loeblich Ⅲ)共培养时二者的生长情况,以及二者之间营养盐NO-3、PO3-4竞争的情况.结果显示,两者共培养时,由于龙须菜的影响,锥状斯氏藻的生长周期以及所能达到的最大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所下降,且受抑制程度随龙须菜起始密度的增大而增强;而锥状斯氏藻对于龙须菜的生长不构成明显的影响.当龙须菜起始密度较低时(0.2、0.1gFW/L),共培养组微藻细胞密度的下降是因为水体中NO-3的耗尽;当龙须菜起始密度较高时(0.5gFW/L),共培养组微藻细胞密度的下降可能是因为龙须菜与微藻之间的“互荫效应”,或者龙须菜能够分泌出足够浓度的克生物质所致.龙须菜可作为有效吸收营养盐的大型海藻,用以降低近海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及有害赤潮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