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5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428篇
测绘学   342篇
大气科学   145篇
地球物理   177篇
地质学   766篇
海洋学   325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95篇
自然地理   19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26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2篇
  193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根据海洋与水文行业标准和规范、IPCC-AR4(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4次评估报告)对21世纪海平面上升量预估值,文章收集珠江口历史潮位数据和特大风暴潮灾害实际损失资料,对若干涉及珠江口风暴潮灾害的文章或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有些论著高估了海平面上升对珠江口风暴潮潮灾的影响;并着重分析风暴潮灾害被高估的原因:1)采用了不适合珠江三角洲的洪灾损失评估方法和计算参数,如对AAL/GDP采用线性关系,以GDP及AAL/GDP的比值反推AAL(年均洪灾经济损失),使得造成的灾害损失被高估;2)将海平面上升数值直接与重现期潮位简单叠加的评估方法不科学;3)对210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量的预估值取值缺乏依据;4)对历史最高潮位的取值可能偏高。  相似文献   
962.
近30年中国水稻种植区域与产量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通过综合80年代初以来的农作物面积与产量统计、耕地分布、农业灌溉分布以及作物生长适宜性分布等多源数据,利用基于交叉信息熵原理的作物空间分配模型(Spatial Production Allocation Model,SPAM),获得了我国10km像元尺度的水稻分布信息。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80年代初以来水稻种植面积与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总体来看,在全国水稻种植区域内发生变化的地区中有超过50%的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出现缩减态势,但仍有近70%的地区水稻产量在增加。空间变化来看,种植面积缩减主要发生在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和浙江等省,而增加主要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吉林和黑龙江等省,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因此向东北方向迁移约230km,产量重心向东北迁移约320km。同时,研究还发现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对产量增减具有重要影响,其中产量增加表现为面积与非面积因素的共同作用,数据显示种植面积扩展对水稻增产的平均贡献率约54.5%,而在产量减少的区域,面积缩减对减产的贡献率高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963.
赵晓东  周国庆  别小勇 《岩土力学》2010,31(6):1817-1821
为获取加载过程中结构-冻土界面温度场的时空分布规律,采用红外热辐射成像技术对模型桩-冻土界面上红外辐射温度场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过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模型桩在加载直至滑移过程中,桩-冻土界面处存在红外辐射温升现象;桩-冻土界面发生滑移前,红外热图上低温区域在密度和范围上均逐渐减小,距离冻土试样表面不同深度D处温升幅度?T和影响宽度W随时间而逐渐增加,但相同时刻?T和W随深度D的增加而减小;桩-冻土界面发生滑移后,红外热图上的高温区成带状分布,并趋于贯通,最大温升幅度?Tmax和温升影响的最大宽度Wmax随深度D的增加呈线性减小规律。研究结果可为红外热辐射成像技术应用于冻土地区结构-冻土界面温度场测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4.
岱海湖相沉积物很好记录了近万年来区域气候变化的相关信息.利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岱海孢粉组合反映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进行的周期性分析表明:该地区气候变化存在大约60 a、80 a、180 a、400 a、900 a等周期;周期变化与利用深水区沉积物、孢粉等研究结论以及相关地区的气候变化周期相一致,证明了马尔科夫链模型是研究环境变化周期性可利用的方法之一;在短时间尺度上,岱海地区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和火山地震活动的周期存在相关性,太阳活动是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火山地震等因素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5.
本文分析当前国际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面临能源、环保危机,正在发展绿色能源、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代替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但当前各项新能源都受到各自的自然条件、科技理论实践、成本等多方面制约,还不能满足需求.为拯救当前危机,寻找低碳、无碳水溶气能源应召而出.本科研组应用经典的地质、物化探和自主创新的卫星应力遥感、生物化学综合法勘探海西陆缘连江盆地水溶气能源,获得中温型水溶气能源(已用多年),并继续深入研究开发高温、低温型水溶气能源.其实验报告,文内阐明.  相似文献   
966.
陈兴长  游勇  柳金峰  陈慧 《地理科学》2011,31(12):1500-1505
汶川地震对千佛山风景区造成严重的影响,直接诱发滑坡10处,崩塌数十处,形成大小堵塞坝4座,由此形成的松散物质总量大于1 700×104m3。2008年雨季有5条支沟暴发泥石流。在泥石流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选择流域形状、流域发育程度、沟床纵比降、山坡平均坡降、地层岩性和距发震断层距离6个指标,利用潜在泥石流判识模型,对流域内其余9条支沟进行了判断。结果显示,大部分沟道都具备形成泥石流的潜在条件。2009年雨季研究区全面暴发的大规模泥石流,验证判识的可靠性,表明该模型可以用于灾区潜在泥石流的判识。  相似文献   
967.
土体一维冻结问题温度场半解析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扬  周国庆 《岩土力学》2011,32(Z1):309-0313
针对土体的一维冻结过程,采用考虑土体冻结状态下未冻水存在的等效热容模型,建立了其温度场计算的半解析方法, 并与相关文献中的数值解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对等效热容模型与显热容模型进行了对比, 计算结果表明:在瞬态阶段,显热容模型计算的冻结锋面推进速度较等效热容模型慢;而在接近稳态阶段,显热容模型计算的冻土区厚度较等效热容模型厚。在冻结诱导水流较弱的情形下,土体冻结状态下的持水特性越好,采用显热容模型进行温度场计算产生的误差越显著,并且其计算结果应用于人工冻结设计是偏于不安全的  相似文献   
968.
通过直剪试验研究了土的非线性破坏准则,给出了刚性挡土墙的朗肯非线性被动土压力公式并采用自适应步长Simpson积分法进行了求解,与线性Mohr-Coulomb破坏准则下朗肯被动土压力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线性Mohr-Coulomb破坏准则计算的被动土压力结果偏大35%~40%,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偏于不安全。最后讨论了不同深度及非线性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69.
黄启迪  赵成刚  蔡国庆 《岩土力学》2016,37(7):1857-1867
基于热力学内变量理论,提出能综合考虑毛细滞回效应和非饱和土体积变形影响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热力学第二定律推导结果表明:毛细滞回现象和塑性变形本质上是一种耗散行为;吸力和饱和度的变化不仅与流相变化直接相关,而且也受到固相体积变化的约束与影响;土-水特征曲线的流相体积变化与固相变形之间存在相互耦合作用。从微观上阐明滞回现象产生的机制以及变形对吸力的影响,建立了考虑体变及滞回效应的土-水特征曲线一般性模型。然后采用边界面塑性理论,在只增加两个新参数的情况下,建立了一个简化的能描述毛细滞回及塑性孔隙比变化影响的新模型。最后,利用已有试验数据对这一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模型能考虑土体变形的影响,并能较为准确地描述毛细滞回现象,模型预测结果与已有的试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970.
通过对测区遥感解译环形构造与1:5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元素异常产生的叠加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认为具有叠置、套合关系的环形构造和元素异常具有相同的内在地质成因关系。选择测区内扎赉河农场Cu多金属元素异常区开展野外地质调查验证,在两者交集部位发现了(黄铁矿、孔雀石、黄铜矿)矿化构造蚀变岩(带).这一实践过程为区域地质找矿工作早期确定元素异常矿化位置起到了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