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121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221.
具有割缝的大理岩试件破坏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应变软化的弹塑性本构模型,用有限元方法对具有中心斜割缝的岩石试件在轴压下的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与实验观察相当一致的结果:在割线端部附近,首先发生张破裂,裂纹的扩张是逐渐地弯向试件的轴线方向,并变为稳定的。随着轴向压力增加,在张裂纹的相反方向上出现共轭的剪破裂。这些现象与割缝顶端附近材料的应变软化性质有关。说明所采用的有限元方法是研究岩石材料破裂过程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2.
双相介质AVO方程及参数简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2种双相介质分界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方程组,推导出了单相/双相分界面(储层顶界面)、双相/单相分界面(储层底界面)和单相/单相分界面(两种致密岩层分界面)3种类型分界面的反射系数和透射系数方程组,形成了从单相介质到双相介质较全面的AVO方程组;推导出了双相介质参数(A,N,Q,R,ρ11,ρ12,ρ22,)与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孔隙度以及流体类型(油、气、水)之间的关系式,为双相介质AVO理论走向实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设计了3种类型的岩性分界面,分别用双相介质AVO方程和Zeoppritz方程计算了各类界面的快纵波反射系数曲线,证实了Zoeppritz方程是双相介质AVO方程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223.
扬子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目前直线相距约1900km(且末与成都间距离),但国内许多地学工作者从古生物群和沉积相的相似性,认为早古生代两板块相连或相距不远。本文从中国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史中出现的“兴凯地裂运动”和“峨眉地裂运动”,论述扬子板块和塔里木板块离散和汇聚中的运动学特征,从“峨眉地幔柱”理论阐述扬子板块向东漂移的动力学机制。扬子板块在二叠纪与塔里木板块离散并向东漂移的论断若能成立,则为古特提斯在中国境内首先打开提供依据;对全球一些地方(俄罗斯的通古斯、印度的潘加尔)二叠纪玄武岩大面积同时喷发有重大的地球动力学理论意义;研究二叠纪末一三叠纪初生物大绝灭事件具有重要作用;还可在阿尔金地块及其邻区找到攀枝花式的钒、钛磁铁矿及铜、镍、铂等金属矿床,对比四川盆地二叠系生物礁块气藏成藏条件,对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生成、运聚和保存等条件以及在下古生界寻找大油气田,均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24.
基于改进型多流向算法的地形指数空间尺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斌  张万昌  刘传胜 《地理科学》2007,27(5):683-688
地形指数ln(α/tanβ)是流域径流源面积和地下水水位空间分布特征的近似表征,是地形特征参数化的重要指标。基于改进后的地形指数多流向计算方法,在0.5×0.5°的区域气候模式尺度框架下,探讨了地形离散和平滑效应分别对地形指数尺度变化的影响程度;研究了地形指数在100和1000m栅格尺度上的相关性,给出两者在空间尺度上的转换关系;分析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下地形指数尺度转换的差异及原因。研究结果可以增强地形信息在大尺度水文模型及陆面水文过程中的适用能力。  相似文献   
225.
通过对无居民海岛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等综合评价,分析无居民海岛的资源禀赋、环境本底和生态条件,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评估无居民海岛——平潭大屿岛开发前(2014)和开发后(2019)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大屿岛整体的资源承载力分布面积最广的是"较高承载力",2019年大屿岛整体的资源...  相似文献   
226.
双相介质叠前储层参数反演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双相介质的理论出发,建立了叠前储层参数反演的目标函数,研究了多维储层参数迭代优化算法,提出了双相介质叠前储层参数反演的技术流程。模型数据、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反演误差较小、精度高于叠后地震波形反演。   相似文献   
227.
基于再分析资料的我国龙卷发生环境和通用龙卷指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4~2009年《中国气象灾害年鉴》(许小峰,2005-2012)上记录的龙卷按区域进行整合分析,确定在中国适合龙卷发生的大气环境条件。结合国内外已有参数,用临近探空的分析方法初步建立了一个适用于中国的龙卷潜势预报通用指标。研究表明:我国龙卷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其发生发展需要有利的高低空形势场配置,并且不稳定能量的累积、水汽的输送都至关重要;从环境场来看,首要条件是有合适的对流有效位能和大的深层(0~6 km)风切变,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和大的低层(0~1 km)风切变也是重要因素;建立了基于NCEP资料的龙卷潜势预报通用指标,并利用2010~2011年的龙卷事件对该指标进行了预测检验。  相似文献   
228.
基于西南地区台站降雨资料空间插值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南地区1996~2000年93个气象台站观测的月均降雨量为基础,对各月降雨量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变异特征等空间分析后,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和以不同变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球面模型、高斯模型)为基础的普通克里金(O-Kriging)两种方法进行空间插值,通过交叉验证结果对两种方法进行分析比对。结果表明:(1)西南地区月均降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并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变异特征,可对该研究区域降雨量进行空间插值研究。(2)在O-Kriging插值时,变异函数选用指数模型的效果最好,球面模型次之,高斯模型最差。(3)两种方法对月均降雨量及其极大值和极小值插值时,O-Kriging的插值误差均小于IDW,插值误差整体上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在剔除各月降雨量极大值较为集中的两个站点后进行插值,插值结果的误差均明显降低。(4)对研究区域整体来说,O-Kriging的插值效果优于IDW,但就单个站点来看,结果并非如此。在降雨量的空间插值中,由于研究区域和时间尺度的不同,并不存在绝对的最优方法,应根据实际应用效果选择最适方法。  相似文献   
229.
中国造山带内生金属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探讨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中国是造山带最为发育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分布广泛。本文从成矿地球动力学演化角度对中国造山带中矿床类型、特点和成矿过程进行了初步的综合研究,将造山带矿床分为碰撞造山型和俯冲造山型两种。前者进一步可分为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和后碰撞造山成矿。以青藏高原为例,又将同碰撞造山过程成矿分为碰撞造山期成矿、松弛期(伸展)成矿、走滑拉分盆地成矿和剪切带扩容成矿。以西秦岭和东天山为例,剖析了后碰撞成矿特点、过程和成矿规律。在扬子克拉通西南缘发育有中国颇具特色的低温成矿域,包括广泛分布的卡林型金矿、密西西比型铅锌矿和玄武岩型铜矿,本文研究提出这些矿床形成于中生代大陆边缘造山带弧后伸展盆地。  相似文献   
230.
Recent publications have investigated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extratropical transitions (ETs) of tropical cyclones (TCs) and midlatitude circulations; however, studies of ET events have rarely conside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orm and the nearby subtropical high. The TC best-track data provided by the Regional Specialized Meteorological Center-Tokyo Typhoon Center of the Japan Meteorology Agency are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to discuss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on ET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basin. When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is weakened and withdrawn toward the east, more TCs follow recurving paths and the midlatitude trough activity is intensified. These changes lead to enhanced ET activity. By contrast, when the WPSH strengthens and extends westward, the number of TCs that follow direct westward paths increases and the midlatitude trough is relatively inactive. These conditions lead to reduced occurrences of ET cases. Abnormal activity of the WPSH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ET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