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8篇
  免费   1057篇
  国内免费   1427篇
测绘学   599篇
大气科学   495篇
地球物理   851篇
地质学   2650篇
海洋学   751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309篇
自然地理   480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305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89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361篇
  2012年   333篇
  2011年   306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316篇
  2008年   318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300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47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6篇
  1944年   2篇
  1937年   4篇
  193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71.
周传明(2004)曾报道湖北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含有与瓮安生物群类似的磷酸盐化微化石,包括多细胞藻类Wengania,Paramecia,Thallophyca;大型具刺疑源类Meghystrichosphaeridium,Knol-lisphaeridium;球状蓝菌类Archaeophycus;丝状蓝菌类Siphonophycus,Obruchevella以及新发现的珍珠球藻Bacatisphaera.最近,作者对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进行了重新考察和采样研究.结果除发现上述微化石外,还发现大型具刺疑源类Papillomembrana compta,Appenendisphaera sp.;球状化石Megasphaera inornata,Megaclonophycus onustus以及峡东地区常见的丝状蓝菌化石湖北萨洛米藻(Salome hubeiensis)等.研究表明,本文报道的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的含化石层位与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二段及贵州瓮安上磷矿层下部的微化石层位相当,组合面貌相似.新资料证明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二段出现的疑源类下组合,包括多细胞藻类、大型复杂疑源类、球状化石、球状和丝状蓝菌化石等,区域分布广泛,层位稳定,具有重要生物地层学意义.  相似文献   
72.
南海表层流场的卫星跟踪浮标观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运用卫星跟踪漂移浮标资料分析南海表层海流 ,研究了有关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结果表明 ,秋、冬季入侵南海的黑潮水有一小部分沿台湾南岸折回黑潮主干 ,并有时在台湾西南外海形成反气旋涡旋 ,其余大部分黑潮水西行进入南海内部。吕宋岛西部沿岸流始于 1 3°N以南 ,沿菲律宾西海岸北上抵达吕宋岛西北角 ,与黑潮水混合后西行  相似文献   
73.
对黄海辐射沙洲烂沙洋水道区域的3个钻孔共81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微量、常量元素分析和^14C测年分析.化学元素质量分数的变化与当时沉积环境的变化相对应。突发事件(如风暴潮)的发生不但在沉积物的岩性上有所体现,而且在微量元素质量分数的变化上也有很明显的体现。微量元素Zr可作为沉积能量变化的地化指示剂,潮汐通道北部的西太阳沙区域的沉积动力环境在4000a以前是较弱的。潮流通道的上段沉积物是来自水深较浅的区域,由于潮流和波浪的作用使其能够保持稳定的水深。  相似文献   
74.
为了释读蕴藏在富钴结壳中的环境变化信息,运用电子探针技术对中太平洋海山CXD05结壳进行了详细的构造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1)CXD05结壳约从19.4 Ma BP(早中新世)开始发育,从基部至顶部依次发育了斑杂构造、柱状构造和纹层构造;2)结壳中亲氧元素和碎屑组分从老至新发生规律性变化.结壳构造序列反映了其生长过程中海洋动力环境能量由高到低的变化;而壳层亲氧元素和碎屑组分的变化则记录了海水的氧化程度和风尘影响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5.
对青岛近岸海域12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和周边入海河流22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矿物分析,系统地研究了重矿物分布特征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黑云母-褐铁矿-自生黄铁矿,可划分为3个矿物分区。田横岛-千里岩岛矿物区(Ⅰ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褐铁矿-黑云母-阳起石,物源主要来自五龙河等沿岸河流,黄河物质也有贡献;崂山头东部矿物区(Ⅱ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绿帘石-褐铁矿-石榴子石,物源以残留沉积和沿岸侵蚀物为主;海阳-乳山近岸矿物区(Ⅲ区)矿物组合为普通角闪石-自生黄铁矿-黑云母-水黑云母-绿帘石-褐铁矿,沉积物受黄河影响显著,沿岸河流和岛屿侵蚀物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76.
对河北唐山曹妃甸浅滩大面积填海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河北唐山曹妃甸工业区规划填海造陆310 km2,填海面积过大.通岛公路及填海规划阻断了曹妃甸浅滩潮道,对海洋潮流系统、海洋环境及港口持续发展潜力将产生不利影响.建议穿过浅滩潮道的通岛公路段(宽1.5 km)应修成桥状,以保留曹妃甸浅滩潮道和保护海洋的主要潮流系统.填海面积应适当控制,主要在水深较浅的地方填海,可利用较少的土石方量,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填海取土不宜在曹妃甸等障壁岛及其前缘深槽附近进行,保护这些关键部位的底质免遭破坏,是对港口潜力区的维护.少填多察,多做海洋环境检测.填海要在海洋环境容量能够允许的情况下循序渐进地进行,以免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相似文献   
77.
根据2002—2003年珠江口1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探讨了不同调查时间和区域浮游幼虫的组成类型、丰度变化和环境因子的影响。以表层盐度(S)变化将调查海域划分成三个区域:I区(S<25)、II区(2530)。12个航次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共出现浮游幼虫12个类型,隶属5个动物门,II区和III区的类型数一般高于I区,软体动物门和棘皮动物门的幼虫只出现在II区和III区。其中2002年7月(夏季)、2003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的3个大航次结果表明珠江口浮游幼虫的平均丰度为61ind/m3,三个区域的平均丰度比较为II区(124ind/m3)>I区(33ind/m3)>III区(27ind/m3),春夏季的丰度高于冬季。另外在I区进行了9个小航次调查的研究表明:I区浮游幼虫平均丰度较高,月份之间的丰度差别明显,不同站位之间也有差别。温度和食料是影响珠江口浮游幼虫丰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8.
阿根廷滑柔鱼渔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1年12月至2002年4月"辽渔1号"在西南大西洋(57°W—60°W,41°S—47°S)的柔鱼生产调查资料,对作业渔场的渔获量和水温垂直分布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并运用逐步回归法探讨了周产量(t/week)与各水层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周产量在70t以上的作业区域全部在60°02′W—60°40′W,44°59′S—46°04′S范围内(简称南渔场),周产量在70t以下的作业区域绝大多数集中在57°47′W—58°2′W,41°54′S—42°2′S范围内(简称北渔场);(2)南渔场渔获的表层水温在12.2℃~15.1℃,北渔场渔获的表层水温在10.0℃~12.3℃,两渔场在20~70m水体均出现了强度不等的温跃层;(3)整个作业区域,周产量与水温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0.8515,其中南渔场相关系数R=0.9985,北渔场相关系数R=0.9313。  相似文献   
79.

本文将面向目标的自适应算法应用于三维大地电磁数值模拟.使用基于非结构网格的矢量有限单元法对起伏地表大地电磁正演模拟问题进行求解.使用利用垂向电流密度在物性界面上的连续性对后验误差进行估算的算法指导网格优化.由于全局自适应算法针对观测点优化网格的能力较差,本文通过求解正演问题的对偶问题计算后验误差的加权系数,并对相关加权系数进行改进,从而实现了面向目标的自适应算法.与传统基于结构化网格的电磁正演算法相比,采用非结构网格能够更好地拟合起伏地表和地下不规则异常体.由于使用了面向目标的自适应算法,本文能够使用更少的网格达到较高的计算精度.通过对比本文模拟结果与半空间响应和全局自适应算法计算结果,并通过对比使用改进前和改进后加权系数得到的网格剖分结果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肝脏微小转移瘤患者应用CT能谱成像诊断的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肝脏微小转移瘤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根据诊断方法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对照组常规的CT诊断,研究组应用CT能谱成像的诊断方法,对比诊断结果。结果:对比诊断结果,研究组诊断出的病灶个数以及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lt;i&;lt;P&;lt;/i&;lt;&;lt;0.05),同时漏检率以及误检率均低于对照组(&;lt;i&;lt;P&;lt;/i&;lt;&;lt;0.05);研究组应用诊断方法的诊断敏感度、阳性预测值以及特异性都高于对照组(&;lt;i&;lt;P&;lt;/i&;lt;&;lt;0.05);对比治疗效果,研究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lt;i&;lt;P&;lt;/i&;lt;&;lt;0.05)。结论:应用CT能谱成像诊断肝脏微小转移瘤患者,有助于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有更高的诊断价值,利于患者改善肝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