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525篇 |
免费 | 1951篇 |
国内免费 | 10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44篇 |
大气科学 | 518篇 |
地球物理 | 893篇 |
地质学 | 2788篇 |
海洋学 | 811篇 |
天文学 | 27篇 |
综合类 | 328篇 |
自然地理 | 48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40篇 |
2023年 | 176篇 |
2022年 | 313篇 |
2021年 | 314篇 |
2020年 | 236篇 |
2019年 | 299篇 |
2018年 | 237篇 |
2017年 | 249篇 |
2016年 | 255篇 |
2015年 | 280篇 |
2014年 | 241篇 |
2013年 | 370篇 |
2012年 | 339篇 |
2011年 | 309篇 |
2010年 | 316篇 |
2009年 | 320篇 |
2008年 | 321篇 |
2007年 | 325篇 |
2006年 | 300篇 |
2005年 | 273篇 |
2004年 | 193篇 |
2003年 | 133篇 |
2002年 | 147篇 |
2001年 | 125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6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57年 | 2篇 |
1954年 | 6篇 |
1944年 | 2篇 |
1937年 | 4篇 |
193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942.
943.
944.
当土压平衡盾构穿越高水位地层(如穿越江河)时,地下水与土舱之间的高水压差会产生过大的渗透力,导致开挖面失稳。为了研究渗流条件下开挖面失稳问题,开发了一套隧道离心模型试验装置,主要包括刚性模型箱、模型盾构、开挖面伺服加载系统、水位控制系统、储水箱。针对饱和砂质粉土地层,开展了一系列不同水位高度的稳态渗流开挖面失稳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开挖面失稳过程中随着开挖面位移的增加,有效支护压力迅速下降;在达到最小值 之后缓慢回升并趋于稳定;极限有效支护压力 与水头压力 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45.
济南岩溶泉域地下水水质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GIS手段,利用欧洲方法编制的济南泉域岩溶含水层易污性评价图显示,济南泉域岩溶含水层总体易污性强,地下水容易受到污染。结合泉域污染源调查结果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系统与水质监测网的现状,设计了51个监测点组成的地下水水质监测网,其中地表水监测点6个,第四系孔隙水监测点8个,变质岩裂隙水监测点1个,泉水监测点4个,岩溶水水源地监测点6个,岩溶地下水监测点26个,并对其监测频率及监测内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46.
为了确定山西台网基于“山西2015速度模型”的相对固定的定位方法,选择2010~2016年最大空隙角小于45°、参与定位台站数大于40的103个地震事件,分别采用单纯形法、Hypo2000、Hyposat结合PTD等3种方法重新测定。结果显示,单纯形法和Hyposat结合PTD测定的残差以及网缘地震的震中距两方面均优于Hypo2000;在震源深度方面,Hyposat结合PTD的结果较为可信。综合分析认为,基于“山西2015速度模型”定位地震时,山西台网应固定使用Hyposat结合PTD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7.
948.
949.
西藏冈底斯南缘汤白矿区早侏罗世含矿斑岩锆石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白矿区位于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西段南缘,南侧紧邻日喀则弧前盆地。矿区由地表探矿工程控制3条赋存于早侏罗世角闪石英闪长斑岩中的主矿体(1号、2号和3号),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角闪石英闪长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含矿斑岩的成岩年龄为183.3±1.2Ma,形成于早侏罗世;(2)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大洋岛弧背景下的安山质岩石的地球化学性质一致,表明汤白矿区含矿斑岩形成于大洋岛弧环境;(3)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具有寻找俯冲期斑岩型矿床的巨大潜力,今后应加强该带俯冲期斑岩型矿床的勘查评价工作,特别是早—中侏罗世斑岩的成矿潜力评价。 相似文献
950.
基于中国国家和四川区域数字地震台网记录,采用HypoDD方法精确定位了四川芦山ML2.0级以上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采用CAP方法反演了36次ML4.0级以上地震的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并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了可能存在的发震断层面参数,从而综合分析了芦山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震源机制和震源破裂面特征,探讨可能的发震构造.结果显示,7.0级主震的震源位置为30.30°N、102.97°E,初始破裂深度为15 km左右,震源矩心深度为14 km左右,最佳双力偶震源机制解的两组节面分别为走向209°/倾角46°/滑动角94°和走向23°/倾角44°/滑动角86°,可视为纯逆冲型地震破裂,绝大多数ML4.0级以上余震的震源机制也表现出与主震类似的逆冲破裂特征.ML2.0级以上余震序列发生在主震两侧,集中分布的长轴为30 km左右,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7 km,ML3.5级以上较大余震则集中分布在9~25 km的深度上,并揭示出发震断层倾向北西的特征.利用小震分布和区域应力场拟合得到发震断层参数为走向207°/倾角50°/滑动角92°,绝大多数余震发生在断层面附近10 km左右的区域.综合地震序列分布特征、主震震源深度和已有破裂过程研究结果,可以推测主震破裂过程自初始点沿断层的两侧扩展破裂,南侧破裂比北侧稍长,滑动量主要集中在初始破裂点附近,可能没有破裂到地表.综合本文研究成果、地震烈度分布和现有的科学考察结果,初步推测发震构造为龙门山山前断裂,也不排除主震震中东侧还存在一条未知的基底断裂发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