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3篇
  免费   1063篇
  国内免费   1427篇
测绘学   601篇
大气科学   506篇
地球物理   851篇
地质学   2649篇
海洋学   751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308篇
自然地理   480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280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214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220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237篇
  2013年   363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06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316篇
  2008年   319篇
  2007年   322篇
  2006年   299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6篇
  1944年   2篇
  1937年   4篇
  193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天山天池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斌  马健  王银亚  尹湘江 《湖泊科学》2015,27(6):1197-1204
于2014年6-10月,对高山深水湖泊天山天池水温、电导率、溶解氧、p H值、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细胞密度进行垂直剖面的连续监测,通过对其季节动态和垂直分层结构的分析,探讨天池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天池出现明显水温分层的时间短(6-9月),夏季温跃层变化范围为2~18 m,而秋季温跃层不断下移,10月在18 m水深以下;受水温分层影响,天池水体溶解氧浓度、电导率、p H值、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细胞密度在垂直剖面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分层,尤其是夏季水温分层影响溶解氧浓度、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细胞密度在水体中的分布,对天池水质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天池浅水层(水深小于10 m)溶解氧浓度较高(大于8 mg/L),而深水层(水深超过18 m)溶解氧浓度9月接近4 mg/L,季节性缺氧导致底泥营养盐向上扩散,对水体水质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应在夏、秋季节加强水质监测,以防止天池水华发生;天池叶绿素a浓度与蓝绿藻细胞密度的垂直剖面变化趋势相似,均随水深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叶绿素a浓度在2~12 m水深处较高,蓝绿藻细胞密度在5~15 m水深处较高,表明5~15 m深度适合藻类生长,同时,电导率、p H值的垂直变化也说明藻类的生长情况,这为监测天池水体富营养化取样和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22.
Strike-slip faults and normal faults are dominant active tectonics in the interior of Tibetan plateau and control a series of basins and lakes showing extension since the Late Cenozoic, by contrast with the thrust faulting along the orogenic belts bordering the plateau. The late Neotectonic movement of those faults is key information to understand the deformation mechanism for Tibetan plateau. The Gyaring Co Fault is a major active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 striking~300° for a distance of~240km in central Tibet, in south of Bangong-Nujiang suture zone. The Gyaring Co Fault merges with the north-trending Xainza-Dinggye rift near the southern shore of Gyaring Co. From NW to SE, Dongguo Co, Gemang Co-Zhangnai Co, Zigui Co-Gyaring Co form the Gyaring Co fault zonal drainage basin. Some scholars have notic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lakes and basins may be related to strike-slip faults and rift, but there is no analysis on the Gyaring Co fault zonal drainage basin and its response to regional tectonics. In recent years, a variety of quantitative geomorphic paramete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neotectonic system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in and its response mechanism to the tectonic movement. In this paper, we applied ASTER GDEM data on the ArcGIS platform, extracted the Gyaring Co fault zonal drainage basin based on Google Earth images (Landsat and GeoEye) and field work. We acquired basic geomorphic parameters of 153 sub-basin (such as grade, relief, average slope, area) and Hypsometric Index (HI) value and curve. Statistical results have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ale(area and river network grade)in north and south sides of the fault. Southern drainage basins' relief, slope, HI value are higher than the northern basins, and the overall shape of hypsometric curve of northern basins are convex compared with southern concavity. Along the strike of the Gyaring Co Fault, average slope, and HI value are showing generally increasing trending and hypsometric curve become convex from west to east.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lithology and rainfall conditions, we found that they have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basic parameters and HI value of drainage basins. Therefore, the changes of basin topographic difference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ide of fault and profile reveal the Gyaring Co Fault has experienced differential uplift since the late Cenozoic, southern side has greater uplift compared to the north side, and the uplift increased from NW to SE, thus indicate that normal faulting of the Gyaring Co Fault may enhanced by the Xainza-Dinggye rift. The early uplift of the Gangdise-Nyainqentanglha Mountain in late Cenozoic might provide northward inclined pre-existing geomorphic surfaces and the later further rapid uplift on the Gangdise-Nyaingentanglha Mountain and Xainza-Dinggye rift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asymmet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Gyaring Co fault zonal drainage basin.  相似文献   
823.
食物浓度对模糊秀体溞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尹娟  韩博平 《湖泊科学》2008,20(3):344-350
模糊秀体潘是热带水体中枝角类的主要优势种,它在竞争及对热带水体的适应方面的优势尚不清楚。本文以模糊秀体潘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食物浓度下其生长和繁殖的特点,探讨模糊秀体潘成热带水体优势种的原因。以蛋白核小球藻为食物,浓度梯度设为0.05mg/L、0.1mg/L、0.3mg/L、0.6mg/L和1.0mg/L小球藻浓度为0.05mg/L的培养液中,模糊秀体潘存活率很低且未观察到繁殖现象其它4个浓度小球藻喂养的模糊秀体潘体长生长率和最大体长均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加,最大体长分别达到1.087mm、1.125mm、1.225mm、1.313mm;食物浓度对模糊秀体溢的胚胎发育时间,平均寿命,个体累计产幼数无显著影响:随着食物浓度的升高,模糊秀体滏初次怀卵体长显著增加,繁殖前期的历时相应缩短,平均每胎产幼数增加:内禀增长率随食物浓度升高而增大,达到0.6mg/L后比较稳定。浓度为0.6mg/L时,模糊秀体潘的净生殖率也达到最大值。1.0mg/L组的世代时间最短,内禀增长率接近最大值。0.6mg/L和1.0mg/L为模糊秀体潘生长比较适宜的食物浓度。热带自然水体中,模糊秀体潘相对其它浮游动物个体小和怀卵率低的现象并非食物不足所致;食物充足条件下的最大成体的个体大小与野外样品接近,也说明自然水体中捕食并没有显著影响成体的个体大小。模糊秀体潘体型较小、身体透明、行动敏捷,容易逃避鱼类的捕食,可能是模糊秀体潘能在食物丰富的热带水体中,特别是透明度较低的富营养化湖泊中能够成为枝角类中优势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24.
汶川8.0级地震环境剪应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甘肃强震固定台和流动观测记录的汶川8.0级地震主震及余震加速度资料,选用三分向记录均完整的87次地震(震级范围为3.0~8.0级),根据用位错理论二维断裂模式推导的震源峰值加速度与环境剪应力关系式计算汶川地震序列的环境剪应力值,探讨其环境剪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环境剪应力和矩震级有较好的相关性,3~5级地震对应的应力值多在3~6 MPa,5~6级多在6~9 MPa,6~7级多在9MPa以上,且环境剪应力对震源深度也有较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825.
采用2009年1月1日—2014年6月甘肃省境内所有地震的震相数据,分类拟合计算该地区一维速度模型,计算结果显示,利用少量震级较大地震数据来拟合的速度结果近似于用所有地震拟合结果。拟合得出新模型初步结果后,再从所有地震资料中选定台站包围好、震相标识规范的142个地震,利用Hyposat定位方法来计算莫霍面深度,参考其他模型的莫霍面深度,综合分析后在一定的扰动范围内通过Hyposat批处理程序进行迭代定位,对8 640次计算模型做残差对比,最终选取残差最小模型作为新模型,此模型除部分参数有较小的差别外与甘青模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26.
针对张力腿系泊浮式风力机的基础运动,忽略柔性构件的影响,建立气动—水动—系泊非线性耦合运动方程。在运动控制方程中包含张力腿系泊系统的非线性回复刚度,桨距角控制以及浮式基础运动对空气动力载荷的影响。在波浪载荷的计算中考虑二阶波浪载荷的作用。采用随机频率相位角调制法生成畸形波波面时历,计算在畸形波作用下张力腿型浮式风力机的动力响应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畸形波作用下,浮式基础的运动及空气动力性能均受到了显著的影响。其中浮式基础的纵荡和纵摇运动分别受二阶差频与和频波浪力的影响,而垂荡运动的增加则主要是受下沉运动的影响。在畸形波经过的时刻,风力机的功率系数迅速下降,水平方向的风载荷波动先减小,随后其数值急剧下降,而垂直方向的风载荷波动增大。  相似文献   
827.
采用具有阻尼因子的函数模型,使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辅助非线性最小二乘(nonlinear least squares,NLS)方法对相位参数进行求解。结果表明:1)相较于标准余弦函数模型,该方法的反演相位与土壤湿度的相关系数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反演结果也更加稳定,在5°~15°、5°~20°、5°~25°三个高度角范围内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68,不同高度角之间的相关系数差值小于0.07;2)反演精度有不同程度提高,R 2提高5.72%~76.06%,RMSE减小6.12%~24.24%,MAE减小2.7%~28.3%,将该方案所求相位用于多星线性回归模型后平均RMSE减小10%。  相似文献   
828.
在水深测量数据采集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数据采集系统自身的限制,使得采集水深测量数据时存在多种干扰和噪声,从而降低了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针对实际作业情况,文中对常见的干扰进行了分析,对抑制与削弱干扰的措施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给出了可用于水深数据采集的多种抗干扰技术。  相似文献   
829.
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演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不同年代海图或地形图对比、不同年代的卫片对比、野外地质调查、不同年代潮滩剖面测量及对比等,研究了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带不同时期的冲淤速率及其发展演化趋势。黄河尾闾1996年6月进行人工改道向东流入海,开始堆积现代黄河三角洲的第11个叶瓣,推测这次改道可能是第3个亚三角洲形成的开始,使黄河三角洲的发展呈第一、第二、第三亚三角洲逐次向东偏北方向推进之势。现代黄河三角洲及莱州湾海岸带可分成7个冲淤状态不同的岸段:大口河至顺江沟岸段为相对稳定海岸段;顺江沟至挑河口岸段为弱蚀退岸段;挑河口至106站岸段为强蚀退岸段;106站至孤东油田段为石堤护岸强制稳定海岸段;孤东油田至大汶流海堡岸段为强淤进岸段:大汶流海堡至淄脉沟岸段为弱淤进海岸段;淄脉沟口至胶莱河口岸段为稳定海岸段。预测10a内,各海岸段的冲淤状态基本保持不变,但各海岸段的蚀退或淤进速率有逐渐减缓之趋势。人类活动对岸线的变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30.
长江口邻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0  
海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是浮游植物现存量的重要指标,其分布反映出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丰度及其变化规律.初级生产力反映了水域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碳的能力,是海洋生物链的第一个环节,是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海域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依据.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是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海域,也是生物海洋学研究过程的重要区域.长江口是陆源物质输入东海的主要场所,径流把大量的悬浮泥沙和丰富的溶解营养盐带入海洋,造成了长江口邻近海域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成为了诸多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