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33篇 |
免费 | 2381篇 |
国内免费 | 28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16篇 |
大气科学 | 788篇 |
地球物理 | 1820篇 |
地质学 | 5989篇 |
海洋学 | 1138篇 |
天文学 | 162篇 |
综合类 | 782篇 |
自然地理 | 54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117篇 |
2023年 | 149篇 |
2022年 | 257篇 |
2021年 | 258篇 |
2020年 | 207篇 |
2019年 | 242篇 |
2018年 | 200篇 |
2017年 | 207篇 |
2016年 | 214篇 |
2015年 | 252篇 |
2014年 | 194篇 |
2013年 | 321篇 |
2012年 | 293篇 |
2011年 | 650篇 |
2010年 | 486篇 |
2009年 | 616篇 |
2008年 | 369篇 |
2007年 | 497篇 |
2006年 | 674篇 |
2005年 | 683篇 |
2004年 | 1043篇 |
2003年 | 686篇 |
2002年 | 533篇 |
2001年 | 412篇 |
2000年 | 287篇 |
1999年 | 239篇 |
1998年 | 253篇 |
1997年 | 218篇 |
1996年 | 148篇 |
1995年 | 128篇 |
1994年 | 103篇 |
1993年 | 281篇 |
1992年 | 242篇 |
1991年 | 121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53篇 |
1986年 | 25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12篇 |
1976年 | 11篇 |
1954年 | 6篇 |
1950年 | 8篇 |
1943年 | 6篇 |
1940年 | 8篇 |
1937年 | 15篇 |
1933年 | 13篇 |
1924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东河砂岩是塔里木盆地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和产油层之一。经过多年艰苦勘探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现已认识到东河砂岩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沉积的一套海侵底砂(砾)岩,在盆地范围内是一个明显的穿时沉积体。东河砂岩以滨浅海相陆源碎屑沉积占优势,局部发育海陆过渡相陆源碎屑沉积。根据盆地内100多口井资料的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以及其它指相标志的综合分析,在东河砂岩中识别出滨岸、河口湾、辫状河三角洲以及冲积扇等不同的沉积相类型,其中高能碎屑滨岸相最重要,分布最广。东河砂岩沉积早期和中期,盆地主要为高能碎屑滨岸相和碎屑陆棚相沉积,末期海侵达到最大,盆地内为碳酸盐台地沉积,而轮南及盆地北部一带受物源区的影响,出现混积滨岸和碎屑滨岸沉积。东河砂岩明显具有填平补齐的沉积特征,其砂体厚度在缓坡处减薄、陡坡处增厚、遇孤岛减薄或尖灭,这些沉积特征为形成东河砂岩非构造圈闭奠定了良好的地质基础。满加尔、轮南、塔中、玛扎塔格以及草湖地区都有可能找到该类油气藏(田),展示了东河砂岩非构造圈闭的良好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3.
周传明(2004)曾报道湖北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磷块岩中含有与瓮安生物群类似的磷酸盐化微化石,包括多细胞藻类Wengania,Paramecia,Thallophyca;大型具刺疑源类Meghystrichosphaeridium,Knol-lisphaeridium;球状蓝菌类Archaeophycus;丝状蓝菌类Siphonophycus,Obruchevella以及新发现的珍珠球藻Bacatisphaera.最近,作者对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进行了重新考察和采样研究.结果除发现上述微化石外,还发现大型具刺疑源类Papillomembrana compta,Appenendisphaera sp.;球状化石Megasphaera inornata,Megaclonophycus onustus以及峡东地区常见的丝状蓝菌化石湖北萨洛米藻(Salome hubeiensis)等.研究表明,本文报道的保康白竹磷矿陡山沱组的含化石层位与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二段及贵州瓮安上磷矿层下部的微化石层位相当,组合面貌相似.新资料证明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二段出现的疑源类下组合,包括多细胞藻类、大型复杂疑源类、球状化石、球状和丝状蓝菌化石等,区域分布广泛,层位稳定,具有重要生物地层学意义. 相似文献
94.
介绍将GIS技术和真彩色遥感影像应用于教育资源布局领域,通过这一实例启发和开拓GIS的应用领域,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有利于教育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95.
The incompressible viscous uniform and shear flow past a circular cylinder is studied. The two-dimensional Navier-Stokes equations are solved by a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e governing equations are discretized by a weighted residual method in space. The stable three-step scheme is applied to the momentum equations in the time integration. The numerical model is firstly applied to the computation of the lid-driven cavity flow for its validation. The computed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measured data and other numerical results. Then, it is used to simulate the viscous uniform and shear flow over a circular cylinder for Reynolds numbers from lO0 to lO00. The transient time interval before the vortex shedding occurs is shortened considerably by introduction of artificial perturbation. The computed Strouhal number, drag and lift coefficients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computation shows that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can be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viscous flow problem. 相似文献
96.
YB地区雷口坡组发育大型的岩溶气藏,其储层发育与中三叠统古风化壳岩溶地貌密切相关。这里结合勘探实践,从古地貌分析入手,研究储层发育的有利区,通过大量的钻井资料对研究区储层的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特征、测井响应特征,以及地震响应特征综合分析,明确了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这种古风化壳岩溶储层的综合预测方法探索,识别出储层发育区。 相似文献
97.
Li Zhonghua Su Youjing and Liu ZhuyinSeismological Bureau of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China 《中国地震研究》1998,(4)
Results of analysis of variation of cross fault short-baseline and short-range leveling in Western Yunnan Earthquake Test Site (WYETS), results show that among five observation stations of cross fault short-baseline and short-range leveling in WYETS before the Lijiang MS7.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February 1996 only Yongsheng observation station (epicentral distance 82 km) located at Chenghai fault shows great variation about one year before the earthquake. And the nearest observation station, Lijiang (epicentral distance 42 km); presents great coseismic variation, but does not show obvious anomalous variation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s related to the earthquake at the other three observation stations. Two methods are used in analysis of the observed data and some valuable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相似文献
98.
辽宁盖县梁屯—矿洞沟碱性正长岩杂岩体的U—Pb和Sm—Nd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4,他引:17
辽宁梁屯 -矿洞沟杂岩体主要由辉石正长岩、霓辉正长岩和霓辉角闪正长岩等碱性岩石组成 ,具有全岩 Rb- Sr等时线年龄 186 6± 115 Ma和 ISr=0 .70 4 9的同位素特征 ,是我国目前报道的最古老的碱性正长岩类。本文报道了该岩体的锆石U- Pb和全岩 Sm- Nd同位素测试资料 ,获得了锆石 U- Pb同位素年龄为 185 7± 2 0 Ma、Sm- Nd等时年龄为 1787± 180 Ma、εNd(t) =- 4 .8~ - 5 .0的数据。它们反映出该杂岩体形成年龄的上限为 185 7± 2 0 Ma、下限不小于 1787± 180 Ma,来源于富集地幔物质。基于这些数据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 ,作者提出了华北地台北缘古元古宙存在有富集地幔储库 ,以及辽河群主体形成于 190 0 Ma以前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
新疆西准噶尔地区赞岐岩(sanukite)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制及其与铜金矿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准噶尔地区广泛发育高镁质闪长质岩墙。对全岩样品的Ar-Ar测年获得了321Ma的坪年龄,显示其主要形成于石炭纪末。这些岩墙样品以富Si(SiO2 52.3%~56.9%)、Mg(Mg〉60)、Cr(134—204μg/g)、Ni(59,141μg/g)、Sr(468~724pg/g)、Ba(316~676μg/g)为特征且K/Na比值在0.38—0.63之间,类似于日本中新世Setouehi火山岩带中的赞岐岩。这些岩墙大多具有不同程度的Eu正异常并具有高的Ba/La比值(27~124),反映其主要来自消减带环境下受流体交代的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赞岐岩和区内同时代埃达克质岩石的共生组合意味着该区在晚石炭世末曾受到热消减机制的影响。这种热的洋壳俯冲机制,不仅在石炭纪末期产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而且也导致了铜金等成矿元素的富集。深入了解赞岐岩-埃达克岩共生组合与铜金矿化之间的密切关系将有助于正确评价区内成矿潜力。 相似文献
100.
浅海沉积物分类方法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浅海沉积物分类方法已比较成熟,国内外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谢帕德分类和福克分类两种方案.然而,通过对大量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国内浅海沉积物分类定名方法和方式并不完全一致.结合前人的研究,文章对两种分类方案进行了评述,深入探讨了目前沉积物定名不统一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分类方案引用不完整,缺少对含砾沉积物的分类以及分类手段多样,缺乏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