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83篇
  免费   703篇
  国内免费   1134篇
测绘学   444篇
大气科学   343篇
地球物理   561篇
地质学   2071篇
海洋学   718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239篇
自然地理   52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216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66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65篇
  2015年   209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49篇
  2012年   277篇
  2011年   268篇
  2010年   287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85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170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为了研究西藏中、北部壳、幔导电性结构,讨论高原中、北部岩石圈热状态,1998年和1999年(INDEPTH(Ⅲ) MT)在西藏中、北部完成了德庆—龙尾错(500线)和那曲—格尔木(600线)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藏中、北部以昆仑山断裂为界,其南北壳、幔电性结构有很大差异.昆仑山断裂以北地壳和上地幔为高阻区.而昆仑山以南,地壳和上地幔的导电性有明显的分层结构:地壳上部以不连续的高阻体为主,夹有局部低阻异常体,沿南北方向上地壳的电性结构复杂,具有不连续、分块的特点;但中、下地壳为大范围的高导异常区,区内发育有大规模、不相连续、产状各异的高导体,其电阻率均小于4Ωm;在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之下,壳内高导体都具有向上地幔延伸的趋势,存在连通壳、幔的低阻通道.根据西藏高原中、北部壳、幔电性结构的研究推断:如同藏南一样,这里也普遍存在部分熔融体和热流体,它们的成因主要与班公—怒江和金沙江缝合带的壳-幔热交换、热活动有关,这是两期形成的壳-幔热交换通道.其中,班公—怒江缝合带的壳-幔热交换通道形成时间比金沙江缝合带早.因此,研究区壳、幔的热活动是从南边和西边开始,向北、向东扩展,导致现今西藏中、北部地壳和上地幔的热流分布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增大.  相似文献   
142.
矿震成核过程的公里尺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核过程是地震机理研究的重要部分.通过岩石实验、高温高压和数值模拟认为,地震成核的临界尺度为大地震总破裂长度的十分之一,一般为10~20 km左右;地震成核时间从年到秒、甚至毫秒.本文利用山东省宁阳县华丰煤矿立体台网的岩爆观测,进行了公里尺度的破裂成核过程实验研究.通过对华丰煤矿1995年2月~1996年5月期间的地脉动记录和12000次小震记录资料的分析,计算了它们的地脉动、S波和P波振幅比以及S波波峰的到时差,得到ML=2.9矿震的成核时间为50天,成核临界尺度为5 km.  相似文献   
143.
桂东南荔枝生长营养元素农业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荣  李蔚萍 《地学前缘》2006,13(1):119-127
桂东南是中国重要的荔枝产区,以梧州地区为例,重点对沙头和古凤两处荔枝种植园进行了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采集了荔枝园施肥圈内、外土壤,出露的代表性基岩,以及荔枝叶、青果和熟果样品,实测了大量和微量矿质元素、稀土元素,以及土壤营养元素有效态的含量。通过计算荔枝对土壤营养元素的吸收率及荔枝生长与结果期对营养元素的需求,查明本区荔枝生长的特征营养元素为Ca、K、Mg、Mn、P、Zn、Cu、B、Fe和REE。荔枝结果期的特需营养元素为P、Mg、Mo、Cu、Zn、Ko荔枝结果早和晚期特需元素分别为Ca、Si、B和Cu、Fe、K。在岩石-土壤-荔枝株生态循环系统中,本区营养元素在土壤中保持一定的积累,提供荔枝生长的需求,因此为荔枝宜种区;但全区土壤B缺乏,Zn、Mo局部不足。Ca、K、Zn在两区岩石土壤中分布不同,可能是造成沙头荔枝比古凤荔枝迟熟的主要农业地球化学因素。研究区有害元素Pb、Cd在土壤中积累是值得关注的土壤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4.
The absorption reactions of arsenite on Fe (hydro-)oxides are studied. The three absorbent types are Fe(OH)3 gel and two Fe (hydro-)oxides, in which the Fe(OH)3 gel was dried in a microwave oven under vacuum at 80℃. It is found that pH changes from 9.71 to 10.36 in 6 minutes after the Fe (OH)3 gel was mixed with NaAsO2 solution, as the arsenite replaces the OH- in goethite and Fe(OH)3. At the 40th minute after the start of the reaction, pH decreases, which is most probably because that the monodentate surface complex of absorbed arsenite has changed into mononuclear-bidentate complex and released proton. The decline in pH values indicates not the end of the absorption but a change in the reaction type. Temperature and dissolved gas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se two types of reactions. The total absorption of arsenite increases after the absorbent is irradiated with ultrasound, which also lead to difficulty in separating the solids from solution. The absorption capacity for arsenite of Fe(OH)3 gel dried in a microwave oven under vacuum is 53.18% and 17.22% respectively better than that of Fe (OH)3 gel and gel dried at 80℃. The possible reasons are that the water molecules in the gel vibrates with high frequency under the effect of microwave irradiation, thereby producing higher porosity and improved surface activity.  相似文献   
145.
应用爆破检验KM-n程序定位精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云南区域数据地震遥测台网近震定位程序“KM—n”,分别测定了2005年1月11~27日进行的“04昆深工程”中18个点位的人工地震参数,以此检验台网近震定位程序“KM—n”的可靠性及台网的地震监测能力。洲定结果表明,对于记录波形初动清晰的人工地震,如果台站位置分布较好,参与定位的台站选择适当,用“KM—n”定位,结果相当准确可靠,误差在2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6.
地质学在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范畴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在不断扩大,生态旅游和地质科学考察旅游成为旅游的重要发展方向。从分析旅游资源的形成和演化与地质学关系出发,探讨目前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中对地质学的应用及其不足,提出以地质遗迹保护为基础建设地质公园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新发展方向,强调了地质学理论与地质资料在旅游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中的作用。这是提高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水平,开拓旅游新领域,为旅游经济发展服务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7.
黄河上游是黄河流域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产流区,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和粮食安全有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在西北地区气候暖湿化的背景下,黄河上游气候生态水文等问题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本文利用卫星遥感数据、格点融合数据和水文监测数据,分析了黄河上游气候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和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黄河上游暖湿化趋势呈现全区域较一致的气候特征,温度增加率为0.023℃/a,降水增加率为1.09 mm/a,但同时又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湟水流域至甘肃中部降水增加最显著,宁蒙荒漠地带增温趋势最明显,2000年以来整个黄河上游降水明显增加。2000年后汇流区与流径区的蒸散发明显增加,但源头区南部波动减少。2)当前的暖湿化有利于黄河上游植被生长,1999年以来汇流区和源头区部分区域的植被增加率达到0.04/(10 a);从长期趋势看,源头区、汇流区植被指数与上年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流径区植被指数与当年降水相关性显著;降水对黄河上游流域植被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温度对其影响较复杂,各区域不同的植被类型是导致降水、温度、蒸散影响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3)1980-2018年唐乃亥站和兰州站的年径流量均呈减少趋势,但1998年以来两站的年径流量明显增加,兰州站年径流量的增加率是唐乃亥站的近3倍。长期趋势表明,唐乃亥站年径流量与当年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兰州站年径流量与当年降水、蒸散的相关系数均明显低于唐乃亥站;从年际波动看,降水是决定年径流量的最主要影响因子,而生态植被、冻土退化、水储量变化及社会活动等因素对径流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该研究为科学应对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及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8.
干旱是威胁我国及世界农业发展的自然灾害之一,遥感技术已经成为监测土壤水分与旱情的重要手段.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年来利用MODIS资料监测土壤水分和干旱的优势,回顾总结了目前利用MODIS资料监测土壤水分和干旱的方法,着重从光谱法、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空间法、植被水分监测法、水分亏缺指数法等几方面进行了重点介绍,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9.
The Qinggouzi stibnite deposit is located in Huashan Town, Jilin Province,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Craton(NCC). It is controlled by fault structures, hosted within structurally controlled felsic dykes, predominantly surrounded by phyllite, schist and quartzite.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fluid inclusions studies, intending to determine the source of the fluid responsible for ore-formation, hence exploring its metallogenesis. The aqueous biphase inclusions are identified in the stibnite-bearing quartz veins of the deposit. Moreover, aqueous biphase inclusions are further classified into(1) biphase liquid-rich inclusions(1 a) and(2) biphase gas-rich inclusions(1 b) depending upon liquid to gas ratio trapped within the fluid inclusions.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for(1 a) and(1 b) range between 114.8℃ to 422℃ and 128.3℃ to 267.5℃, respectively. 1 a and 1 b have salinities of 0.18% to 16.14% NaCl_(eqv) and 1.22% to 12.88% NaCl_(eqv), and density range from 0.43 to 1.02 g/cm~3 and 0.81 to 0.98 g/cm~3, respectively. Sulfur isotopic analysis indicates δ~(34)S_(V-CDT) from 4.4×10~(-3) to 6.5×10~(-3), with an average of 5.2×10~(-3), whereas H isotopes values on δD_(V-SMOW) standard are-100.8×10~(-3) and-107.5×10~(-3), while O isotopes data on δ~(18)O_(V-SMOW) standard range between 20.1×10~(-3) and 20.4×10~(-3). Fluid inclusions study, combining with sulfur and H-O isotopic data reveal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originated from deep source and were subsequently contaminated by meteoric water. Hydrostatic pressure calculation shows that the minimum and maximum pressures are 11.65 and 42.33 MPa, and relevant depths of deposit are estimated to be 1.16 and 4.23 km. Finally, we inferred that Qinggouzi stibnite deposit is a medium-low temperature, low salinity hydrothermal deposit, which is formed by deep source and later contaminated by meteoric water, and is classified as epizonal deposit in terms of orogenic series.  相似文献   
150.
滇中鹤庆—剑川地区碳酸盐岩岩溶极为发育,其空间展布广,以连续纯碳酸盐岩型岩溶层组类型为主,岩溶形态多样,包括溶蚀平原、溶丘谷地、溶丘洼地等类型.滇中鹤庆—剑川岩溶系统具有沿断裂走向展布的显著特点,同时沿断层、褶皱轴部和构造裂隙岩溶发育程度明显较大.结合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研究认为鹤庆—剑川地区岩溶系统的发育主要受控于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