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09篇 |
免费 | 669篇 |
国内免费 | 11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9篇 |
大气科学 | 341篇 |
地球物理 | 580篇 |
地质学 | 2016篇 |
海洋学 | 723篇 |
天文学 | 18篇 |
综合类 | 235篇 |
自然地理 | 47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84篇 |
2022年 | 238篇 |
2021年 | 228篇 |
2020年 | 168篇 |
2019年 | 211篇 |
2018年 | 175篇 |
2017年 | 159篇 |
2016年 | 184篇 |
2015年 | 219篇 |
2014年 | 204篇 |
2013年 | 232篇 |
2012年 | 260篇 |
2011年 | 246篇 |
2010年 | 264篇 |
2009年 | 237篇 |
2008年 | 266篇 |
2007年 | 254篇 |
2006年 | 270篇 |
2005年 | 203篇 |
2004年 | 156篇 |
2003年 | 99篇 |
2002年 | 91篇 |
2001年 | 92篇 |
2000年 | 98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6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考虑围护摩阻力的地铁车站结构抗浮安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下结构抗浮设计中,较少考虑侧壁摩阻力的作用,对于侧摩阻力的的计算方法也不够明确。抗浮安全系数目前尚无统一规定,主要参照类似工程实践经验确定。在宁波轨道交通工程福庆路站抗拔桩静载试验的基础上,以地铁车站结构为研究对象,经过试验分析,对地下车站结构设计中侧壁摩阻力大小进行计算,进而考虑抗浮安全性对车站结构的临界宽度进行计算,可为地铁车站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2.
对青藏高原过班公—怒江构造带的三条大地电磁剖面进行探测,获得班公—怒江构造带及其邻区的电性结构模型,研究了班公—怒江构造带的深部结构与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构造带及其两侧上地壳内广泛分布不连续高阻体,反映了岩浆岩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构造带南北两侧岩浆的活动规律可能存在较大差别.研究区内的冈底斯及羌塘地体的中、下地壳普遍发育高导层,反映了印度大陆碰撞、俯冲过程的效应与痕迹,而高导层之下的高阻块体则可能是向北俯冲、冷的、刚性的印度大陆地壳.羌塘地体的电性结构模型可以分为南北两个区段,南羌塘块体的壳内高导层与班公—怒江构造带对印度板块俯冲的阻挡作用有关;而北羌塘块体壳内高导层与亚洲大陆对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阻挡”与向南“对冲”有关.印度板块向北的俯冲与挤入,受到班公—怒江构造带及亚洲板块的阻挡,可能没有越过班公—怒江构造带,并在班公—怒江构造带附近向下插入软流圈,导致幔源物质上涌,形成壳、幔热交换与物质交换的通道和规模巨大、延伸至上地幔的高导体.班公—怒江构造带的电性结构证明了该构造带是一组产状陡立、巨型的超壳深断裂带. 相似文献
103.
为实现多光谱数据对煤矿区水体信息提取,以萍乡市芦新岭及周边煤矿为试验区,在国内外学者对水体指数法提取水体信息和应用的启发下,对试验区不同地物的波谱特征进行分析。本文首先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一种ASTER数据综合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模型SWI ASTERxy,然后利用这一模型对试验区进行水体信息提取。试验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提取矿区各类水体,还可以运用在ASTER数据(或其他多光谱数据)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物的提取,在遥感地物定量提取上具有很好的效果和潜力,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4.
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能够从亲本传递给子代, 从而影响植物的表型。野外调查发现, 海桑属(Sonneratia)红树植物自然杂交杂种拟海桑在野外通常比亲本生长更为强壮, 表现出极强的生存优势。为探究这一现象的原因, 本研究从根际微生物角度出发, 利用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 对采自海南省东寨港的三种红树植物拟海桑(S. × gulngai)及其亲本海桑(S. caseolaris)和杯萼海桑(S. alba)的根际土壤进行根际细菌群落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三种红树植物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高, 种类丰富, 分属于30门242科351属, 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最优势门, 在各个样本中丰度超过40%, 子代拟海桑继承亲本的根际微生物多数都属于这一类群。研究发现, 子代拟海桑与两亲本的根际细菌类群组成在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在子代拟海桑中丰度分别为4.3%和6.5%, 显著高于亲本1%~2%的含量; 在亲本杯萼海桑中, 丰度高达19.8%的栖热菌门(Thermi)在子代中丰度仅有1%, 而热袍菌门(Thermotogae)(5%)甚至消失。总之, 子代拟海桑与亲本杯萼海桑的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相对于亲本海桑表现出更大的差异性。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发现, 子代拟海桑的土壤全氮(total nitrogen, TN)含量显著低于亲本, 含量相差3倍以上, 相关性分析表明, TN浓度与菌群中的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丰度显著负相关。通过功能预测分析发现, 子代拟海桑微生物群落中与基础代谢相关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能量以及脂质代谢相关的功能基因丰度显著都高于亲本, 表现出代谢能力的增强。本研究认为, 子代拟海桑对亲本的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了选择性继承, 菌群组成更为合理, 在保持菌群高度多样性的同时, 一些根际促生菌的含量增加, 使菌群基础代谢能力增加, 更有利于子代拟海桑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5.
全球变暖的有序适应问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1 引言\n近百年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原因有不同说法, 但绝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和人类活动有关。 例如, 建立在各国研究成果基础上的政府间气候工作组评估报告认为, 近代全球变暖主要是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大气温室气体所造成的(IPCC,2007)。观测证据显示,目前人类活动排放及大气温室气体的增长趋势仍在持续。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具有较长存在寿命以及海洋系统的热惯性等原因,即使现在就停止各种排放活动, 导致全球变暖的强迫力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持续下去。因此,全球变暖作为一个事实已成为越来越多决策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近年来频繁地出现在G8和G20等国家[CM(22]首脑会议的议程中的一个议题就是: 应对全球[CM)]变暖。\n由于涉及各国经济发展利益,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已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问题。目前很多国家\n已开始重视减排以及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问题,因而有了联合国主持的巴厘岛会议。这是象征各国政府共同意识到必须协调全球人类活动的一次重要会议。然而,即使仅从科学研究角度提出如何适应全球变暖问题,目前科学界却并无明确的解决思路。\n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大规模而无序的生产活动,导致大量大气温室气体排放促成当前的全球变暖。这可被视为人类历史上一次大规模无序活动影响全球气候系统的例证(叶笃正等,2001)。全球变暖已对各地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如何适应全球变暖而言,现在我们面临潜在的又一波无序的人类活动,即各国以维护本国利益为主导来展开适应全球变暖的行动。显然,各国都会尽量利用其正面影响,想方设法减轻或消除其负面影响。直接后果是导致各国当地经济和气候环境变化。然而,没有一个国家是封闭的,它的经济发展必然和其他地区有关。气候环境更是如此,一地的气候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地区。因而,各国各行其是的后果是否导致人类整体利益的更大损害,不得而知。为避免新的一波人类无序活动所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协调各国以形成全球有序适应,是有益的。\n 在此,我们提出构建全球有序适应的一个思路。\n 首先,需要开展更为全面的地球系统科学模拟研究,把人类活动作为地球系统中一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研究全球气候环境的演变(叶笃正,季劲钧,1998;叶笃正等,2009)。目前很多国家及一些国际科学计划已在开展关于全球变暖对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和适应研究,部分地反映在IPCC系列报告中。进而有必要在此研究基础上,发展模型模拟各种虚拟的适应方案,和由此导致的各种进一步的气候环境变化,及其对于各地社会和经济的反馈影响。这个虚拟试验研究应该由有关国际组织(如世界气象组织WMO)来组织实施,通过比较分析各种试验结果,总结出最有利于全球各地整体利益的几个最佳适应方案。这就是理想的全球有序适应方案。\n对于某些国家来说, 全球有序适应方案也可能会导致某些经济利益的损失。诚如此言,就涉及科学层面以外的国家利益问题了。 因此, 全球有序适应的实施必须通过有关国际机构(如联合国)来调控。 如果某些国家因参与全球有序适应而受到利益损失, 可以由其他国家(通过联合国某种基金的形式)来给予补偿。 目前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方面尚缺乏整体措施, 亟待各国科学家以及其他[CM(22]有关力量协作,在国际层面达成共识并尽快付诸行动。\n 需要指出,全球有序适应(adaptation)并不排斥减排措施(mitigation)。在执行各种国际减排公约的同时,各国应有序适应全球变暖。即要强调全球整体的发展和可持续性,达到整体利益的最佳,而非某个国家或地区局部的最佳。 相似文献
106.
位于扬子地台东南缘的湘西—黔东铅锌成矿带是华南低温大面积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研究表明,该区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属于MVT型铅锌矿床,但是,对其中Ge和Ga的富集特征和赋存形式的研究十分薄弱.位于该成矿带西北段的渝东南的老厂坪是重庆地区最大的铅锌矿床,本文以该矿床中闪锌矿为研究对象,通过LA-ICPMS原位分析,结合激光剥蚀曲线,分析该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揭示其中Ge和Ga等关键金属元素在闪锌矿中的分布规律及赋存形式,探讨其替代机制,为矿山关键金属Ge和Ga的综合利用提供实际依据.结果 表明,该矿床闪锌矿以富集Cd、Ga、Ge、Fe,贫Mn、Co、Ni、In为特征,形成于中低温环境,其中Ge和Ga均达到了伴生工业品位要求.类质同象是其主要赋存形式,Ge和Ga在闪锌矿中分布不均是其重要特征,Cu是影响Ge和Ga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耦合替代方式为3Zn2+(←→)Ge4++2Cu+和2Zn2+(←→)Ga3++Cu+.总体而言,该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组成特征与MVT型铅锌矿床基本一致,结合其他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该矿床属于MVT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107.
在常规地震资料处理中,多次反射波被视为噪声并从地震数据中去除,以免在之后的地震资料解释中造成误解.而事实上,多次波也是地震信号,是照明波场的一部分,能够对地下构造成像的精度做出贡献.本文分析了多次波在传统单程波叠前深度偏移中产生构造假象的机制和表现,为实现基于单程波偏移算子的多次波成像,修改了单程波叠前深度偏移的边界条件,即将输入的震源波场用包含多次波的记录来替代,输入的记录波场用预测出的表层相关多次波来替代,实现了基于单程波偏移算子的地表相关多次波成像,并从理论上给出了其成像依据.通过基于二范式最小能量差原则求取的匹配因子,将多次波成像结果与一次波成像结果进行匹配叠加,应用多次波成像来弥补一次波成像的不足.简单模型验证了基于单程波偏移算子的多次波成像方法的有效性,最后对Sigsbee2B模型进行了一次波与多次波联合成像试算,盐边界高陡构造成像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8.
工业现场近景数字摄影视觉精密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基于近景数字摄影原理的现场三维精密视觉测量方法,对其核心技术:数字成像器件模型及标定、高精度亚像素图像处理算法以及光学编码与精密测头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讨论,给出了实现思路,为工业现场近景数字摄影精密测量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9.
110.
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和脉体中磷灰石氯含量和流体盐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体的盐度对含羟基变质矿物组合的稳定温压条件和岩石-流体的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流体的盐度可从矿物中氯含量的角度加以研究.磷灰石是一个含氯矿物,作为副矿物广泛分布在各种岩石中,且能在较宽的温压范围内稳定存在.本文选择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典型的高压、超高压岩石开展了磷灰石成分的研究,结合前人流体包裹体的研究结果,探讨了榴辉岩相条件下流体盐度和磷灰石中的氯含量之间的关系.榴辉岩和脉体中磷灰石的XClAp/XOHAp比值与已有的流体包裹体盐度呈很好的线性正相关.榴辉岩和脉体中磷灰石的XClAp/XoHAp比值范围为0.00~0.35时,对应的流体包裹体盐度约为0~40% NaCleqv.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