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5篇
  免费   1680篇
  国内免费   2496篇
测绘学   767篇
大气科学   1543篇
地球物理   1843篇
地质学   4934篇
海洋学   1278篇
天文学   218篇
综合类   728篇
自然地理   1140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196篇
  2022年   506篇
  2021年   548篇
  2020年   400篇
  2019年   496篇
  2018年   531篇
  2017年   475篇
  2016年   501篇
  2015年   489篇
  2014年   520篇
  2013年   510篇
  2012年   562篇
  2011年   596篇
  2010年   599篇
  2009年   520篇
  2008年   485篇
  2007年   504篇
  2006年   501篇
  2005年   398篇
  2004年   290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245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265篇
  1999年   263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90篇
  1996年   173篇
  1995年   168篇
  1994年   136篇
  1993年   171篇
  1992年   105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45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4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在第二松花江傍河开采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研究区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Visual MODFlow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以地下水水位降深不大于含水砂层厚度的1/3为准则,通过使预测流场与允许降深条件下的流场尽量接近,给出了第二松花江干流傍河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允许开采量。结果表明:现状年条件下区域地下水资源开采强度较小,而傍河开采条件下各适宜区地下水开采潜力巨大,在多年平均降水保证率条件下,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达140×104 m3/d;适度规模傍河开采可引起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的变化,但不会对河流生态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42.
中祁连东段化隆群中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祁连东段化隆群中斜长角闪岩岩相学特征及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其原岩为碱性玄武岩。斜长角闪岩表现出轻稀土元素富集、Nb-Ta不亏损,与典型洋岛玄武岩(OIB)的微量元素分布模式和特征元素比值(Nb/La=1.24~1.48,Th/Ta=1.19~1.40)类似,但与典型OIB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如Th、Nb)不同,且在大地构造环境判别图上落入板内大陆玄武岩区,反映了化隆群斜长角闪岩原岩来源于软流圈地幔交代大陆岩石圈地幔熔融源区,为Rodinia超大陆在新元古代汇聚过程中局部裂解或Rodinia大陆整体上汇聚未完成局部地区就开始裂解的产物。  相似文献   
443.
林家金矿的赋矿地层为早元古界辽河群变质岩系,矿体形态产状严格受断裂控制,呈脉状、扁豆状产出,沿走向呈舒缓的波状,局部有膨缩变化,矿床成因类型为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444.
何岱洵 《地质与勘探》2023,59(5):1083-1092
温度是影响土体干缩开裂的重要外部环境因素之一。为研究温度对红黏土干缩裂隙的影响,以昆明呈贡石灰岩上覆红黏土为对象,经风干、碾碎和筛分后,选取2 mm以下的细颗粒,用正方形钢化玻璃容器制备9个厚度为10 mm的饱和泥浆样,分成3组,每组3个平行样,利用控温烘箱分别进行30℃、50℃和70℃的干燥试验,试验过程中定时称重试样和对土样表面进行拍照,然后用PCAS软件对照片进行图像处理。结果表明:红黏土的蒸发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干缩裂隙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温度升高,干燥完成时间减短,常速率阶段的蒸发速率和蒸发量增大,最终含水率降低;初始临界含水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着土体含水率持续减小,表面裂隙率先缓慢增加,然后快速增大,最后趋于稳定;温度升高,裂隙交点数、裂隙条数、裂隙总长度和土块数减少,裂隙平均长度、裂隙平均宽度、表面裂隙率、土块平均面积、土块最大面积、干缩厚度和干密度增大。温度显著影响红黏土的水分蒸发过程,干缩裂隙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表面裂隙结构和形态。  相似文献   
445.
石膏热学性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差示扫描1热仪测定石膏(CaSO_4·2H2O)的脱水活化能;用红外光谱仪研究掺入微量Eu ̄(3+),Mn ̄(2+),Pb ̄(2+)后,在不同温度煅烧下产物的红外光谱图,并测定其热发光性质;对石膏以及掺杂后的热学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46.
基于分布式大流域径流模型的中国西北黑河流域水文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短缺是中国西北干旱地区长期的问题,区域人口增加、城市化扩张,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也使生活用水、灌溉用水、工业用水和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用水危险加剧.采用分布式大流域径流模型(DLBRM)模拟黑河流域水文(中国第二大内陆河,流域面积128 000 km2)来理解区域的冰川和积雪融化水、地下水、地表水、蒸散发等方面的分布,评估气候变化对水文的影响和冰川退缩对中游和下游来水量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黑河流域的大部分产流那源于黑河上游地区的祁连山.模拟1990-2000年黑河河流日流量变化结果认为,黑河中游正义峡给下游的供水为10×108m3,其中地表径流占51%,层间流占49%.中游地区沙土具有较高的蒸腾发能力,近一半的地表水被蒸发掉.模拟实践证明,分布式大流域径流模型可以结合气候变化、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成果,改进流域水文模拟的精度.  相似文献   
447.
粤东地区出露有大埔黑云母花岗岩、大埔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和揭西黑云母钾长花岗岩3种岩石类型,大埔黑云母花岗岩和揭西黑云母钾长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6.3±0.6Ma和134.9±0.4Ma,属于晚中生代早白垩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晚侏罗世;3种岩石在主量元素上总体具有富硅、铝,碱含量中等,贫铁、镁、钙、钛、磷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的弱过铝质岩石;大埔黑云母花岗岩的δEu负异常中等,具略向右倾的轻稀土富集模式,可能是由时代相当于元古宙的富砂屑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大埔黑云母钾长花岗岩、揭西黑云母钾长花岗岩具有中等—强的δEu负异常,稀土配分模式为海鸥型,二者在野外分布上紧密共生,时间上比较接近,在地球化学上表示出连续变化的趋势,具有相似的同位素组成,可能是由时代相当于元古宙的陆壳富泥质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形成的,是同一岩浆演化到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448.
不同元素在离子交换树脂的分配系数是元素纯化和分离的基础,不同酸中各元素分配系数差异可用于设计高效的元素提纯流程,从而被广泛应用于现代高精度同位素分析。本文以AG®50W-X8阳离子树脂为研究对象,以分配系数(Kd)作为量化指标,通过系统实验研究不同元素在该树脂中的分配行为。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实验增加了元素数量和酸的种类,涵盖了金属、类金属、非金属和稀土元素。结果表明:在盐酸和硝酸介质中,几乎所有元素的Kd都与酸度呈负相关,当酸度达到6mol/L时,除Th和Ca以外的所有元素都会被酸洗脱。稀土元素(REEs)和高场强元素在0.1~0.5mol/L稀硝酸和稀盐酸中强烈吸附在树脂上;而一些过渡金属、类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如Mo、W、Re、Ir、Sb、Ge、As、Se、Te等)在酸溶液中会形成含氧阴离子,不与阳离子树脂发生吸附。Al、Fe、Se、Pd、Cd、In等元素在盐酸中易与氯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或离子团,导致这些离子在盐酸中的分配系数显著降低。在硝酸和盐酸与氢氟酸的混合酸中,除稀土元素外,绝大部分元素随酸度增加Kd迅速降低。稀土元素在盐酸-氢氟酸混合介质中,随着盐酸的浓度增加(从0.1mol/L盐酸-0.2mol/L氢氟酸至6mol/L盐酸-0.2mol/L氢氟酸),稀土元素分配系数(KdREE)具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氢氟酸的加入可显著降低Be、Al、Sc、Fe、Sn、Th、U、Ti、Zr、Hf等元素在稀盐酸和稀硝酸中的分配系数,使这些元素几乎不与树脂发生吸附。本研究揭示了不同酸介质中各类元素在阳离子交换树脂上的分配行为存在差异,尤其是氢氟酸的加入可显著改变高场强元素、部分过渡金属和稀土元素的分配系数,为应用该树脂开发和优化适用于高精度金属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元素提纯流程(如Li、Mg、K、Sr、Ce、U等)提供了数据支撑,并可有效地减少后续实验设计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449.
在由α-Al2O3和TiO2合成β-Al2TiO5时,文献报道有待定归属相(称作x相)先于β-Al2TiO5出现在煅烧后的混合物内,该x相表现出中间产物相特征,据说它在混合物内的含量随煅烧温度升高而增大,1 400 ℃时出现β-Al2TiO5,且x相与未转化反应物均转变成β-Al2TiO5.研究煅烧共凝胶法前驱体制备β-Al2TiO5的固相反应以及β-Al2TiO 5的热分解过程,以了解该待定归属相的生成、演变规律.同文献报道的x相相比该相的初始生成温度、转化为β-Al2TiO 5的温度均有明显降低,1 150℃煅烧共凝胶法前驱体所获产物的XRD图谱(18°≤2θ≤58°)内出现3个归属该x相的衍射峰,它们的峰中心分别位于2θ=41.2°,44.0°,24.9°(按相对峰强大小排列).MgO掺杂使该x相与少量β-Al2TiO5相共同出现于1 150 ℃及1 200 ℃煅烧物内.1 250 ℃煅烧使该相失稳,转变为β-Al2TiO5,同时使未转化的金红石、α-Al2O3完成固相反应.对比表明x相的转变温度具有阈值特征,前驱体的微细化使之大大降低.本研究首次发现,伴随β-Al2TiO5在1 100℃下的热分解,该待定归属相重新出现,说明该相随热过程条件改变具有生成-消亡-重新生成的可逆性.它的消亡及重新生成体现出同β-Al2TiO5此消彼长的相关性.它应该是除β-Al2TiO5、Al2Ti7O15以外的第三种铝、钛复合氧化物.  相似文献   
4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